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新农村建设是个大骗局【浅析家族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个大骗局【浅析家族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时间:2019-01-28 17:57: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家族文化是在自然经济社会中出现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家族文化虽几经嬗变,但仍然在我国农村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和积淀,并且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必须正视我国农村现阶段存在的家族文化现象,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其负面影响。
      【关键词】家族文化;新农村;治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1]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针对农村文化的现实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其中,家族文化在农村文化中有着深厚根基和积淀,并仍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探讨家族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家族文化的涵义及其历史变迁
      家族,也称宗族。林耀华认为,“宗指祖先,族指族属,宗族合称,是为同一祖先传衍下来,聚居与一个地域,而以父系相承的血缘团体。”[2]家族文化,从狭义上讲,是指在一定的村落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家族为载体的文化。它是在长期内宗族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它所表达的是民族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3]。
      家族文化历经漫长的历史长河洗礼,积淀成为一种体现着国民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并富有一定内涵。在我国漫长的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社会进程中,家族文化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承认和接受,它依靠以家族伦理为主的道德规范,依靠“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诚为本”等价值观以及乡里家族治理机制,为封建时期的政权统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近代以来,它的价值合理性随着封建政权的衰亡而逐渐消失。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摧毁家族制度,确立新型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造传统农民,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新政权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组织上先后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摧毁家族制度,确立新型的乡村经济政治体制;而且从文化上也掀起了革命。通过这些运动,家族意识被进一步削弱,家族文化进一步受到猛烈冲击。但就整体而言,中国社会并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社会的格局,运动摧毁的只是家族文化的形式,家族文化遗存的土壤依然存在。
      1978年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村民委员会的设立以及儒家思想的回潮为家族复兴提供了需求、空间、机遇和资源。由于文化所具有的“弥散性和渗透性的特点,使得复归的儒家思想以及人伦亲情浸润大众心田,重新激发了人们的历史感、归属感和责任感”[4]。以家谱、祠堂等为表现形式的家族文化也有了复兴的趋势。
      二、家族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负面作用
      1.家族经济体不利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家族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经济体必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排他性、狭隘性和封闭性的弊端。以亲情血缘关系聚集社会资源虽然成本较低,但缺乏效率,与社会范围内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形成了冲突;“内外有别,亲戚为大”的观念以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信条,阻碍了社会公信的确立和合作精神的发展;家长制领导缺乏内外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使决策的随意性增大。此外,“多子多福”“传宗接代”“无后为大”的生育观念也与现代的价值判断标准背道而驰。这些必将会对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的作用。
      2.宗族意识的强化不利于农村的社会治安
      宗族性是家族文化的根本特性。宗族的团体意识只是族内的团体意识,宗族意识的强化将助长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家族文化自身的传统积弊及其腐朽、落后的意识存在给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派生出种种丑恶现象。如农村社会风行的“拜把子”、“认干亲”、营建“关系网”现象,家庭团伙犯罪现象,封建迷信现象,任人唯亲现象,群殴、械斗、私刑现象等等。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治安,不利于农村乡风文明的构建。
      3.家族势力的膨胀不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家族文化又是一种以人治、等级和血缘亲情为架构的群体文化,对血缘关系的高度关注、强烈的家族认同取向和家族中心心理,扭曲了农民的价值观和参政心理,受等级性、封闭性和礼俗性的影响,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较差,缺乏参政的热情,使农村的民主管理极易流于形式。家族势力的膨胀渗透于村落社会体制中,使作为行政权力的村委会控制力弱化。因此,家族势力严重破坏了农村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进程。
      三、对家族文化现象的治理对策
      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中国农村长期以来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资源总量一直处于贫弱状态,只有不断增加资源总量,农村基层政权才能不断超越家族系统的影响,才能有效行使对农村社区生活的调控职能。改革开放后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家族文化的部分复兴,但随着农村改革深化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农民的商品意识逐渐增强,大批农民离土离乡,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增长了见识,这从根本上有利于家族文化的消解。因此,首先利用宗族关系,吸纳城市资金创办民营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和改善村民经济能力和生活水平。其次,支持和鼓励大姓家族精英自主创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2.增强村民民主意识,完善村级组织机构,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家族是一种组织方式,实行的是能人统治,家族的实际首领已由一些年轻的社区经济精英或政治精英来担当,其组织方式是相对松散的、非制度化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状况及其控制力的强弱与家族组织和家族势力的状况有密切关系。因此,首先要加强村落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控制能力,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并培养村民民主自治意识。其次,上级政府可派遣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到基层农村任职,还可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借助外部的力量,合理地引导和控制家族势力的消极影响,培育公正合理的观念,更好地服务村民。最后,积极吸收家族中的精英分子,参与村民事务管理,提升村级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3.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首先要吸收家族文化中积极的部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村落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村镇。其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把村民们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他们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最后,宣传科技文化,提高村民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使他们摆脱愚昧与落后。农村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使农民接受平等的教育。同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增强集体主义意识的文化氛围,提高农民对家族意识的识别能力,使广大农民自觉树立现代农民意识。以推进村级自治为契机,强化对农民的民主知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农民在政治事件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进程。
      4.加快公共社会资源建设步伐,改造家族文化
      当前农村公共社会资源包括公权、公信机制、各种公共制度以及相应的社会资本尚未形成,人们还无法通过公共体系获得生存发展和权益保障时,天然的亲缘关系自然就成为人们求助的首选。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级政权削弱,村委会得不到农民的充分信任,社会公共纽带联系薄弱,正是家族文化得以部分复兴的原因之一。只有当每个人无须求助于人治私情及私人社会资源,依靠公共社会资源能以较小的社会交往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时,人们才会自觉放弃家族文化规则。因此加快建设国家的公权公信机制及各种公共制度等公共社会资源,用新的经济和制度环境改造家族文化,才能使家族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有力的作用,同时遏制其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0.
      [3]吕红平.农村家族问题与现代化[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4]唐军.当代中国农村家族复兴的背景[J].社会学研究,1996(2):36-37.
      
      作者简介:徐莉(1986-),女,安徽亳州人,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09级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研究方向:网络政治与行政。

    相关热词搜索:新农村浅析负面影响对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