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当代语境下苏绣美学的价值转换研究

    当代语境下苏绣美学的价值转换研究

    时间:2023-04-24 12:20: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常颂 沈华菊 / 北京服装学院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传统工艺受到人们的关注。苏绣作为江南地区特有的传统工艺,历来以精致、清雅著称,与吴地雅致的地域风格一脉相承。千年来,苏绣浸润于吴地的文化氛围中而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苏绣美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在技术和自然中如何把握自己的问题。苏绣美学的更迭,离不开社会形态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当代社会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苏绣的生存环境被打破重建,在此环境中衍生出的个性化创作,使苏绣展现出意想不到的美感和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其美学在当代语境中呈现出新的价值。

    18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加创造了“美学”一词。自人类文明起源以来,美就伴随着人类生活不断生长积淀。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不断进行美学思考,基于美的造物行为、思想逻辑等共同形成美学。人们通过对无数先哲美学思想的研究,萌生出对当代的启示和影响。

    “工艺美学”一词,在1981年由著名工艺美术史家田自秉先生提出,“在工艺美术的学科领域里,应当开展对于美学的研究,可称之为‘工艺美学’。”[1]在传统工艺领域对美学进行探讨,不仅是自觉审美的需要,更是对工艺的技术美学,以及各个时代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映射。

    苏绣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优秀代表,凝聚了中国人的情感追求和审美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苏绣美学不仅仅是对苏绣的形式美、材料美、技艺美的探讨,更是对苏绣千年实践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审美特质以及作为造型艺术所拥有独特体系的探讨,包括“材美工巧”的本质美学特征和“智秀灵雅”的内在美学精神。

    “水能凝结成冰,而冰又能融化成水”,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再造需要一种解构的思维。只有在历史文化背景下,对传统工艺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其构成与内涵深入解析,从而构建起与当代的联系,才能真正实现传统工艺的振兴。因此,只有对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苏绣美学进行解构,并深入理解,才能实现其价值转换转换,从而实现苏绣在当代语境中的传承发展。

    2.1 “材美工巧”的本质美学特征

    苏州素有“丝绸之府”“锦绣之乡”之称,桑蚕产业作为苏州的传统特色产业,经数千年发展,积淀了厚重的桑蚕丝绸文化,从而奠定了苏绣“材美”的美学基础。另外,苏绣不仅坚守构思巧妙、图案精美、色彩淡雅的艺术特征,同时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创新,针法灵巧多变,以巧夺天工的表现力成为四大名绣之一。

    首先,苏绣题材丰富,主要分为图案绣和画绣两个主要类别。图案绣多采用日常生活场景、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等几类,其寓意多吉祥如意、长寿喜庆,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采用相应寓意的图案。画绣主要采用中国传统文人画和西方绘画等题材。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相结合,以中国传统书画作品为绣稿,运针柔和无迹,绣面平匀无痕,整体呈现清秀细腻之感(图1);
    西方绘画讲究明暗立体的塑造和真实感,强调色彩调和相融,且富有光感。刺绣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将不同色相的丝线混合,可表现色彩的层次感。运用刺绣的丝理之变进行形象细微之处的处理,表现物象的肌理。通过长短针、乱针绣等针法,将西方艺术中的明暗立体感塑造得极其微妙。

    图1 姚惠芬作品《写意花鸟》

    其次,苏绣的色彩是构成苏绣美学的重要元素,其色彩搭配丰富细腻且协调,华而不腻、艳而不俗,多采取同类色或含灰对比的退晕法配色。色彩是苏绣的灵魂,直接决定人们对苏绣最直观的心理感受[2]。民间绣,一般是在建立美化普通民众生活的基础上,常含吉祥喜庆之意且装饰性较强,色彩鲜艳浓郁、对比强烈,饱和度较高;
    闺阁绣,主要以中国传统书画为范本,受文人墨客审美情趣影响,整体色彩简洁大方、淡泊雅致,彰显高雅的艺术品位;
    宫廷绣,主要为宫廷皇室所用,色彩富丽堂皇,一些礼仪性绣品的色彩具有等级性。黄色系为清代皇室专用,按等级依次分为明黄色、杏黄色、金黄色、香色等。上下级分明,不可僭越。另外,乱针绣的出现,拓宽了色彩表现的维度。层层堆叠的色彩,经人视觉空混后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苏绣讲究随类赋彩,色彩相和。根据所表现物象灵活选色,色彩搭配自然和谐,加上丝线本身的光泽,可塑造出变幻无穷的层次感。

    再者,苏绣技艺注重求光。苏绣大师李娥英认为:“合理安排运用丝的反光,是刺绣艺术(尤其苏绣艺术)的重要个性特征。”[3]苏绣作品大多色泽鲜明,一是花线与底料因材质特点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光感,不同的色线丝理排列方向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明暗反光,呈现绚烂的视觉效果。二是作品中物象因为光影会产生明暗效果,花叶的正反瓣和阴阳向背、动物的翎毛姿态充斥着色彩的深浅过度和光线的明暗衔接。苏绣为追求精致逼真的艺术水准,通过不同颜色的绣线排列交错来表现光影,营造平面中的立体感,以光影体会用线之道,缜密处理物象的明暗关系,强调丝线对表现物体受光背光、凹凸转折的重要作用,完美地呈现物象质感。

    最后,苏绣技艺具有极致的精细灵巧。细,主要指绣线和绣工的精细。一方面,在绣制前,绣者会根据画面的精细程度,对花线进行劈丝处理。劈丝,即将一根花线可分为若干份,苏绣的花线甚至可以分为六十四分之一,丝线劈得越细,更利于苏绣精细地表现鱼尾、猫眼等细腻物象的神韵。另一方面,苏绣讲究“惟细而密”,绣线排列细密,落针不显针脚。讲究“丝理”,一丝不顺,则气脉全乖,精神俱隔。在刺绣过程中,不断调整丝线的位置和方向,由此展现物象的阴阳、凹凸和明暗等艺术效果。为保持作品整体协调,苏绣技艺达到了极致的精细灵巧。

    2.2 “智秀灵雅”的内在美学精神

    一方面,苏绣作为物质载体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格。苏绣是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中的典型技艺,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一件绣片背后蕴藏着数不清道不明的故事。千百年来,苏绣艺人在劳动实践中,将自身情感思想观念、审美风格以及造物智慧融入创作中,使苏绣成为造物者精神外化的物质载体。同时苏绣美学受不同时期社会风向、文化潮流和审美风格影响,反映了民众的文化艺术、生产生活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外化结果。

    另一方面,苏绣作为江南地区特有的传统工艺,散发着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苏州的山岭秀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精巧雅致的苏绣美学,真实地记录着江南人的艺术生活和思想观念。苏绣地域性较强,江南文化特征尤为明显,具有精细雅致、灵动智慧和多元包容的美学内涵。其一,精细雅致。江南地区山泽淑灵,人文蔚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苏绣精细雅致的文化气韵和美学特征;
    其二,灵动智慧。江南地区水网密布,长期水上生活造就了江南民众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机智灵活的群体品格。苏绣于其中诞生、成长,善于表现不同物象,抒发情感,具有灵动智慧的美学特征;
    其三,多元包容。江南地区地处长江下游,大运河的开通,漕运的发达,带动了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传播。苏绣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文化自我提升动能,吸收不同地域文化艺术的特征,在开拓进取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美学,具有兼收并蓄、多元包容的美学特征。

    当今社会的生产条件、生活方式与传统已全然不同。在当代语境中,通过设计与生活两个重要路径,使苏绣美学葆其精华,去其糟粕,破其困境。实现当代价值转换,延续其千年悠悠文脉,连接当下生活,重振传统工艺,是对苏绣的生命延续和价值再造,同时也为当下浮躁繁杂、精神匮乏的社会环境带来一种精神上的美学治愈。

    3.1 对当代设计的赋能价值

    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苏绣从中华传统书画艺术和西方视觉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在题材布局、色彩搭配、针法排列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体系和美学风格。在不同阶段,受多元社会文化和艺术风尚的影响,展现出灵活多变的艺术风采,积淀了独树一帜的美学价值。无论将其运用到当代服装服饰设计领域,还是家装家具设计等其他当代设计领域,都将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强的可塑性,可以更直观地传达出苏绣美学的魅力。推动苏绣美学在当代的价值转换,可强化传统文化赋能当代设计产业的符号意义。

    首先,在设计思维上,“知来处,明去处”。一代代绣娘在继承传承传统针法的基础上,不断寻找灵感,致力于针法的创新,以增强苏绣的艺术表现力。散套针,即在传统混毛套针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兴针法。既有套针有规律地分批鳞次相覆、犬牙相错的特点,又有线条长短参差、排针灵活的优点,因而丝理转折自然,线条稍有重叠而不堆砌,千针万线不漏痕迹。苏绣具有强大的文化潜力和创造潜力,设计亦如此。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代设计大多追求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益,导致了自主性与创造性的缺失,逐渐陷入形式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其中蕴含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价值。在国潮热的时代背景下,当代设计应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转化,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文化认同。

    其次,在设计理念上,“人为物本、物因人用”。苏绣主张为人而用,适应于人的心理需求、审美需求和生活需求。不论是宫廷绣、闺阁绣还是民间绣,皆反映了不同阶层民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格。为满足民众个性化消费需求,苏绣在当代开始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定制一系列生活产品。人作为自然社会的核心,是造物的主体。设计作为当代的一种造物活动,应以人为中心,为人的需求而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同时应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与自然环境、社会氛围、文化和审美需求相融合形成生态体系,尊重自然规律、社会规则和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理念才能经久不衰、势不可挡。

    最后,在设计内容上,“万物有所生,独知守其根”。苏绣美学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受到众多中外知名品牌的青睐,苏绣的题材、色彩和针法等特点,是时尚国际舞台备受推崇的设计元素和灵感来源。“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中 “丝墨停云”系列(图2),将水墨画与苏绣有机结合,用苏绣细腻灵动的套针法和同类色或含灰对比的退晕法,表现水墨画的空灵禅意,二者相得益彰,呈现出超然自得的意境。Dior 2021秋冬男装系列中,将苏绣打籽绣针法融入法式高级时装,是西方当代文化诉诸中国价值和中国文化的叙事取向,更是苏绣作为中国符号被推广成为全球性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苏绣大师梁雪芳推出的《江南夏至》系列高级定制时装、苏州市文旅局携手腾讯旗下手游《王者荣耀》推出的一款融合苏绣的七夕游戏皮肤等。诸如此类,皆表明苏绣正成为设计新一代的美学力量,更是苏绣融入当下生活美学的最好践行。

    图2 “丝墨停云”系列作品

    与时代同步,与设计共生,坚持守正创新,尊重苏绣基本文化内涵,开展苏绣的题材、色彩和针法等方面在当代设计产业中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可有效发挥苏绣美学对当代设计产业的引领作用与赋能价值,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3.2 对当代生活的疗愈价值

    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促使当代民众面临着精神匮乏甚至压抑等消极状态,生活缺乏温度与情感表达。作为一项有温度的劳作,苏绣的“慢”与“自然”,可放慢生活节奏以求身心的整合,从向外寻求认同转而向内自我感受,实现自我认知的重建,让手工艺成为内心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在追求效率的“快”时代,工业生产带来极大的便捷,但强势挤压着传统工艺的生存空间。如何在“快”时代中找寻“慢”美学、“慢”滋养以及精神世界的饱满,是传统工艺存续的意义所在。学习苏绣需保持坚韧的态度,刺绣过程中要保持“涤除玄鉴”的心境。将苏绣美学与心灵疗愈相结合,建立刺绣疗愈体系,通过刺绣认识、调整情绪,缓解不安与焦虑。作为“快”时代的“慢”生活,苏绣美学超越时空给人们带来精神滋养,其中所蕴含的和谐、淡然,触及人类精神需求内核,是人们开始寻求精神世界丰腴的救赎。

    另外,苏绣所用材料主要来源于桑蚕丝,桑蚕丝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之一,具有“折光效应”,染色后织成丝线、坯料,细腻俊秀,手感润滑,在触觉和视觉上都给予观者舒缓闲适之感。同时,桑蚕丝纤维富含氨基酸与蛋白质,吸湿性较强,具有绿色健康的特性,对人体有着很好的保养作用。此外,蚕的生命仅48天,每只蚕一生能吐丝数百米长,为苏绣增添了一些神秘质感。生命的参与使绣者在刺绣过程中产生心流,通过触摸沉浸其中,为灵魂的困惑提供出口,使精神压力得到缓解,实现心灵疗愈价值转换。

    当今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苏绣在当代的传承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其承载的美学价值在当代得传承。在当代语境中,挖掘苏绣背后的美学特征和美学内涵,在设计和生活层面实现其美学价值转换,不仅是对苏绣在当代传承发展的助力,同时其美学价值可以重塑当代民众健康丰腴的心灵、生活方式以及美学素养,在当代体现自身价值,是苏绣美学在当代传承的真正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苏绣传统工艺针法《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玩具世界(2022年1期)2022-06-05苏绣,“秀”出奇迹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2期)2021-05-22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艺术设计研究(2018年1期)2018-05-19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6期)2016-05-09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工业设计(2016年9期)2016-04-12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陶瓷学报(2015年4期)2015-12-17
    相关热词搜索:苏绣语境美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