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中国动画的历史命名考梳

    中国动画的历史命名考梳

    时间:2023-03-01 09:50: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陶 斌

    动画这种艺术形式在传入我国后,其命名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之下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是动画初入我国时基于“动”和“画”大前提下的各种乱中有序的纷繁命名;
    第二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卡通”的译名成为主流指代动画的命名确立;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片”命名的确立;
    第四阶段是80年代之后到现在的“动画”的命名确立。目前学界对我国动画命名的历史流变尚无专门且翔实的专文研究,已有研究也都是以粗线条的方式进行勾勒,甚至存在谬误。本文试以大量且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力图还原动画这种艺术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命名,进而厘清这种命名流变背后的思想变迁。

    关于我国早期动画的命名,都翻译自英文“Animated Cartoon”一词,1921年《影戏杂志》刊载了由志伊翻译,伯特·格林撰写的文章《滑稽及活动讽刺画之制法》(如图1):

    “活动画须每张停而摄取,非若寻常影戏之,一摇至少有十六张者可,此即为费时原因之一。”“读者请注意,活动画(Animated cartoons)与电影(Motion picture)迥然不同。电影者摄取生人之自然动作而成,摄之极易,活动画摄取定物之动作而成其动作。须由生人主使摄之,颇费手续,非有耐心者不辩。志伊君已译详矣,上海影戏院中亦闻有此画片映演,泰半名之曰《滑稽画报》偶一寓目颇堪发噱,惟见之屡屡则不免有嚼蜡之感矣。”1

    这是目前能查证到的最早的有关动画译名的文字资料。文中的译名有二,分别是文章题目中的“滑稽及活动讽刺画”,以及文中的“活动画”两种叫法,这两种命名都分别直译自英文“Animated Cartoon”。“活动”译自“animated”。“animated”在英语中有“使具活力、使生气勃勃”之意。“画”或者“讽刺画”译自“cartoon”。“cartoon”在英文中有“漫画、讽刺画”之意。20世纪30年代之前,中国对动画这一艺术形式的命名或是直接使用这两种译法或是在此译法基础上展开的变称。

    据对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查勘,20世纪30年代之前,人们对刚进入我国的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的叫法是极为多样和混杂的,有时一篇文章或报道中能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叫法。按照人们对动画这一新形式的认知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强调“活动”“画”,有“活动画”“活动画片”等叫法;
    第二类强调“cartoon”一词中“讽刺、滑稽”之意,有“滑稽画片”“滑稽影片”“活动滑稽画片”“活动滑稽画影片”“活动讽刺画片”“电影滑稽画”“诙谐画”等叫法;
    第三类强调绘制材料,有“墨水画”“墨水片”“活动墨水画”“钢笔画影片”“活动钢笔画”“钢笔活动画片”“钢笔画片”等叫法。

    图1.滑稽及活动讽刺画之制法2

    (一)“活动画片”

    “活动画片”或“活动画”是第一类叫法中较有代表性的。除上述《滑稽及活动讽刺画之制法》的史料外,1926年,电影导演程步高在《星明特刊》上发表《活动画片的原理与制法(上):活动的原理》一文:

    “影片是成卷的软片,每尺计十六小方格,每格即一张固定的照片连续许多的固定照片,乃成一卷影片。戏剧影片的材料则为摄取宇宙人物的自然动作与表演而成,故其动作为自然的,而非人工的。摄时虽是自然的动而摄成的影片,把动作分析,动的次序,成为固定的照片至于活动画片。至于活动画片Animated cartoons,其情节有滑稽、有讽谏、有寓言,如伊索寓言等,所摄的对象不是自然界中有动性的人物,乃是呆死的图画。”3

    “活动画片”或“活动漫画”等命名都是英语“Animated Cartoon”的直译,最符合这种新艺术形式的特点,也获得当时人们的认可。“卡通就是用墨水钢笔画了无数的连续性的漫画,用特制的机械和摄影机制成,卡通原名叫做Animated Cartoon也许叫他‘活动漫画’比较相称些。”4即便我们当下所使用的“动画”这一称谓,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凝练和概括。

    (二)“滑稽画片”“活动滑稽画片”

    将动画这种外来的新型艺术形式命名为“滑稽画片”或“活动滑稽画片”等较早的文字资料见之于当时上海刊行的报刊《申报》:

    1923年7月3日《申报》刊载《英美烟公司影片部之内容》报道:

    此外附设滑稽影片画部,主其事者杨佐匋君,专绘长片滑稽画,兼各种美术字画等,滑稽片多种,已在个戏院开映,如大闹天宫、武松打虎等。5

    1923年8月13日《申报》刊载《英美烟公司影戏部之近况》报道:

    该部并有滑稽画片一部,由美术家杨左匋主其事,最近卡尔登及维多利亚所用之《暂停》滑稽猫片,即係杨君近作,此外各种影片上之说明,均用中西美术字体缮写,衬衣底画,其佳者,较外国片实无逊色,任其事者,係杨君及杨君次咸云。6

    1924年1月28日《申报》刊载《杨左匋新制滑稽画片》报道:

    名画家杨左匋君,年来为英美烟公司绘制活动滑稽画片,历在各埠映演,备受观众欢迎,能于幕上绘成种种人物,使之自动,一如真人,近又新制影片一出,名《过年》,内容颇新颖可噱,闻已印就十余卷,分运各地放映,为新年之点缀品,本埠将于二十七日起,在卡尔登戏院开演,闻杨君言,滑稽画片之手续,虽繁而极饶兴趣,但以机械太复杂,故此种人才在欧美亦不多,每出以千尺计,至少须绘图万余幅,方能互相联络,演成各种动作,故一片之成,动辄费数月之久,始克摄毕。唯较之组织演戏团,奔波摄演,则劳逸不可以道里计云。7

    这类命名方式是在强调“活动”“画”的大前提下,侧重凸显“cartoon”中的“滑稽、讽刺”之意,这与当时人们对动画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的理解有很大关系,比如“戏院中在每次正片未开映之前,先映一本短片,这短片多半是‘卡通’片,卡通片的主角,不外乎小人,黑猫黑狗、小白兔等,演着嬉皮笑脸的姿态,合着音乐的节奏,作那各种人不能为的表演”8。“‘卡通’这个字,在许多观众们的猜想,以为是‘图画’的意思,其实不是,就是滑稽的意思。因为‘卡通’的作品,大都是用滑稽画面把它摄制成一部有情节的影片。”9“一部剧本故事的构成,大都属于‘因果’的纯例,虽闻有滑稽剧本而别具风味,但至少总免不了现实的结构;
    要是超‘人为’的表演而浓厚的插入幽默讽刺性,那末‘活动漫画’敢说是别具功能的。我们既明了‘活动漫画’的别具功能,那末尤其应于幽默讽刺性上多下工夫,以不辜负‘活动漫画’所有的效能和使命,这是我们的宗旨。”10这些表述都说明时人对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的理解更多偏向于“cartoon”一词所体现出的滑稽幽默讽刺的含义,认为这种艺术形式的功能更多要表达的是幽默讽刺,因此这类命名多加以“滑稽”字样,以强调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三)“钢笔画影片”“活动墨水画”

    第三类叫法主要是强调绘制材料,有“钢笔画影片”“活动墨水画”等叫法,如《申报》1924年6月4日发题为《钢笔画影片将制成》的报道:

    画家黄君文农,近受中华影片公司之聘,制活动钢笔画影片三本,长约千尺,情节甚滑稽,名《狗请客》,中秋后即可开映云。11

    1932年6月16日《时报》刊载《世界闻名的卡通画家》报道:

    麦克菲斯其儿Max Fleischer便是银幕上的钢笔画的创造者,他和派拉蒙影片刚刚尼斯订了合同,从去年底到今年,要出产五十二部钢笔画片和银幕歌。麦克司在他的画室及办公室里请了二百多个画家和音乐家及工程师,专帮忙他做这些钢笔画片的工作。12

    这类叫法大致是由当时人们对漫画绘制的直观印象得来:“由笔用墨水绘画的连续故事的卡通影画,已然能拍照在胶卷之上而摄制成了活动的影片。”13“卡通就是用墨水钢笔画了无数的连续性的漫画,用特制的机械和摄影机制成。”14“短短的一幕钢笔画片,是由八千幅不同的图画连续组成的,纸笔墨便是完成这些钢笔画片的材料,虽然那些画家费了无限心思去绘成这许多画,可是在银幕上映出来的时间,不过六七分钟罢了。”15从上述这些史料描述可知:早期的动画创作是直接用笔墨在纸上绘制后拍摄而成的,当时赛璐璐还没有使用在动画的创作中。所以这种命名的方式正说明人们对动画的认知是源出于漫画这种艺术形式的,认为动画就是用墨水钢笔绘制的单帧的静态的漫画动起来了,所以才会有“活动墨水画”“钢笔画影片”等相关叫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动画在刚起步阶段,就是“工作人员将漫画动画、笑话插图、经过变速处理的真人实拍片与绘画相结合,努力尝试各种绘制方法,以保证面临生存困境的工作室能再续新约”。16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初始阶段就是电影的新噱头,并不重要,对于观众来说就是一种将习以为常静帧的漫画/绘画作品“移动”起来而已。

    当动画这一艺术形式刚进入我国时,人们对其认知是不一致的,以至于对其命名也是多样和混杂的。无论是参与创作的艺术家还是普通观众,关注重点都在画面上,都认为这种新奇的艺术形式是惯常所见的画面动起来了。正如万氏兄弟在文章《谈电影卡通之技术效能及有声卡通摄制之困难》所言:“漫画和‘活动漫画’两者的技术表现的效果,所给予人们的印象完全一样;
    但其所得的趣味,因为‘动’与‘静’的关系,就有浓淡的区分了。‘活动漫画’是有从头至尾连续性的‘动’的漫画,可以利用‘空间和时间’‘声响和动作’一贯表演出来,且趁此机会而插入幽默讽刺性的成分,以易使一般人于趣味中感受感化;
    亦且有知识无知识人们于画面上即能明了‘活动漫画’所显示的意义,所以‘活动漫画’也等于大众性的漫画。”17至于画面怎么动得好看,还没有进入创作者的视野。某种程度上说,动画这一艺术形式在当时人们观念中并没有摆脱“画”或是“漫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图2.英国卡通名作选18

    20世纪30年代以后,“卡通”这一音译的称谓逐渐取代之前纷繁的叫法成为主流的指代动画的命名。“动画”这一称谓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但是并未产生较大影响。

    (一)“卡通”

    “卡通”一词是英语“cartoon”的音译。从对民国时期的报纸及期刊的梳理来看,音译的“卡通”一词较早主要用来指代静态漫画(如图2),在30年代之后才逐渐成为动画的主要指称;
    也有的资料称为“卡通片”或“卡通影片”,都是在“卡通”这一称谓基础上的变称;
    直到1947年被“美术片”这一命名取代。

    至于音译“卡通”一词的使用,有较早确切文字资料可考的记载,是1927年6月15日《申报》报道:“《球人》得人欢迎,大中华百合公司秦立凡君绘制之《球人》于去年底摄竣,为国产电影滑稽画片之第一声。秦君精于术,尤具戏剧学识,沉于卡通一道,垂数年之久,该片笔致超逸,动作灵敏,实驾舶来品而上之,日前附同《美人计》在夏令配克放映二日,备受观众称许云。”19此报道中,出现两个名称“滑稽画片”和“卡通”,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一篇文章中经常出现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关于动画这一艺术形式不同指称。

    结合对民国时期报刊杂志等资料的查证,可以推断:“卡通”一词在当时是指代两种艺术形式,即静态漫画与动画电影。直至30年代以后,“卡通”逐渐被用来指代动画。同时,“卡通”还在一定程度上指代漫画。

    1933年4月,上海明星影片公司设立卡通科,这是中国较早出现专门拍摄动画片的制片机构。另外当时的报刊杂志也多采用卡通的名称,比如:“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在正片的前面,往往有一套彩色卡通片。这套片子虽然很短,但是因为他的优美的画面,有趣的穿插,时常觉得比正片还有意思。”20虽然“卡通”一词在30年代之后逐渐成为动画的主流指称,但是依然引起当时人们对于“卡通”这一命名的探讨和思考。如万氏兄弟曾于1935年在《现象》杂志刊文《谈电影卡通之技术效能及有声卡通摄制之困难》中专门对“卡通”的命名作过论述:

    “卡通”二字,恐怕除了电影界和新闻界里的一般人以外,我相信大多数人会感到是一件费解的事;
    “卡通”原名是译自英文“Animated Cartoon”得来的,意义就是“活动漫画”;
    大致和“Dirtection”译做“导演”,“Photography”译做“摄影”毫无两样,所以我们以为“卡通”莫如称做“活动漫画”似乎适善了。21

    由上文资料可知,万氏兄弟对将“Animated Cartoon”一词音译为“卡通”是不满意的。他们认为,“卡通”这个称谓是音译的,不形象,广大群众听到这个名字并不能明确知道它所指代的是什么,该词并不能准确指代动画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

    1936年《影与戏》杂志上刊文《电影技术之一种:卡通》,也介绍了“卡通”称谓的来历,并做了分析,“卡通就是用墨水钢笔画了无数的连续性的漫画,用特制的机械和摄影机制成,卡通原名叫做Animates Cartoon,也许叫他‘活动漫画’比较相称些。”22

    由此可知,音译“卡通”这一命名在初始阶段并未得到普遍意义上的认可,都认为意译的“活动漫画”这一称谓是比较准确的。虽然存在质疑的声音,但“卡通”这一命名在30年代中后期到40年代初期仍然成为一种主流的称谓。

    (二)“动画”

    “动画”一词较早产生自日本,译自英文“animation”。在日本动画发展的历史上“首次使用‘动画’一词的人是政冈宪三。昭和12年(1937年),在京都的政冈设立了‘日本动画协会’”。23日本当时使用的“动画”一词主要是指“以线条描绘(line drawing)的漫画式的作品”。24从定义来看主要是指手绘动画,与我们当下使用“动画”作为这一艺术门类的总称是不同的。

    我国早期动画史上较早使用“动画”一词以及对“动画”这个称谓进行深入思考与辨析的是钱家骏先生。1946年,钱家骏先生在杂志《艺浪》上发文《关于动画及其学习方法》:

    “动画这名词似乎很少听说。其实它经常和我们接触,并且还给我们愉快的印象,那就是众素所周知的电影卡通。电影卡通是习惯的称呼,而动画却从没有人提起过。为什么更换一个不相识的名称?既使人感到莫明的麻烦,又会引起一阵名词争执的动荡,我们考虑,是不是值得如此举动?这样,正证明了更用动画这名词的重要性,而绝非为了标新立异。实在,动画本身也需要它确切得当的名词。学术文化名词的重要,相等于人们姓名一样。文明民族与野蛮民族的相差,正代表着他们间差异的文化水准。

    美国称动画谓Animated Cartoon,日本叫它‘动绘’。美国是说有生命的谐画,日本也说活动的绘画,二者的称呼可以说极相类似。而我国自来就沿用着电影卡通来叫它,关于这种错误,是过去接受欧西文化生吞活咽的征示,因为那时要大量吸收,不容我们咀嚼,将就籍用着,殊不知会形成了习惯的名词,这对于我国传统的国有文化掺入了人家的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健全。这是说:一种名词的音译没有意译来得更适合国情。因为动画二字的单独意义,是具有更深的认识底必然性。试看一个没有见过动画的人,一定不知道卡通二字是什么意思。若以动画二字示他,则最多起一种怀疑,画是如何得动呢?除此之外,他决不会误解到别的,与卡通二字一样的莫明其妙。我主张它需要意译成为动画,才可以使看不懂的国人,也都明了,更算它是加入中国文化名词的阵容了。”25

    从钱家骏先生的文章来看可以确定的是:一、“卡通”已经是当时众所周知的命名。二、钱家骏先生认为日本将动画这种艺术形式意译为“动绘”,并进一步认为采用“动画”称谓更为适合。以上引文,是钱家骏先生思考较为成熟后的思想成果。虽然钱家骏先生提出了用“动画”这一命名取代“卡通”,但是并未引起重视。卡通这一称谓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后。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也有研究者对动画的译名提出辨析,“考Cartoon之原意是诙谐漫画,系不动的,Animated Cartoon则为‘活动的漫画’,因为有若干绘动的影片根本不漫,所以近来英文中称为Animation”。26此文认为,随着动画创作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已经超出了英文“Cartoon”原有的讽刺、诙谐之意,所以英文的命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是我国早期较早提出对“Animation”这一英文单词进行溯源的史料。该文进一步提出新的“音译兼顾”的命名:“绘动”,“我们不宜称之为‘卡通’,而宜称为‘绘动’,则音译兼顾。”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对动画这一艺术形式的命名和认知又经历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将“卡通”改称为“美术片”。“美术片”这一名称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动画这一电影类型特有的命名,作为总称来使用,除传统手绘动画之外,还包括木偶、剪纸、折纸等动画类型。“美术片”的命名及确立表明了我国动画创作者侧重于对动画这种艺术形式中“画”的认知和理解。

    新中国的动画事业最早可以追溯到东北电影制片厂时期,1946年东北电影公司改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同时,该厂建立卡通组,组长持永只仁(日本人,中国名叫方明),组员有势满雄、赵明。1948年6月,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卡通组的基础上建立了卡通股。对中国水墨动画做出巨大贡献的动画前辈段孝萱于同年10月进入卡通股参加工作。据段孝萱回忆:“东影美工科下设四个股,分别为:设计股、特技股、美术股、卡通股;
    设计股主要负责故事片的布景,特技股负责做电影里的特技,美术股做片头字幕。”“我们的工作一开始是画地图,画箭头,用箭头表示怎么包围了这座城市,怎么突围等等。”27从“卡通组”“卡通股”的命名来看,东影在成立之初是将我们现在熟知的“动画”这一名称叫做“卡通”的。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1947年初,时任厂长袁牧之提出“三化立功运动”和“七片生产”的口号。“七片生产”就是在近两三年内完成艺术片、新闻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包括动画及木偶)、翻译片、幻灯片和新闻照片七个片种的生产。这是新中国动画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出现“美术片”这一提法。关于“美术片”由何人提出以及提出的具体时间没有明确记载。也就是说“美术片”这一称谓至少可以追溯到1947年,并且这一称谓包括了“动画片”——特指传统的手绘动画形式和“木偶片”两种类型。

    1949年7月,东北电影制片厂以美工科卡通股为基础,成立美术片组,特伟为第一任组长,美术片组隶属该厂艺术处编制。

    关于美术片这一名称的确定,靳夕曾在《我与木偶电影》的文章中做了记载,当时东北电影制片厂卡通组领导核心人员是以组长特伟、副组长靳夕为主,以及导演兼工程师方明(日本人,日本名字叫持永只仁)和儿童文学家金近四人组成的,对新中国成立后到底如何命名动画电影进行了专门的讨论:

    第二个重大问题是为动画片命名的讨论。有人提出“卡通”虽系外来语,但已约定俗成,正如“沙发”“干部”一样,已成为我国习惯用语,改了反而不习惯;
    还有人认为,同样是外来语,则不如用日本的“动画”,结果一致同意用这个词。至于“美术片”这个词,作为片种总的名称来使用,因为考虑到将来可能发展木偶片乃至尚未估计到的其它美术片品种的问世。28

    持永只仁对关于“美术片”的叫法也有过相关的回忆:

    提起“美术片”三字,还有一番经历,过去一直把漫画电影叫做卡通片,后来又出现了木偶片。今后还会出现何种艺术形式,是谁也无法预料的。因为这种影片的范围极广,而且无疑会不断得到发展。因此,该如何称呼我们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呢?我向来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日本的卡通片的,虽然也认为它还远远称不上是美术作品,但我觉得应该从重视美术的角度来制作影片。特伟同志也认为这是美术范围的电影,就说:“那么就把它叫美术电影吧。”同时又把过去称之为卡通片的漫画电影改叫为动画电影,从属美术电影。这些名词就这样确立下来了。29

    持永只仁的上述回忆较为清晰地还原了“美术片”叫法的缘由。从持永只仁的角度来看,动画这种艺术形式是偏美术的,所以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这种艺术形式。也就是说,在美术的范畴内,会有更多的艺术形式与动画结合。从某种程度来说,未来的“美影厂”核心领导在这个时候已经达成共识:动画是偏美术的,这也直接决定了“十七年”期间中国动画的创作走向。

    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后的一次访谈中首任厂长特伟在谈到“为什么要叫美术电影制片厂”时说:

    “因为我们一开始就不单单搞动画片,也有木偶片,它有可以独立地成为一个片种的条件,原来就有基础,我们最早搞的《皇帝梦》就是木偶片,然后才拍了动画片《瓮中捉鳖》。所以要成立一个厂,就要包含两个片种。但怎么把两者合起来?应该用一个适合共用的名称——美术片。原来那个时候叫美术片组,有木偶片以及动画片,后来发展了剪纸片,它是在美术的范畴里面,但也不能叫做动画。后来还不止这三个,又出现了一个折纸片。实际上,美术片就包括了这四个片种。以后嘛,叫美术片厂,来源就是这样的。”30

    从上可知,“动画”这一称谓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了,沿用的是日本的叫法,其内涵和外延是局限在手绘动画这个类型的。美术片这一称谓的确定和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并无太大关系,只是用它来作为总的片种名称使用,当时涵盖了动画片、木偶片两种动画形式。50-6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又创制了剪纸片和折纸片,都归属到这个总的称谓之下。

    无论是从“美术片”这个命名的确定还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动画创作的实践来看,美术思维是一直贯穿在当时的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在深厚的民族艺术资源中寻找适合的艺术形式并将之动画化,从而成就了我国动画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可以说,这些沉淀在民族集体记忆深处的,曾经象征我们民族文化荣光的符号通过动画这种新的载体被重新激活,并被唤起蕴藏在新形式中的强大情感力量。

    “美术片”这一称谓一直沿用到20世纪80-90年代后,直到新世纪以来,才逐渐被“动画”这一名称取代,这意味着我们对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的认知开始从“画”向“动”的转向。80年代随着国门的打开,动画历史的洪流转了一个弯,又一次与我们碰面,大量国外动画电影涌入,使我们目不暇接。与我国早期动画面临的状况类似,进入国内的西方动画的称谓还是“animated cartoon”“animation”等,犹如历史的重演。我们对动画的命名又经历了一次不同命名的交织与拉扯,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命名有“卡通”“动漫”“动画”等,并最终定格在“动画”这一名称上。

    “卡通”一词在这个时期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用以指代动画这种艺术形式,“在现代英语中‘cartoon’还可以指‘animated cartoon’,也就是动画,在现代汉语中,‘卡通’往往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漫画,二是动画电影。”31也就是说“卡通”一词与民国时期使用的范围是一致的,既可以指漫画,也可以指动画。

    “动漫”是90年代后出现的新名词。学者陈奇佳则认为“动漫”一词是“专指日本动画和日本漫画或类似风格的作品”。32学者聂欣如则认为“动漫”一词是“一个饱含GDP意识、指代含混的概念”。33总之,该词在具体指代上是含混不清的,有人用来指代漫画,有人用来指代动画,但更多的人认为动漫是用以指代动画与漫画两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

    “动画”一词是英语“animation”的意译,在国内学界的使用较早出现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等杂志上,比如1983年《电影艺术》第2期,发表了胡依红的文章《动画片的审美特征》,这是较早以“动画片”来指代之前国内耳熟能详的“美术片”的文章;
    在此之前的1982年《电影艺术》第6期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特伟、何郁文、陈剑雨等撰文还是使用的“美术电影”一词;
    马克宣虽然在同一期上发表的文章题为《动画技巧二题》,但此动画非彼动画,文中的动画还是特指美术片这个大命名下涵盖的手绘动画。34

    此后,动画这一命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文章中,如1986年《当代电影》第4期,胡依红发表《两种不同美学意义的动画规范》一文:“由于动画片信息来源通道的狭窄,使我们还无法完全了解这个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的世界动画潮流中一些更新的动画观念。然而仅有的这些信息已经描绘出这个且在不断改变充实过程中的动画片概念犹如一个处在不断膨胀中的球体,我们随时都有重新认识这个被扩大和发展的动画概念的可能,我们随时都有修正旧观念中动画定义的义务。”35

    1988年《当代电影》第6期,尹岩发表题为《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不仅使用“动画”代替“美术片”,还是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次书面提出动画“中国学派”这一概念。198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金柏松在《电影新作》中发表题为《繁花似锦的现代动画艺术》,名称由“美术片”或“美术电影”改为“动画”。如果说以上都是动画创作领域外的学者使用动画这个称谓代替美术片的话,那么较有代表性的是1997年《电影新作》第4期,为了纪念中国动画40年,请“美影厂”的特伟、钱运达、常光希、张松林、周克勤分别发表《让中国动画真正走向世界》《动画与连环画》《转变创作观念 面对商业动画片市场》《回顾上海美影四十年》《展望美影厂的明天》等文,相当于曾代表中国动画半壁江山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艺术家们也在一定意义上认可了“动画”这一命名。

    上文分别考察了三种称谓的演变历程,但曾经有一段较长的时期,这几种主流的关于动画的名称都是混杂在一起使用的,无论是“卡通”“动漫”“美术片”或“美术电影”都是可以指代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在中文系统里,「卡通」、「动画」、「美术电影」似乎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一样东西,令人混淆不清。”36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动画”才逐渐取代了曾经的“美术片”这一称谓,成为这种艺术形式的总称。

    在动画发明之初,无论是西方动画还是我国早期动画,不管是西方的“Animated Cartoon”还是我国意译的“活动漫画”,对动画认知的重点都是放在“画”这个层面的。动画这种艺术形式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天然与美术有着亲缘上的密切关系,对于我国动画电影来说这点体现得尤其突出。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动画电影创作都是沿着以“美术/画”为本的观念进行的。如果说西方动画在“动画”这一语词中是沿着“动”的面向演进,我国动画发展则一直在“画”上发力,行进的路径与西方动画大相径庭。无论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皮影、窗花、剪纸、木偶戏、汉画像砖等,还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国画艺术,让所有这些艺术形式动起来成了我国早期动画创作的唯一旨归,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民族化的实践之路。从“美术片”向“动画”的转化过程中,我国动画在经受美日动画的冲击后,昔日的荣光不在,在徘徊探索的道路上逐渐迷失了方向。

    梳理我国动画命名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重新廓清、理解我国动画的发展历史,以期对我国当下的动画创作有所启示。从民族文化入手,在民族艺术资源中寻找并重启凝结在其中的共同的艺术原型,是我国动画摆脱目前困境的可能出路。“美术片”时期的动画创作已经提供了一条激活民族文化符号的路径,并且获得成功,虽然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是足以为当下动画创作提供一定的历史镜鉴。植根于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中提炼故事,以当代文化进行新的文化编码,以符合人们审美期待的方式对民族文化艺术形象进行重构,凝练出具有民族神韵的创新符号,以唤醒传统的审美形式,从而再次激活这种沉淀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记忆。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宽广的想象域将极大丰富新时代动画的表现力,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连通会创造出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动画世界。

    总之,在我国动画历史命名的语词变迁过程中的各种分裂交织、承继选择,也正反映出不同时代对动画这种艺术形式不同认知。梳理中国动画的历史命名流变,可知我国动画历史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变化过程。语词的变迁深刻记录了中国动画对这门新艺术形式的想象、模仿、转换、重构的过程,展现出我国动画历史发展语境中的斑斓图景。

    【注释】

    1 Bert Green,志伊.滑稽及活动讽刺画之制法[J].影戏杂志,1921,1(1).

    (1)施工准备。基层施工前应对相关机具设备进行检测,确保性能完好,可满足施工需求;
    应对下承层路基进行相应处理,清扫杂物后使用22t钢轮压路机进行碾压,对干燥松散部分应进行适当洒水,碾压完成后应检测其弯沉值,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3]。

    2同1.

    3程步高.活动画片的原理与制法(上):活动的原理[J].明星特刊,1926(11):1.

    4葭士.闲话卡通[N].铁报,1936.2.25.

    5英美烟公司影片部之内容[N].申报(本埠新闻三),1923.7.3.

    6美生.英美烟公司影戏部之近况[N].申报(本埠新闻三),1923.8.13.

    7杨左匋新制滑稽画片[N].申报(本埠新闻三),1924.1.28.

    8万籁鸣,万古蟾.谈谈电影卡通漫画[J].漫画生活,1935(13).

    10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滌寰.谈电影卡通之技术效能及有声卡通摄制之困难[J].现象,1935(8).

    11钢笔画影片将制成[N].申报(本埠增刊),1924.6.4.

    12世界闻名的卡通画家[N].时报,1932.6.16.

    13深林.怎样摄制卡通声片[N].时报,1935.8.7.

    14佚名.电影技术之一种:卡通[J].影与戏,1936,1(3).

    15世界闻名的卡通画家[N].时报,1932.6.16.

    16[美]弗兰克·托马斯,奥利·约翰斯顿著.生命的幻象——迪斯尼动画造型设计[M].徐鸣晓亮,方丽,李梁,谢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22.

    17同10.

    18雪尼霍华与雪茄[J].中国艺坛画报.1939(82):3.

    19佚名.《球人》得人欢迎[N].申报,1927.6.15.

    20南生.彩色卡通画的摄制[J].实报半月刊,1937,2(15).

    21同10.

    22佚名.电影技术之一种:卡通[J].影与戏,1936(1)(3).

    23[日]山口且训,渡边泰著.刘桂华译.日本动画电影史(一)[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1):39.

    24黄玉珊,余为政编.动画电影探索[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9:20.

    25钱家骏.关于动画及其学习方法[J].艺浪,1946(04).

    26孙明经,区永祥,唐思礼.电影术语名词辩正[J].电影论坛,1947.12.15;
    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51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27李镇.段孝萱访谈录[J].当代电影,2012(03):64-65.

    28《上海电影史料》编辑组.上海电影史料(6)[M].上海:上海电影志办公室,1995:86.

    29持永只仁.美术电影成为我毕生的事业,上海电影史料6[M].上海:上海电影志办公室,1995:136.

    30张松林,贡建英.谁创造了小蝌蚪找妈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69-70.

    31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

    32同31.

    33聂欣如.什么是动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202.

    34中国的美术片这个命名包括如下类型:动画片、木偶片、水墨动画片、剪纸片、折纸片。作者注。

    35胡依红.两种不同美学意义的动画规范[J].当代电影,1986(04):8-22.

    36同24.

    猜你喜欢 卡通命名动画片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1年2期)2021-03-19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学生天地(2020年11期)2020-08-25推荐一部动画片小学生作文(低年级适用)(2020年6期)2020-07-24——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0年6期)2020-07-06推荐一部动画片小学生作文(低年级适用)(2018年6期)2018-07-09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东方女性(2018年3期)2018-04-16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散文诗(2017年17期)2018-01-31鸡鸣狗盗皮皮猪卡通第二课堂(小学版)(2016年12期)2016-12-21趣味的卡通穿上身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找不同小火炬·阅读作文(2014年4期)2015-04-07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命名动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