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萨勒姆的女巫》中阿碧格的形象:萨勒姆的女巫阿碧格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萨勒姆的女巫》中阿碧格的形象:萨勒姆的女巫阿碧格

    时间:2019-01-28 17:56: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阿碧格是这场宗教迫害运动的主要肇事者,她的人格分裂使她产生了自我或他人皆不可理喻的言行,做出自我或他人不能控制的举止,最终酿成大祸。阿碧格经历了从本我、自我与超我这三个过程的发展与升华。有人说在某种程度上阿碧格像一个堕落天使,因着自身情欲的不可遏制,魔性大发,从而一手造成萨勒姆的悲剧。本文将从精神分析角度剖析阿碧格的人格分裂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其原因,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关键词】宗教迫害;逐巫;人格分裂
      
      阿瑟・米勒的这部悲剧反映了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即著名的“萨勒姆审巫案”。戏剧首先给了一个让观众迷惑的故事前凑,牧师侄女的昏迷让大家认为是因为魔鬼的造访让小镇险在了重重危机中。但是是谁将那罪恶的魔鬼吸引到了萨勒姆?是谁和魔鬼做了这样一笔交易,以牧师侄女的性命为交换?谁都没法指认出那个罪人。因为昏睡的孩子一直无法醒来,萨勒姆小镇的居民们开始惶恐不安,他们坚信真的是魔鬼造访了他们的家园。但是到底是谁和魔鬼在做这笔肮脏的交易,是谁出卖了整个小镇的居民生活,是谁出卖了这个孩子年轻的灵魂。当地牧师和法官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位,开展了大规模的“逐巫”行动。女巫是魔鬼的使者,现在她隐藏在萨勒姆居民当中,无疑对基督世界构成了可怕的威胁。那么到底谁是女巫?小镇牧师开列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准备逐一查询。他询问恢复常态的那几个姑娘:谁在折磨你们?是她吗?或者是她?
      在这场荒唐的审判中,许多人的利益纠纷寻找到了发泄和报复的契机,一时间一大批所谓的“巫师”被揭发,萨勒姆镇人人自危,血雨腥风。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人们不惜揭发自己的亲人、朋友,子虚乌有的罪名株连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原审判记录中,米勒发现阿碧格是这场宗教迫害运动的主要肇事者。我们将分析阿碧格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策划这场令人发紫的“逐巫”事件。
      一、人格系统理论
      弗洛伊德在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建构了他的人格系统理论。他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他1923年发表的《自我与本我》,1993年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著作,反复地、详细地分析过本我、自我、超我这三种人格结构。(邱运华90)
      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完全隐没在无意识之中,它主要是由性的冲动构成。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本我是人们所有的热情、本能和习惯的来源,是遗传本能和基本欲望的体现者,它没有道德观念,甚至缺乏逻辑推理,惟一的需要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满足本身。本我所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寻找欢乐和躲避痛苦是本我的最重要的功能。(霍尔23)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居中间者。自我的功能是控制本我与超越、促进人格的协调发展。自我的作用就是调节“真实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之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间的这种对立。(车文博157)自我就知道着人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纪秩序,在这个前提下去寻求满足本身欲望的方式,从而使个人的本能欲望的满足与社会规范达到一致。(邱运华91)
      超我是人格在道义方面的表现,是理想的东西,超我分为自我理想和良心,需要努力才能达到,它是完美的而非快乐或实际的,它是禁忌、道德、伦理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宗教戒律的体现者。超我是从自我中发展而来的,它是“一个从自我内部的分化“出来的”自我理想“。(车文博150)
      二、疯癫的情欲
      《萨勒姆的女巫》取材于1692年发生在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的“逐巫”案。该镇一群姑娘深夜来到镇边的树林狂欢舞蹈,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咬定是巫术作怪,一定要把所谓隐藏在镇上的魔鬼代理人搜寻出来。于是,在当地教会和州行政长官的共同操纵下,一场以指控、逼供和株连为特征的逐巫”行动便在该镇全面展开。受到蛊惑而产生幻觉的姑娘们在地上一边打滚,一边呼喊邻居的名字,控告他们正在施展巫术折磨自己。谁一经指控,便马上被捕入狱,面临绞刑和剥夺财产的厄运。不少人为了活命要么承认,要么指控他人。在这场宗教迫害案中,至少有19名男女被绞死,150人被关押。最后,当嫌疑人数上升到数百人,乡镇田园荒芜,民怨载道时,当权者才恢复理智,停止审判和处决。(汤卫根102)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即在无意识领域中藏匿着的人与生俱来的,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能允许的各种原始而野蛮的动物性本能。这种动物性本能,“因幻想者的性别、性格和环境的不同而各异;但他们又很自然的分成两大主要类别。他们要么是野心的愿望,这类愿望提供幻想者的人格。要么是性的愿望。在年轻的女孩子身上,性的愿望几乎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她们的野心通常被性欲倾向所同化。(邱运华93)当普罗克托成为阿碧格生命中第一个男人后,炽热的情欲令她不愿放手,不愿她所以为的幸福稍纵即逝。当情欲得不到满足时,性的原始动力促使她疯癫,喝下鸡血,装神弄鬼,迫害他人。
      但是自我和超我又限制了本我的性冲动,使这种性欲被压抑在无意识深处。深深的爱着普罗克托,但是普罗克托却是个有妻之人。在这种无意识的性驱动下,对普罗克托的妻子进行报复,希望通过对她的迫害,能够是自己得到普罗克托。所以吞下鸡血,立下毒誓,借助“逐巫”事件来夺回自己心爱的人。这里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少女性幻想造成的癫狂状态。这种癫狂,来自于人未得满足的原欲过剩,乃青春期无处可泄的激情所致,显示了人的动物性状态,是本我的表现。所以说,绝望情欲的疯癫是萨勒姆悲剧的导火线,是萨勒姆人们走向毁灭的推动力。(乔宗玉68)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居中间者。就是这样阿碧格在本我与欲望之间挣扎。早先她曾短期地在普洛克托家中帮佣,现在她竭力指控其妻伊丽莎白是魔鬼代理人,又千方百计庇护普洛克托。在戏剧的最后,普罗克托遇难,进了监狱。然而阿碧格对自己害死自己心上人的行为耿耿于怀,惭愧不已,精神崩溃,若行尸走肉。最终离开了家乡。传说后来被发现在波士顿沦为一名娼妓。我们可以看到最后的结局就是人格分裂中的超我表现:她对自己所犯下的过错感到深深的内疚,导致精神分裂,早已把自己的贞洁和名誉置之度外,沦为一名娼妓。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过,“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日本戏剧家铃木忠志以为“世界就是一家精神病院”。现代人易人格分裂,产生自我或他人皆不可理喻的言行,做出自我或他人不能控制的举止,一旦放任,酿成大祸。从某种程度说,阿碧格像一个堕落天使,因着自身情欲的不可遏制,魔性大发,一手造成萨勒姆的悲剧。(乔宗玉68)
      三、疯癫之因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来看,阿碧格的疯癫与童年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看到,阿碧格在幼年时,她看见父母的头颅被印第安人砸碎在枕头上,受到这种恐怖画面的刺激后,她会比一般人更为敏感。但为了生存,孤儿的身份使她不断的学会一点点掩藏自己内心的想法。殊不知,越是在生冷环境成长的人,越是渴望爱。显然阿碧格有着更多的生活经历,她曾与镇上的一位农夫普罗克托有过一夜之情,她想彻底占有普罗克托,因此杀鸡喝血,对普罗克托的妻子发出了死亡的诅咒。她抓住这次逐巫事件的机会,诬蔑普罗克托的妻子伊丽莎白是女巫,从而得到自己的心上人普罗克托。但是没有预料到的是这次指证牵连到了普罗克托,使得其丧命。阿碧格遭受良心的谴责,离家出走,杳无音信,直到后来发现她在波士顿沦为一名娼妓。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阿碧格是个灭绝人性的人物或者角色。“人性绝不是简单的好或坏可评判,阿碧格想得到普罗克托也绝非邪恶、淫荡。她深爱普罗克托,不愿失去他,面对普罗克托的始乱终弃,她想努力使他回心转意。可是阿碧格毕竟只有16岁,她不惜在自己腹部刺上两针,意图致情敌伊丽莎白于死地,结果断送了心上人普罗克托的性命,自己也仓皇逃走。人们为这血淋淋的报复感到毛骨悚然,同时瞠目结舌于这份情欲的痴狂,又觉得很可怜。普罗克托被捕后,去牢房劝逃时,说过一句话:“我从未想伤害你!”就像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神父到囚室让爱斯梅腊达跟他远走高飞一样,爱人的心都一般急切。谁曾想到,自己最不想伤害的人,反而被自己致之死地。普罗克托死了,活着如行尸走肉。”(乔宗玉68-69)阿碧格正是经历了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发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第4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2]卡尔文・斯・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3]乔宗玉.简评《萨勒姆女巫》中疯狂世界的自我救赎[J].中国学术期刊四望窗,2002(11).
      [4]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005.
      [5]汤卫根.论阿瑟・米勒《萨勒姆的女巫》的创作[J].外国文学研究,2002(1).
      
      作者简介:黄玲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女巫解读角度精神分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