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我国一流理科距离世界一流理科还有多远?——基于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我国一流理科距离世界一流理科还有多远?——基于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时间:2023-03-02 16:25: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姜 凡 刘念才

    (上海交通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40)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技的创新水平,尤其是原始创新水平。而作为基础科学的理科,更因其是推动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是新技术、新发明、新产业的先导、源泉和后盾(1)李文鑫,陈学敏.孕育基础科学人才的沃土, 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摇篮——国家理科基地建设回顾与总结[J].高等理科教育, 2007,(2):5-8+25.,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社会、高校的高度重视。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2)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2017年、2022年教育部等部委公布了第一轮和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在两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理科数量均占“双一流”建设学科总数的20%左右(3)教育部等.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教育部等.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10.html.,这足以体现国家对理科的高度重视,也表明理科的建设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双一流”建设成效。当前迫切需要研究我国一流理科距离世界一流理科究竟还有多远,我国一流理科在世界理科体系中处于何种位置,应如何针对差距采取措施以加快我国的世界一流理科建设等关键问题。而厘清我国一流理科与世界一流理科的差距,离不开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世界一流”为评价标准,甄选能够衡量世界一流学科水平的顶尖、高端指标来衡量我国一流理科与世界一流理科的差距,唯有此,才能科学评价我国一流理科在世界理科体系中的位置,才能引领我国一流理科迈向世界一流。

    然而,通过对已有的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当前学界以“世界一流”为评价标准,甄选能够衡量世界一流学科水平的顶尖、高端指标来构建一流理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甚少,主要还是借用基础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等数据库或学科排名对理科门类下的部分一级学科进行国际比较研究;
    在第三方评价层面,全球性学科排名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虽然有部分指标是能够衡量世界一流学科水平的顶尖、高端指标,但大部分指标是难以衡量世界一流学科水平的面上指标。为此,本研究通过构建世界一流理科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比较我国一流理科与世界一流理科的差距,以科学评价我国一流理科在世界理科体系中的位置。

    (一) 质性访谈法

    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对我国理科学科专家进行了访谈,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初步构建的世界一流理科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何?(2)重大国际学术奖项的获奖人、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论文等高精尖评价指标的具体内涵是什么?(3)我国一流理科与世界一流理科是否存在差距,若存在差距,主要存在哪些差距?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访谈专家的选取方面,在充分考虑学科专家的经历、水平、代表性与权威性的基础上,建立学科专家拟访谈人员清单,然后通过邮件邀请学科专家参与访谈。最终以面对面、一对一的形式共访谈了40位理科学科专家,受访者包括一线教师(以教授为主)、系主任、院长等,涉及北京、上海、南京等7个城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1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访谈过程在征得受访者的同意后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将录音转录为文本资料。针对第1个和第2个访谈问题所收集到的文本资料,主要借助于Excel软件,采用百分比统计法进行统计与分析。针对第3个访谈问题所收集到的文本资料,主要借助于Nvivo12.0软件进行编码,形成编码点并创建子类目,以此对数据进行解释性分析。

    (二)定量比较方法

    样本学科的选取。在学科门类及具体学科划分方面,主要参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该目录理学门类下共有14个一级学科,限于时间、精力等因素,本研究选取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9个一级学科进行研究。考虑到与世界一流理科进行定量比较的需要,本研究将“物理学”和“天文学”两个学科合并为“物理学”,将“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合并为“地球科学”。

    样本高校的选取。以软科2020世界一流学科排名(GRAS)为基础,参考QS2020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教育部学位中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软科2020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进行样本高校选择。为了便于比较,将国际样本高校进一步划分为世界顶尖学科组和世界一流学科组,将国内样本高校进一步划分为国内顶尖学科组和国内一流学科组。世界顶尖学科组、世界一流学科组、国内顶尖学科组、国内一流学科组的主要选取标准依次为GRAS前25且QS前25、GRAS前76-100且QS前51-100、GRAS前100、除国内顶尖学科组外的GRAS前100;
    每组样本高校的数量为6-10所。

    指标界定与数据来源。重大国际学术奖项的获奖人是指获得相关学科重大国际学术奖项的教师数;
    重大国际学术奖项主要根据学术排名与卓越国际协会(IREG)公布的国际学术奖项清单、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官网公布的“学术卓越调查”中所列出的国际学术奖项清单、郑俊涛博士的《基于声誉调查和奖项图谱的国际科学技术奖项评价研究》中所列出的国际学术奖项清单,并结合通过理科学科专家访谈所取得的“理科学科专家推荐的重大国际学术奖项清单”进行确定,以此保证所选奖项的权威性;
    数据来源于各重大国际学术奖项官网公布的2001-2020年的获奖人名单。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组织的负责人是指在相关学科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中担任主编、副主编、编委,以及在相关学科国际权威学术组织中担任主席、副主席、秘书长、执委的教师数;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主要根据软科官网公布的“学术卓越调查”中所列出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清单、WOS(Web of Science) 期刊引证报告分区Q1区清单、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Q1区清单、已有文献中所列出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清单、以及结合理科学科专家访谈所取得的“理科学科专家推荐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清单”进行确定,以此保证所选期刊的权威性;
    数据来源于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官网公布的主编、编委名单(截止日期为2021年2月)。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是指入选相关学科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的教师数;
    数据来源于科睿唯安公司2020年11月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国际著名校友的培养是指获得相关学科重大国际学术奖项、在相关学科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组织中担任负责人、入选相关学科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全球500强企业担任高管的校友数;
    数据来源于各重大国际学术奖项官网、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官网、科睿唯安公司官网、校友隶属工作单位官网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论文是指过去5年在相关学科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
    数据来源于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5-2019年所收录的论文。高被引论文被世界一流学科引用的比例是指相关学科基础科学指标(ESI)前1%的论文被世界一流学科引用的比例(世界一流学科是指同时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和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0的学科);
    数据来源于ESI数据库中收录年份为2015-2019的高被引论文及其引文。在第三方评价中的影响力是指相关学科在全球性学科排名中的表现;
    数据来源于QS官网发布的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和软科官网发布的2021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指相关学科过去5年年均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
    国际专利转让比例是指一段时间内相关学科国际专利转让数与国际专利授权数之比;
    限于时间和精力等因素,暂未搜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国际专利转让比例2个指标的数据以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组织的负责人指标中的国际权威学术组织负责人数据。

    数据统计与得分计算。对所有原始值进行统计处理,以改善数据分布;
    计算出4个组别各自在该指标上得分的平均值;
    以世界顶尖学科组的平均值作为参照,设为1分,并计算出其他组别平均值与世界顶尖学科组平均值的比值,得到各组别在该指标上的得分,得分超过1的记为1。计算出各指标的得分后,对各指标得分赋予同等权重并进行简单加权,得到整体水平得分;
    然后以世界顶尖学科组的整体水平得分作为参照,设为1分,计算出其他组别整体水平得分与世界顶尖学科组整体水平得分的比值,得到各组别整体水平的得分。

    (一) 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念

    众所周知,指标上的“一流”并不代表学科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学科,但警惕指标上的“一流”并非是警惕一流指标。相反,若选取能够衡量世界一流学科水平的顶尖、高端指标来评价我国的一流学科,则无疑对其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遵循世界一流标准,甄选顶尖、高端指标”和“聚焦世界一流目标,促进世界一流理科建设”为理念来构建世界一流理科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

    (二) 评价维度与指标的分析与借鉴

    目前主要有政府相关部门、第三方评价机构、学界对一流学科的评价或一流学科的科研评价指标及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在政府层面,主要有英国的REF(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科研评价、澳大利亚的ERA(Excellence in Research for Australia)科研评价、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学科评估。对三者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发现,其涉及到的评价维度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与资源、学科影响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术获奖、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数、科研项目、学科声誉等。(4)Research England et al.,“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2014,”https://www.ref.ac.uk/2014/#content;Australian Government and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ERA National Report 2018-2019,”https://dataportal.arc.gov.au/ERA/NationalReport/2018/;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概览[EB/OL].https://yjsy.wmu.edu.cn/info/1037/6985.htm .在第三方评价机构层面,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的学科或领域排名主要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球最佳大学学科排名、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推出的ESI数据库给出的22个学科领域排名。对五者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发现,其涉及到的评价维度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学科影响力、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则包括博士学位授予数、教师获权威奖项数、高被引论文、学术声誉等。(5)Q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Methodology,”https://www.qs.com/rankings/;软科.排名方法—2021世界一流学科排名[EB/OL].https://www.shanghairanking.cn/methodology/gras/2021;US NEWS,“Ranking Indicators,”https://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global-universities/articles/subject-rankings-methodology;THE,“Methodology,”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by-subject.在学界层面,有少部分学者对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如刘瑞儒等构建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期绩效评估表。此外,尽管部分学者暂未对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但对可用于评价一流学科的指标进行了探索,如王战军等提出的在学科排名中的位次、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中担任主编或编委、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中担任要职(6)王战军,杨旭婷.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的理念变革与要素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9,(3):7-11.,李佳哲等提出的杰出校友、教师获权威奖项数(7)李佳哲,胡咏梅.世界一流经济学科建设:概念、指标与实现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3):21-32.等。对学界有关一流学科评价指标及体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其涉及到的评价维度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水平、学科影响力、学科条件与环境、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包括教师获权威奖项数、杰出校友、高被引论文、顶级学者、论文数量等。(8)刘瑞儒,何海燕.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期绩效考核评估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2):60-66;史竹琴,朱先奇.ESI在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84-91;冯用军,赵雪.中国“双一流”战略:概念框架、分类特征和评估标准[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2-18.

    综上所述,在评价维度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第三方评价机构、学界主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学科影响力等维度对学科展开评价。在评价指标方面,本研究根据前文所明确的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念,按照指标是否具有国际可比性,是否属于顶尖、高端指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标准对政府相关部门、第三方评价机构、学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学科影响力等维度上涉及到的评价指标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见表1)。

    (三)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评价维度的选取。学科的三大职能要求学科评价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维度,而教师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实践主体,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科三大职能的实现程度。此外,“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指出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9)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因此,师资水平、学科影响力也应成为学科评价的重要维度。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学科影响力等5个维度来构建世界一流理科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鉴于前文所明确的世界一流理科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本研究最终确定了人才培养、原始创新、经济贡献、学术大师、学科影响力为世界一流理科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的5个评价维度。

    学科文化、学科制度等学科条件与环境层面的维度并未被纳入到本研究的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其主要原因为:学科文化、学科制度难以通过量化指标进行衡量,且缺乏权威的统计数据支撑,可操作性较差;
    即使可以通过定性评价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仍存在主观性较强等问题。此外,本研究认为文化和制度会通过客观的器物形态和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对以上5个维度的客观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科文化和学科制度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指标的选取。在表1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指标的国际可比性、高精尖属性和数据可获取性等因素,本研究进一步筛选出了可用于世界一流理科评价的12个高精尖评价指标,包括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国际高被引论文、国际专利转让比例、重大国际学术奖项的获奖人等,并初步构建了世界一流理科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2。

    (四)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筛选

    为了验证以上初步构建的世界一流理科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是否适用于对我国一流理科进行评价,本研究先后邀请了10名教育评价专家进行座谈和专题研讨,并对40名理科学科专家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教育评价专家对人才培养、原始创新等5个评价维度,以及国际著名校友的培养、国际专利转让比例、重大国际学术奖项的获奖人等高精尖评价指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如下建议:将“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论文”和“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论文”2个指标合并为“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论文”;
    将“国际高被引论文”替换为“高被引论文被世界一流学科引用的比例”;
    删除“在各类媒体中的影响力”“技术转化的收入”2个可操作性、可比性较差的指标。

    理科学科专家对人才培养、原始创新等5个评价维度,以及国际著名校友的培养、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组织的负责人等高精尖评价指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在“重大国际学术奖项的获奖人”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2个指标上存在不同意见。在“重大国际学术奖项的获奖人”上,部分理科学科专家认为,目前理科领域的学者获得重大国际学术奖项的人数较少,同一学科区分度不大;
    而另一部分学科专家则认为,该指标是衡量学术大师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部分理科学科专家认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
    而另一部分学科专家则认为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数,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

    对于教育评价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本研究全部予以采纳。对于理科学科专家在“重大国际学术奖项的获奖人”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的不同意见,本研究认为:“重大国际学术奖项的获奖人”指标不仅能够衡量世界级学术大师的水平,而且能够引导国内高校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对衡量和评价未来中国的世界一流理科具有重要价值;
    就“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而言,从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来看,没有数量也很难有质量,一定数量的人才培养可以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积累人才培养的经验、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10)王任模等.博士生培养质量与规模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3):8-12.,因此,本研究倾向于“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数,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这一观点。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世界一流理科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3。

    (一)定量比较结果

    我国一流理科及其部分学科的总体表现。表4显示了我国一流理科及其部分学科的国际水平表现。从理科门类来看,理科四组样本高校的得分均值分别为1.00、0.30、0.43和0.17,可以看出:在总体得分上,理科国内顶尖学科组与世界顶尖学科组存在明显的差距,但已达到世界一流学科组水平;
    理科国内一流学科组与世界一流学科组存在明显的差距。从具体学科的表现来看,大多数学科的国内顶尖学科组与世界顶尖学科组存在明显差距,大气科学、化学等学科表现相对较好;
    大多数学科的国内一流学科组与世界一流学科组存在明显差距,化学、数学、地理学等学科表现较好,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学科组的水平。

    我国一流理科在高精尖评价指标上的得分表现。表5显示了我国一流理科在高精尖评价指标上的具体表现。总体而言,理科国内顶尖学科组在大多数高精尖评价指标上(除“重大国际学术奖项的获奖人”)的得分均值已超过或与世界一流学科组持平,但在7个高精尖评价指标上的得分均值都低于世界顶尖学科组,总体来说与世界顶尖学科组存在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重大国际学术奖项的获奖人、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编委、国际著名校友的培养等方面;
    理科国内一流学科组在大多数高精尖评价指标上与世界一流学科组存在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编委、国际著名校友的培养等方面。

    (二)与世界一流理科存在明显差距的原因探析

    通过对40名理科学科专家的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科专家认为,我国一流理科在重大原创性成果、国际学术大师等方面与世界一流理科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与上述定量比较的结果一致;
    学科专家们还进一步指出了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

    1.重大原创性成果不够多的原因探析

    学科专家们指出,与世界一流理科相比,我国一流理科的科研成果在数量上差距不大甚至已经赶超;
    但从科研成果的质量来看,与世界一流理科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特别是重大原创性成果很少。如专家CJ13指出,“当前国内科研成果的数量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居于全球前列,但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仍然较少,大多数科研成果都缺乏足够的原创性。”

    首先,以论文、项目为导向的“短频快”式评价体系,以及不太宽容失败、只认第一作者的评价机制影响着我国一流理科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当前在评价标准上过于重视论文、项目,在方式上过于频繁;
    同时,原创性的研究具有较高的风险性,是需要不断“试误”的,而评价体系却不太宽容失败;
    这些都容易导致学者避重就轻,开展一些浅层次、易出成果的研究。此外,过分注重第一作者和第一单位的评价或考核体系,对学者间的合作产生明显不利影响,也影响着原创性成果的产出。如专家LYZ03指出,“我回国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研究做得还是比较浅的,不够深入。这与我们当前的评价体系密切相关,当前我们的评价体系只认可第一作者和第一单位,这极大地影响了学者间开展合作的积极性。”

    其次,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影响了我国一流理科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来取得突破,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但当前我们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仍不足,促进学科交叉的机制仍不够完善。如专家WYP02指出,“我们的学科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我们和传统的物理学、化学一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会出现瓶颈,只能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来取得突破。如果让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都进入到我们的学科领域来,我相信会产生很多重要的原创性成果。”

    再次,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和学科发展基础薄弱影响着我国一流理科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需要有厚实的学科基础,然而,我国理科的发展基础还相对薄弱,加上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明显影响我国理科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如专家XN24指出,“现在总有舆论在批评原创少,原创少是事实,但我们也要看到进步。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高校里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并不多,学科发展的基础相当薄弱,但仅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我们的学科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国际学术大师不够多的原因探析

    学科专家们指出,当前我国一流理科的国际学术大师仍比较缺乏,需要加大对国际学术大师的引进和培育。如专家GW16指出,“为何哈佛大学或者常春藤联盟高校如此厉害,是因为他们拥有一批学术大师,他们教师中好教师的比例比我们高很多,如他们10个教师中有8个都比较厉害,另外2个比较一般;
    但我们的10个教师中可能有2个比较厉害,其他8个都比较一般。”

    以论文、项目为导向的“短频快”式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项目影响了本土高层次人才的成长。以论文、项目为导向的短、频、快式的人才评价体系,可能使学者们追求一些短、平、快的研究,影响其原创性成果的产出,而各类人才项目可能导致学者们难以潜心原创性研究;
    这些对我国一流理科学术大师的引育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如专家GWD11指出,“我们目前的科研体量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但大家都做得比较辛苦,为何辛苦?因为考核过多,导致大家的工作精力分散。做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需要一个长效稳定的机制,频繁的考核检查,是不利于原创性成果的产出和人才成长的。”

    差异化的制度导向抑制了本土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薪资待遇、工作条件、重视程度等方面,都区别对待海外人才和本土人才,引进与培育的平衡不够;
    这一差异化的制度导向容易挫伤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专家HTY19指出,“针对海外引进的人才和本土人才,现在的‘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海外引进人才的待遇比本土人才高很多。我的学生毕业后去了国外深造,现在被引进回来,待遇明显比我高,我干了二三十年还不如他。”

    本研究通过定量统计分析,对我国一流理科与世界一流理科进行了分组比较,并基于学科专家访谈的结果对定量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

    我国一流理科与世界一流理科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不论是我国一流理科及其部分学科的总体表现,还是我国一流理科在各个高精尖指标上的具体表现,理科国内顶尖学科组与世界顶尖学科组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但已达到世界一流学科组的水平;
    理科国内一流学科组与世界一流学科组存在明显的差距,但个别学科表现较好。

    在重大原创性成果、国际学术大师等方面,我国一流理科与世界一流理科的差距更为明显。在重大国际学术奖项的获奖人、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编委等指标上,国内顶尖学科组、国内一流学科组的得分均值分别远低于世界顶尖学科组、世界一流学科组的得分均值,表明在重大原创性成果、国际学术大师等方面与世界一流理科的差距更为明显。

    导致国际学术大师、重大原创性成果等方面明显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评价体系。以论文、项目为导向的“短频快”式的学科、人才、项目等评价体系影响了我国一流理科国际学术大师的引育和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此外,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本土人才与海外人才的差别对待等也影响着我国一流理科国际学术大师的引育和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

    建议针对我国一流理科的建设目标,改革评价体系,引导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国际学术大师。为快速缩小我国一流理科与世界一流理科的差距,建议政府和高校改革一流理科评价体系,构建能衡量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相应的考核评价和人才引育制度,完善宽容失败、鼓励学科交叉、平衡人才引进与培育等方面的政策,引导我国一流理科产出引领世界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国际学术大师。

    猜你喜欢 高精尖原创性理科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工会博览(2022年34期)2023-01-13——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5期)2022-10-14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评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6期)2021-12-21和理科男谈恋爱也太“有趣”啦意林(2021年21期)2021-11-26——行走在历史和思想的深处——《王阳明统说》管窥">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行走在历史和思想的深处——《王阳明统说》管窥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5-11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专注性与剧场性: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评介">原创性的艺术史研究如何可能?
    ——《专注性与剧场性: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评介美育学刊(2020年1期)2020-01-15黑龙江:粮食产业迈向“高精尖”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题的多种解法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二数学)(2018年2期)2018-04-04北京时尚控股“高精尖”产品登陆“上海滩”时尚北京(2017年2期)2017-02-28
    相关热词搜索:理科高精尖指标体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