•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网络时代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和实现

    网络时代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和实现

    时间:2023-02-27 22:4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梁真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网络时代也是新形势下的主要特点之一。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不仅像过去的大学生一样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要面临各种网络思潮对其三观正确形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探寻网络时代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说,在网络生活成为当代人类重要生存方式的今天,研究网络时代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成为当务之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具有批判性和思辨性,其重要内容是对当代大学生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辩证认知的过程,是主体发现问题、分析评估问题、探索能动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基于此,我们把三者统一起来,探讨如何在网络时代将批判性思维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

    最近几十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孕育出许多新生事物,如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虚拟货币、虚拟银行等。在社交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网络虚拟空间和虚拟社区,衍生了如微信、QQ、微博等虚拟平台,从而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限制,提高了人们交流的效率。网络时代把社会划分为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而作为现实社会主体的人,必须适应这种虚拟存在的方式,并学会如何在虚拟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虽然有热情,但也容易冲动。互联网虽然可以拓展大学生视野,增强其认识事物的能力,但是,也同样有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产生潜在的消极影响。在虚拟社会里,由于主体身份的隐匿性或符号化,网络涉黄、涉暴、涉毒、欺诈等网络道德和违法犯罪问题时常出现。互联网淡化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引导能力,新兴互联网媒体又缺失“把关人”的地位,个人媒体、网络大V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发言并具备相当的影响力,这使得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在大学生周围,对于缺乏认知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迷失自我、误入歧途。有些学生随意转发一些网络上传播的不实信息,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散布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更有部分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和网恋中,导致学业荒废,人际关系疏离。在针对贵州省在校大学生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问题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已经离不开网络,并且一些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存在不诚实、责任意识变弱、语言暴力、人肉搜索等道德问题。[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3]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高校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立德树人的具体实现途径是在高校思政课上集中和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要有建设性、批判性和实践性。

    高校思政课需要具备建设性。建设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高校思政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为基本方针,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宣传为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这也就要求思政课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结合时代特征,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高校思政课必须具备批判性。高校思政课的核心特征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高校思政课要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积累、社会经验以及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从而使当代大学生达到其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价值目标。高校思政课具备批判性意味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遵循“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这样的思辨过程。高校思政课要具备批判性更意味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现象进行正确地反思和批判。

    高校思政课还必须具备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形式适合理论讲授式的教学内容,但容易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实践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养成。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回归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多以社会热点事件为例,多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出发,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现阶段一部分高校思政课堂缺少互动,其结果必然是大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学习积极性,误以为思政课讲的都是大道理,不贴近日常生活。

    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的明确要求。批判性思维最早是由爱德华·格拉泽(Edward Glaser)在1941年出版的《批判性思维发展实验》中提出的。该书第一次提出的批判性思维是包含了审慎思考和逻辑推理的一种技能。其后,一批学者丰富了批判性思维的学说。斯图尔特·凯莉(Stewart Kelly)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主体以谨慎和反思的态度评估论点和论证的过程,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主体通过分析论点和论证,从而达成一个关于该论点的合理的信念。罗伯特·埃尼斯(Robert 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主体对自己信念和行动的反思的、合理的思考。批判性思维主要是对信念和决策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判断不依赖于自身喜好,也不是拍脑门的决定,而是基于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这种分析和评价需要做到清晰、准确,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即推理过程合理,使用到的数据都必须客观、清楚。[4]批判性思维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广泛应用于西方的高等院校中,培养大学生掌握和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在开展教学实践中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国内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始于最近二十年,研究集中于探讨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意义以及批评性思维与逻辑教育的密切关系。文秋芳澄清了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并将批判性思维能力改称为思辩能力,并主张将思辨能力分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5]。董毓认为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始于反思自我的开放理性[6]。武宏志强调逻辑推理在批判性思维中的重要地位,并认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手段是培养非形式逻辑或论证逻辑的能力[7]。王静等深度分析了如何在高校思政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8]。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9]119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究知识背后的世界观、方法论。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元素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既可以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基础,又可以在学生因为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而产生困惑时,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客观、科学地运用批判性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信念和决策。具体而言,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价值如下:

    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的思想能够升华到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观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至今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强调批判精神。正因为如此,大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结合网络时代的时代背景,深入地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并结合社会实际去认知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实现高校思政课的培养目标。

    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是培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119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教学,更要是一项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旨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它所指向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现象,帮助主体正确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正因为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是在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认识世界的能力,践行其自身的世界观的能力,高校思政课才更需要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成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

    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是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客观需要[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1]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尤其在当下,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高校要积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曾经“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大学生出国热等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这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看待事情过于片面、不擅长用批判性思维全面评估和决策的客观事实。疫情使得某些“公知”们创造的外国神话不攻自破,也使得一大批年轻人开始尝试独立思考,重新思考我们一直以来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是否过度美化和盲目崇拜。这正是批判性思维在网络时代下对思政教育发挥作用的佐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在大学思政课上引导学生善用批判性思维,用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辩证分析意识形态问题,帮助学生识别西方某些国家鼓吹的“阴谋论”“颜色革命”等伎俩。

    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是网络时代下思政工作的重要武器。网络可以轻易地制造社会热点和舆论焦点。然而网络里又充斥着虚假信息,形形色色的人抱着不同的目的刻意捏造、篡改事实真相,或是披着科学理论的外衣堂而皇之地大搞伪科学和混淆视听。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应对这样的网络环境,帮助他们学会鉴别信息的真伪,学会识别论证的优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批判性思维要求论证要讲证据,援引要有出处,不表达没有良好导向的观点,这样就促使大学生们在面对外界传播的信息时,采取更谨慎地态度,多动脑、多调查、不传谣、不信谣,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匿名和网络言论过度自由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所带来的隐患。

    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顺应了多元互动的时代背景。网络化时代除了带来了信息爆炸,还带来了人与人之间前所未有的互动和影响。远在天边、素未谋面的人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思想或者共同工作。这就要求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要具备一种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既不做复读机似的墙头草,也不做固步自封的井底之蛙。批判性思维同时要求人们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勇敢接受被证明正确的观点,多沟通交流,合作共赢。这些都是多元互动的网络时代必不可少的特质。

    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是高校思政课复杂性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政课是一门公共课,很多大学生参与高校思政课的热情并不高,学生们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养成了考前背要点的应试习惯。然而,高校思政课并不是一门纯粹的理论课,它更强调对学生批判能力的提升和人的意义建构。这种偏差是高校思政课不得不面对的。借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具体案例和项目的讨论过程中,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背要点,而是主动去思考探究事物背后的原因,继而建构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课程指导思想[12]。高校思政课的核心要求是引导大学生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和批判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诸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并以发展的眼光,理性客观地分析和看待各种社会现实问题。

    重视批判性思维中的“中国话语”建构。[13]批判性思维是舶来品,国内大部分有关批判性思维的教材和资料都翻译自英美国家的相关书籍,其中的很多事例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所以,我们首先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深入挖掘中国元素,彰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与国外学界的学术交流,力图让带有中国话语的批判性思维走向世界、影响世界。比如众所周知的“李约瑟难题”,发问为什么近代科技革命没能在中国产生。如果按照西方话语来解释,必然导致“中国古代无科学”的结论。这种观点,在“五四”前后十分流行,以至于出现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极端作法。批判性思维中的“中国话语”建构就是要指出,中国古代在科学领域,包括基础科学方面的贡献巨大,“中国古代无科学”本质上是现有的方法论不适合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就比如中医学、中药学讲究辩证治疗,讲究天人合一,采用中医针灸、刮痧、推拿正骨等技术,西医是缺乏的,运用西方医学体系是没法解释清楚的。这正是一个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与中国学术自信的问题。

    坚持问题意识,以点带面。批判性思维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即便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对它进行分析和评价,力求获得新视角和新观点。以问题为导向也是学以致用的体现。对当下的社会热点和网络焦点等现象,采用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继而分析、评判,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错误的思潮做斗争,用正确的观点来武装自己。比如当下的热点人物刘本良博士。如果不假思索,人们自然而然会得出:人才可贵,可惜被美国得到;
    中国科研人员待遇低,科研环境差这样的观点。但当我们使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这个现象时,我们首先要明确问题,即他是天才吗,他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吗?然后我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全面探究和澄清概念,包括调查其是否有同行评议的研究成果,评估其“1节电池供全家使用10年”,等等,断言的可靠性,最终采用正反论证得到综合判断,从而回答这个事件是否证明我们科研环境糟糕。通过这样的批判性思维的探究,学生们可以学会如何避免在网络舆论的影响下随波逐流。

    持续创新,力求新颖。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们看待问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从而得出不同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估,最终有选择地采纳。角度有好有坏,观点的推出过程有正确和错误。思政课上要求学生们用批判性思维想问题,尽可能总结出新颖的观点且论证有理有据,这也是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比如,新冠疫情刚爆发时,有媒体报道了一位老菜农冒雪步行十公里,把600元卖菜钱捐给当地政府。这位老菜农固然值得表扬。但如果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可以得出言之有理的新颖观点:考虑到这位老菜农在政府的帮助下刚刚脱贫,家中还有老父和瘫痪的弟弟需要照顾,600元钱相当于整个家庭年收入的五分之一,我们有理由担心他的捐款会直接导致他的家庭来年返贫,而政府再次帮助其脱贫所要付出的成本将远远大于其捐助的600元钱。换言之,这位老农的善举很可能造成社会总资源的浪费。

    理性判断与公正评价。理性判断是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高校思政教育要做到学生自觉将教育内容与自身发展以及现实的生活环境相结合。批判性思维崇尚理性,理性意味着杜绝偏见。学生做到客观和全面地讨论问题是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同时,理性判断与公正评价并不矛盾,在社会生活领域,理性并不能包治百病,甚至往往导致功利。在涉及到价值、道德等领域时,不同的理论基于各自的立场和假设,没有一概而论的正确做法。很多问题需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因此,公正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网上热议的“清零与共存”话题,在网民中间造成很大的分歧。究竟要不要对新冠病毒严防死守?回答这个问题不可以用“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方式,而是要用与时俱进的观点。策略总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灵活的改变,我们之前主张动态清零,是因为我们严防死守的成本实际上是全世界买单的。当世界各国(除了我们国家)都深陷疫情时,我们是资本的避风港,是世界消费品近乎唯一的来源地,拥有定价权和世界资本的反哺。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在病毒致病力下降但传染力上升的前提下,盲目清零是不尊重科学的表现,过度防疫也让我们背离了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因此,国家适时改变了防疫策略,变清零为共存。政策的改变恰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

    坚持开放意识,满怀自信态度。马克思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也是批判性思维提倡的开放态度。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不固执己见,时刻以开放的姿态面对新情况和新观点,并以谦虚的态度做到知错能改。但坚持开放意识并不意味着要做墙头草。要让学生坚信自身所持有的观点只要经过了批判性思维的检验就应该对它有信心,但也要谨慎地检验新的观点和证据,大胆质疑,小心探究。

    猜你喜欢 批判性网络时代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大学·课外阅读(2022年3期)2022-04-25“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科教创新与实践(2022年4期)2022-04-21[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中国银幕(2022年4期)2022-04-07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13期)2021-01-14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传媒评论(2019年5期)2019-08-30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相关热词搜索:批判性网络时代课中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