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高考不平等的体现是过程不平等吗5篇

    高考不平等的体现是过程不平等吗5篇

    时间:2023-05-02 12:25: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篇一:高考不平等的体现是过程不平等吗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高考公平”不公平

      作者:王长乐

      来源:《同舟共进》2014年第08期

      我国的高考制度,一直被认为是社会中最公平的一种制度。其公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最大限度保证了公平的入学权利;另一个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干部制度、工资制度密切联系,学历成为学生在社会上选择职业的重要条件,也成为农村家庭学生进入国家机关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等“好单位”的要件。因而学生在高考的“胜出”,在一般意义上也标志着他们以后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胜出”。

      人们之所以将高考与社会公平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村人”与“城市人”在社会权利方面出现了很大差异。而高考的功能,在于能使一些出身农村、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和城市,拥有与“城市人”一样的身份和体面的工作,并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向上流动。这个逻辑也适合于城市中下层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的企求。显而易见,比之于低三下四地求人和挖空心思地贿赂,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可以说是最光明正大、最令人自豪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最为社会各方赞赏和认同的方式。基于这种认识,社会各阶层普遍认为高考是我国社会中最公平的制度,应极力维护和坚持。

      脆弱的高考权利

      然而,人们几乎没有意识到,这种公平其实是很脆弱的,是由某种神秘的力量左右着的。比如1966年春天,当师生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准备高考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席卷全国,打断了高考进程,再恢复时,已是12年后的1978年(所谓的77级是1978年3月入学的)。而当年意气风发的中学毕业生,已经“人到中年”,不得不和自己的学生(当年参加高考的许多人是中学教师)甚至子女同堂考试,同校上学。同样,在1977年的夏季及以前,谁也没有料到国家会恢复“文革”前的高考制度。

      虽然此后高考再没有中断,然而,决定高考命运的仍然是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我们却始终没有想到从这个逻辑中走出来。我们没有想到应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以保证高考权利,以至于后来出现“取消高考年龄限制”“高校扩大招生”等决策,都只能是被动接受。这里不讨论这些决策的正确性,只是探讨其形成过程,其背后依然有铁腕人物拍板的影子,与此前的高考变化遵循的是同一逻辑。而社会对此问题的反映是:媒体多年来关于高考的报道,除了一遍一遍地重复感谢外,少有对高考体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这种逻辑的质疑和探究。而由某种神秘力量决定高考命运的现象,依然故我地存在。

      可见,高考公平这种幸运终究不是我们天然的权利,或者是由法律明确给予保护的权利。多年来的这些高考方案、应试化教育以及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现象,我们除了接受之外,还

    篇二:高考不平等的体现是过程不平等吗

      

      考生大喊不公平考前有人做过大量“高考题”

      佚

      名

      【期刊名称】《课堂内外(高中版)》

      【年(卷),期】2012(000)00【摘

      要】就在今年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贵州镇远县一名自称是镇远一中的考生向本刊投诉.他告诉记者有人考前就做过高考题.并很气愤地喊道:“今年高考不公平!”

      【总页数】1页(P67-6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32.47【相关文献】

      1.考生大喊不公平

      考前有人做过大量“高考题”——文章来源《旧闻日报》2.考生大喊不公平

      考前有人做过大量“高考题”——文章来源《旧闻日报》3.考生大喊不公平

      考前有人做过大量“高考题”——文章来源《旧闻日报》4.考生大喊不公平

      考前有人做过大量“高考题”——文章来源《人力资源报》5.考生大喊不公平,考前有人做过大量“高考题”——文章来源《旧闻日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高考不平等的体现是过程不平等吗

      

      热点主题7尊重与平等

      (对应学生用书第89页)1.尊重与平等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

      人与人的交往,需要彼此相互尊重。要清楚,人与人之间本质上都是平等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阅历、身份、地位等因素,就不尊重对方。只要你真心地对待对方,从心里尊重对方,对方就会用真诚和真心来回报你。

      2.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都需要尊重与平等。

      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各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对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我们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平等相待,在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人对自然也要树立起尊重与平等的观念,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只有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坚持平等与尊重,我们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要将尊重与平等落实在方方面面,拒绝歧视。

      歧视,一个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敏感的词语,不论是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还是种族歧视,都是不平等的体现。每个个体都是独立存在的,拥有自由意志,我们没有权力将人分成三六九等,贴上标签,也就是说要充分尊重每一个人。具体来说要做到: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合理合法的选择,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的人格。

      ■鲜活素材解读·

      [素材1]

      留学生万字长文痛斥父母,决裂背后谁对谁错?

      1月,一篇北大毕业的留美学生写下的万字长文在网上热传。文章作者王猛(化名)在文中“控诉”父母对他的伤害: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事物都严格按父母的喜好和审美来置办;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求助,都没得到家人支持……父母的过度关爱、肆意操控,导致自己在心理和生活上遭遇一系列问题。王猛还将自己的万字长文发给一些朋友及同学,希望给已是或即将为人父母的他们一些参1考。

      仅通过一篇文章,我们无法对事实做出全面且准确的判断。但这篇万字长文引发广泛关注,甚至促使不少网友在父母和孩子间选边站,其背后彰显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思考。

      无论是王猛讲的肆意操控,还是过度关爱,其深层次问题皆源于代际冲突。想要解决这一冲突,需要家长与子女双方的努力。作为父母,多一些对教育方式的反思,培养循序渐进的耐心,用引导代替教训,尝试理解子女所处的时代环境,尊重子女的意愿;作为子女,在成长的积淀中尝试理解父母的心情,原谅父爱母爱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包容时代在他们身上刻下的烙印……探索超越代际并基于共性的沟通方式,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足以给一个家庭带来和谐的亲子关系。

      ?解读

      亲情固然是可能存在“结”的,但不存在解不开的“结”。解决代际冲突最重要的是父母与子女彼此尊重,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多些理解与沟通。

      [素材2]

      “羞辱式逼捐”激发不出正能量

      1月下旬,媒体报道,在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某学校,有一名学生家长不幸患了重病,师生们纷纷给这名学生家长捐款。但有学生家长反映老师强迫学生捐款,不捐款的学生还被拍照并将照片发到了家长群。群截图显示:10名学生站在讲台上,有的低着头,两手背在后面;有的不敢直视下面的同学。有几位家长随即在群里对老师的做法提出了异议,却反被老师教育了一番。事件曝光后,该校校长对该老师进行了批评教育,该老师已向学生家长道歉,并取得了原谅。学生没经济能力,让学生捐款,说白了就是让他们的家长捐款。将不捐款的学生拉2到讲台上拍照示众,并发到家长群里,一来会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二来也是对未捐款学生家长的公然冒犯。为人师表者这么做,更不应该:作为老师,如果不懂得尊重学生,又如何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患病家长固然值得同情,需要帮扶,可该校生源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普遍比较困难。让少数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长,也加入捐款行善行列中,这不是在逼捐吗?要让人捐款,也要看他人有无能力,尤其是经济能力。

      ?解读

      捐与不捐、捐多捐少,都是个人权利,只有先尊重不捐款者的权利与自由,才能彰显捐款者的善意。

      [素材3]

      冯友兰:沉默也是一种尊重

      顾颉刚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但他有些口吃,再加上浓重的苏州口音,很多初次接触他的人都听不大懂他说的话。

      有一年,顾颉刚因病从北大休学回苏州,途中要在上海转车。他的邻座就是冯友兰,当时两人并不认识,顾颉刚主动和冯友兰打招呼,还问他是不是去求学。冯友兰只微笑点头,并没回答。

      这时,顾颉刚的一位朋友看不过去了,责问冯友兰为什么没有回答顾颉刚,只是微笑。顾颉刚示意朋友不要为此与对方争执。朋友见状,便不再理会冯友兰。

      快到上海站时,顾颉刚发现冯友兰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还留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兄弟,我叫冯友兰。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我也是有口吃的毛病,而且是越急越说不出话来。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学你说话,嘲笑你。”

      顾颉刚看完信后大受感动。不久,冯友兰考上北大,恰巧又被分到顾颉刚所在的学院。顾颉刚再见冯友兰十分开心,便对他格外看重与照顾,经常与他一起3

    篇四:高考不平等的体现是过程不平等吗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法浅议

      邓超

      内容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进步,在我们系统全面的分析各阶层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后,就不难发现,教育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城乡的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亟待解决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分配方式的改变,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以及教育腐败问题的日趋显露,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就越发显著了,在这种形式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本文从现实的调查入手,对城乡之间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做了系统的论述,并简单阐述了对公平教育的总体认识。最后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观点和解决方

      跋山涉水去给孩子们上课;当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时,还有一群学生在狭窄的危房里读书。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据统计,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比例却比较高。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4.6%;新疆中学危房达4.05%,小学占3%;青海中学占3.16%,小学占4.33%。正像一位学者所说,当有的校园置身于欧美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感到寒碜。拿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发达城市的学校相提并论也许有失公允,但教育资源的投入在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国家和政府,在教育的投入上,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已经有所倾斜,但这

      种倾斜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95年,全国普通小学生人均经费265.78元,而农村小学生均经费只有219.31元;当年全国普通初中生人均经费492.04元,而农村初中生人均经费仅为392.59元。到1998年,农村小学生人均经费305.62元,比全国小学生人均经费仍低65.17元;当年农村初中生人均经费478.25元,比全国初中生人均经费低132.4元。1999年,在全国教育经费支出中,义务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是56.2%;在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中,义务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为57.4%;而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却由政府负担了70%以上的经费;2001年,大学生人均国家拨付经费近9000元,而小学生人均国家拨付经费只有530元左右。有些学校教育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正常开支,连水电费的解决都成了一个问题,更不要谈购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了。

      2.农村教师资源缺乏。

      “十五”期间,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05年,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达到1036.38万人。其中,小学教师的一半以上在农村,占63.81%,城市和县镇分别占16.06%和20.13%;初中教师中44.18%在农村,在城市和县镇的分别为18.96%和36.87%。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普通小学达到98.62%,普通初中达到95.24%,普通高中达到83.46%。中小学高学历教师、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也逐年提高。但是,从学历水平看,2004年全国仍有31万名小学、初中教师未达到法定学历。2005年小学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城市占78.01%、在县镇占67.17%、在农村仅占47.49%,农村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城市占62.44%,在县镇占34.5%,在农村仅占24.34%,农村比城市低约38个百分点。年龄结构上,城市、县镇、农村小

      学教师中35岁以下者分别占57.83%、51.44和41.02%。据了解,目前,我国教师资源城乡分布很不均衡,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并行存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仍亟待解决。由于教育的不公平不仅仅存在于教育对象中,也集中体现在教育实施者——教师的身上。因为教育的不公平,教师在享受某些待遇的时候也是按照不公平、不对等、不通明、的原则实施的。农村教师补充困难与农村教师不平等的待遇又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教师待遇的不平等一直以来都是城乡二员结构的一个重要的表现,要知道在广阔的农村,800万教师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任务,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高素质人才资源的使命。然而,那些在贫困地区坚守着农村教育这块阵地的教师们的命运,能够引起谁的关注?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教育

      环境,权利得不到享受,工资得不到保障,农村代课老师几个月甚至几年拿不到工资现象在有些地区并不少见,据中国教育工会1999年上半年调查,中国有2/3省、自治区、直辖市拖欠教师工资,目前累计已达100多亿元。即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省,从1996年至1999年已拖欠教师工资6.4亿。虽然现在的情况要好一些,大部分县都能保证基本工资的及时发放,但不能足额发放的现象却是普遍的。在这中情况下,出现的农村教师的流失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据报道,湖北罗田一个暑假就跑掉了教师100多个。这不能埋怨他们利益心太重,想一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又让他们如何工作,做好工作呢?

      <二>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1.基础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投资教育很可能让一户农民破产,或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所以,农村出现了学生的辍学、流

      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的现象,根据官方公布的这个数字已达到5.47%。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下表——普通中小学在校人数按城镇、乡村的比例(%)

      普通高中

      普通初中

      普通小学

      城

      镇

      农

      村

      城

      镇

      农

      村

      城

      镇

      农

      村

      无数无数21.10199040.3059.7078.40据

      据

      199584.1315.8742.9057.1029.5070.50199886.0313.9742.1657.8432.3567.65由表可以看到,农村中小学入学率相对较低,以1998年我国城乡普通中学的学生状况来看,拥有初中教育生源一半以上的农村中学,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却只有不到14%,98年全国初中生辍学率为3.23%,达到167万人,农村初中生辍学率为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97个百分点。就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来看,农村学生的流失辍学率,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有些学校学生虽然在册,但实际上学生并不在校。有些学校甚至公开出卖初中毕业证书,即使你根本没有进入初中校园一步,也可以拿到名副其实的毕业证书。此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家中的未成年子女委托给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致使留守儿童急剧增加,他们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安徽全省“农村留守儿童”估计有100万以上。据调查,我国的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人口达1982万。流动人口中处于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孩子有9.3%处于失辍学状态。

      对于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每年甚至每学期的学费,都会成为他们通往学校的主要障碍。另外,在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下,女性教育问题更显突出,其主要表现在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女性文盲率高于男童。1997年,我国3775万青壮年文盲中,女性占70%。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以及人民思想的转变,使得女性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离公平还有相当的距离。

      2.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

      由于高考制度存在政策性的偏差,城乡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就出现了很大的不平衡,一直以来奋力疾呼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到底实现了没有?研究表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学生大都集中到了省内的普通院校,是农村学生的素质比发达城市的学生低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众所周知,以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录取学生,必然出现录取率、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录取分数线要比农村地区少地方多,有的甚至会有100多分的差距。见下表:

      批

      次

      安

      徽

      北

      京

      一

      本

      538(理

      工)520488(理

      工)454(文

      史)

      (文

      史)

      二

      本

      476(理

      工)480443(理

      工)429(文

      史)

      (文

      史)

      上表是2005年北京和安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其中的差距十分明显。本来城乡教育的起点就很不平等了,这样以来已经存在的不平等就进一步的被人为的拉大。据报道,北京出台了金融高管子女入学优惠政策,这很是让人费解,要说给优惠政策,那也该给农村的孩子们?什么时候轮到高干子女了?是他们的贡献比农民大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二.教育不公平现象原因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教育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分配方式改变,人们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地拉大。政府有钱才可能办教育,在发达的城市,高速发展的经济,为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保障,200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1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突破1100美元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社会矛盾最激化的时刻,是社会稳定的一大关口。在教育方面,政府的资源配置长期以来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把最多的钱给了好学校,把最好的教师配给好学校。所谓的窗口工程、示范工程、现代化工程,造成了资源的过分集中,城市和农村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学校和学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的政府应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点雪中送炭。应该更多地把经费、教师往差的学校倾斜。另外,我们评价机制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去的评价原则,都是给好学校评示范学校、重点学校,差学校、落后学校没人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富者越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

      〈二〉高考招生中的配额分配制度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高考招生不公平是教育不公平的突出表现之一。我国高考一直实行的是分省配额、划线录取的办法。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各重点大学在招生名额分配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基本上由各高校自行制定招生方案,报教育部汇总调整后转发各省招办,按“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体制进行录取。各重点大学有较大权限以自行决定在各省的招生名额,其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学校的积极性,获得了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而其弊端是各高校招生名额向发达地区即重点高校所在地区过度投放,严重影响了高考制度的公平性,造成了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愈拉愈大的局面,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指责,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造成了欠发达的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考生激烈的升学竞争,这种竞争导致了应试之风日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以清华大学为例,在迄今为止的二十多年间,它投放于北京市的名额始终超过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四省的总和(在高考制度恢复之初的几年间为其2-3倍),2001年则占到其招生总数的18%,而当年北京市高中毕业生数量只占全国总量的0.9%;2004年清华大学在北京市投放360人,北京大学在北京市投放指标308人,清华、北大两校在其他省、市、自治区投放均不足100人,复旦大学在上海市的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0%,浙江大学在浙江省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70%,全国重点大学己退化成为地方重点大学。

      〈三〉教育资源配置体制是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教育经费是现代教育事业的血液,是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目前我国教育公平难以让人满意的现状,与我国教育投入不足有直接关系。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与本国GDP比值约为6.2%,发展中国家约为4.0%,而我国近几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率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发展

      中国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差距。从地域性来分析,在靠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远离这些中心的地区,在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非均衡,导致了各个地区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存在差异,导致了地区间教育设施和师资条件的重大差别,进而影响教育机会的公平。1990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为1∶0.80∶0.71,到1995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则扩大到1∶0.62∶0.54,这种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造成了办学条件的显性失衡,接着会导致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等软资源的失衡。

      〈四〉教育收费制度是教育不公平不容忽视的制度原因

      目前,在农村,农民要承担自己孩子的全部教育费用。教育集资费、教育附加费等都是靠政府面向农民征收的,而城市居民却无需缴纳这样的费用。乡村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所需资金,由乡、村负责筹措,而在

      城镇则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这种人为设置的教育费用制度,造成了高额的教育支付成本,农民接受教育的门槛被抬高,因此与城市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相比,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公平的。

      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由各级政府负责,免收学费,但可以收取适当杂费。但是各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乱收费现象,包括基层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取各种名目费用,或向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摊派等,人为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而高等教育阶段的收费制度,是从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后开始实施的,近年来学费水平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居民个人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存在着"双轨"收费和降分高收费,以及向学生收取"转专业费"、"定向费"和"专升本费"以及以改学分制收费为名变相提高学费标

      准。高收费一方面换来的是高校财政的笑逐言开,另一方面换来的却是贫困农民咬紧牙关难以为继的窘境。考个大学生对农民来说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所以,当从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个农村的老妈妈手拿着孩子的录取通知书而痛苦流涕时,真不知当时她是喜是忧。几万元的学费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可是一个天文数字。研究还表明,目前学费水平不断提升速度与低收入家庭收入增加速度的不平衡是导致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受教育机会差异重要原因。

      四、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育目的目前,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却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最直接的原因。教育公平是人们对社会公平追求的一个方面,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在教育与个人生活状态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人们对教育发展的一个

      期盼,公平教育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教育的平等,是“中国大教育”的兴旺与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地认识到教育公平化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牢固地树立“公平教育”的观念,中国的教育才有可能在和谐中生存与发展,否则不论在教育上投入多少,都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无视甚至歧视某些群体和地区,并且不惜牺牲这些群体或地区的利益”这种严重违背教育公平的现象发生。

      此外,引导居民教育消费观念理性化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我国历来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因此居民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从不吝啬,甚至出现了无节制的非理性的教育消费,这种消费可能导致结构性过渡教育,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教育机会的平等。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要用可持续发展观看待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有比城市更有利的教育环境,和客观的教育资源,农村的发展前景比城市更加广阔,拥有潜在的教育动力,城市和农村应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城市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农村盲目模仿的对象,农村的教育应该更多地服务与生产和劳动,把教育更快更直接地转化成生产力,支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

      近几年,国家不断地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距离,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不仅是实现教育横向和纵向的平衡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公平得以实现的物质保障。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入的总量和比例,以硬性的政策避免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虚假投入;调整教育资源结构,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目前,一方面要将教育资源增量部分主要投入到基础教育上,还须将原来用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和补助部分转向基础教育同时,通过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

      和相应机制,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同时对外要继续争取国际援助(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内要进一步调动全体社会成员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只有内外合力,全民同心,教育的物质储备才有保障,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育费用制度,厉惩教育腐败

      学校“普九”欠下的债务有政府承担,为学校的正常运转松绑。切实推进和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严格界定基础教育阶段学费和杂费的内容和收费标准,掐断根源,杜绝乱收费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依法处理教育腐败行为,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学费管理,财政预算内拨款的公用经费和学杂费全部纳入专户核算和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进一步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通过"奖、贷、助、补、减、免"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教育机

      会的公平。高等学校收费标准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居民承受能力,保证广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参与权,避免高校等强势集团在价格制定过程中的垄断权。国家助学贷款应向贫困地区倾斜,更多地关注农村大学生的生存状况。

      (四)改革教育入学体制,实现入学机会平等

      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过分侧重于精英教育,同时在高考制度的某些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性。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优先,继而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平衡。首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录取分数线,其次要保证高考录取过程中的透明性,改革原有的志愿填报制度,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称,最后在高考科目和内容改革中适当增加能力和素质测试的比重,维护教育的机会公平。改革现行的择校制度。只要考核方式合理、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主要能力,同时有能保证正确的教育

      导向。那么,以分择校就不失当前条件下解决择校问题的最佳方式。实际上,它是以教育系统内部暂时的不平等换取教育的整体效益和社会的整体公平。确保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要实现全部免费,对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子女实现在城镇就近入学,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五)改变农村教育模式,注重教育实效

      农村教育要注重实效,学校不能脱离农村的现实情况而孤立存在,我们应牢固树立“教育为生产服务,教育助农治富”教育理念,使农村的学校成为农民脱贫治富,创业就业的基地,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挥中心,成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阵地。农村,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有着它独特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然而,在同样的衡量标准、同样的参考大纲、同样的考核办法下编定的教材和教育模式,就其结果,城乡之间

      却有着天壤之别,农村孩子见到最多的是土地,体会最深的是劳动。所以,我们要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土地和生产,就算没有考上大学,仍然在农村种地放羊,他们的地也会种的比别人好,他们的羊也会养的比别人的肥。这就是效益,农民从教育中尝到了甜头,必然更加重视教育,但现实呢?对那些从没有见过电脑的孩子们讲WORD的操作原理,讲电话的内部结构,可以说,在没有相应的软硬件的支持下的这种教育是毫无意义的,我不否认科技教育的必要性,但是我们不能拿着“科技”这张牌阻挡农村的现实情况啊!

      采取办法,防止农村中小学生的流失。在这一点上长春市的相关做法值得借鉴,这些措施分别为:建立依法保障机制;建立控制辍学责任制;建立控制辍学奖惩机制;完善学籍管理机制;建立实施“绿色证书”机制;建立“普九”复查机制;大力建设农村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和推进农村的职业教育。

      (六)保障农村教师工资,为农村教师提供平等舞台

      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千百万农村孩子们的前途和命运。农村要发展,教育是关键;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必须完善农村教师的组成结构,采取切实措施和倾斜政策吸引高素质教育人才到农村任教。加快体制创新,建立符合当前

      教育发展实际的教师工资发放和人事管理制度。教师配置应该提倡在一定的区域内实行教育的流动制度,教师资源相对均衡地配置到每一所学校。使每一所中小学都拥有大体均衡的师资队伍,并为其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和发展的平台。同时,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农村教师,关心农村教师的良好氛围,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保障农村教师的基本权利,中央财政应拨专款支付拖欠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只有做到制度上有保障,工

      作中讲实际,城乡教师的不平等现象才有希望解决。

      小结: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一切社会问题几乎都能从学校找到他的原形,教育的推动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所以,历史上很多的社会改革都是从学校开始的,只有很好地驾御教育这条大船,国家的发展才有足够的动力。教育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因此,教育公平就愈显重要。但中国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由来已久,教育公平化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今年,国家已经在某些农村地区实行了全面的义务教育,这无疑是给中国的教育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空话,它会像太阳的光芒一样普照全体公民。

    篇五:高考不平等的体现是过程不平等吗

      

      高考制度的不公平性

      形式

      内容

      录取形式上的不公平性

      Ⅰ、高考加分政策

      Ⅱ、保送生制度

      Ⅲ、自主招生制度

      Ⅳ、一考定终身

      高考加分政策

      教育部实行的高考加分政策中,教育部实行的高考加分政策中,有“增加20增加20分投档”增加10分投档”10分投档

      分投档”、“增加10分投档”和“优先录

      种加分形式。

      取”3种加分形式。截至2011年,教育部高

      考加分项目仅14种

      截至2011年,各地自行制定的各种高考加

      。(中国青年报

      分规则已超过200个。(中国青年报

      新华

      网)

      保送生制度

      2009年7月,《中国青年报》通过网络对

      年

      月

      中国青年报》10848人进行的调查查也显示,82.2%的人认

      人进行的调查也显示,.

      %

      人进行的调查也显示

      为保送生大多是“关系生”为保送生大多是“关系生”,89.1%的人

      .

      %

      认为“保优”已经异化为“保权”认为“保优”已经异化为“保权”或“保

      钱”,90.5%的人认为在社会诚

      信和监管。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存在的的问题

      自主招生制度始于2003年

      首先是在22所大学进行试点,自主招生制度始于2003年,首先是在22所大学进行试点,现在200322所大学进行试点

      已经有80多所大学实行。

      已经有80多所大学实行。80多所大学实行

      1.监督弱,各种腐败现象如金钱侵扰、1.监督弱,各种腐败现象如金钱侵扰、监督弱

      权力介入2.名额投放存在较大地域差异

      南北方)名额投放存在较大地域差异(2.名额投放存在较大地域差异(南北方)3.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3.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4.考试支出成本太高4.考试支出成本太高

      一考定终身

      很多考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很多考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

      由于高考时的一些突发因素,由于高考时的一些突发因素,容易

      导致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

      导致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

      高考内容上的不公平

      各省市自主命题:

      一、各省市自主命题:考试科目改

      革引发全国各省级行政区高考命题

      的不统一,分数线不具有可比性,的不统一,分数线不具有可比性,揭示了高等教育的不公。

      揭示了高等教育的不公。

      二、考题内容城市化倾向严重

      高考录取上的不公平

      在地方保护主义作用下,高校招

      在地方保护主义作用下,生生源计划属地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生生源计划属地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国家重点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高校(985211学

      校)本科招生计划成为各地争夺的主

      要对象

      我们对高考的设计

      实行统一考试

      多次报考,多次报考,多次录取

      分层多轨,分层多轨,合理考察学生

      自主招生加强监督,自主招生加强监督,扩大范围

      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配额合理性

      我们希望明天我们的评价制

      度更加公平,度更加公平,更加合理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不平等的体现是过程不平等吗不平等高考体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