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时间:2019-01-28 17:57:1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谋士陈宫以“捉放曹”、取兖州”、“田氏诈降”、“投徐州”、“取徐州”、“血溅白门楼”等场景中表现出的独特人物性格,在三国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在每一个场景中所做的选择与最初的人物设定又共同导致了其人生的悲剧收场。陈宫的悲剧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便是他与生俱来的独有性格。
      三国从来就不是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
      且不说诸葛周瑜的惊才绝艳,不说“我乃常山赵子龙”的振聋发聩,不说曹操孙权等人的老奸巨猾,三国中有名有姓者数千,可圈可点者数百,或许换一个时代,他们都是政坛上大放异彩的安邦定国之将、心怀天下之相,可惜生不逢时,周瑜尚“既生瑜,何生亮”,何况是那些出场次数屈指可数的小人物。
      陈宫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
      “吾姓陈,名宫,字公台。老母妻子,皆在东郡。今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初次出场,陈宫便以“捉放曹”的决定表现出陈宫式的魄力与果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后,“取兖州”、“田氏诈降”、“投徐州”、“取徐州”无一不表现出了陈宫的足智多谋,雄才大略。然而,他毕竟不是三国舞台上的主角,最终倒在了通往成功的路途中,他的慷慨赴死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与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文人在乱世中生命的渺小、所追随的主公一人阴险狡诈不忠不义、一人有勇无谋听信谗言,都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因素。其中,陈宫冲动与愚忠的性格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陈宫性格中有雷厉风行的一面,初遇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这样的奖罚并没有左右他的判断,与曹操几句简短的交流,便坚定了他跟随曹操、号召群雄讨伐董卓的决心。“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当晚便放弃了自己来之不易的官职,走上流亡之路;发现曹操实为“狼心之徒”后,他“插剑上马,不等天明,自投东郡去了”,雷厉风行,可见一斑。其实更准确地说,这样的个性可称为潇洒任性,做事完全由着自己的喜好,看好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抛弃全部身家跟随,发现该人不尽如自己心意了,转身就走。这样的性格存在于一个少女身上我们可以称之为可爱,而乱世谋臣具有这样的个性便不得不使人哭笑不得了。体现在他最终赴死的推动因素上,则是下邳之战――
      操统众将至城下,大叫吕布答话,布上城而立,操谓布曰:“闻奉先又欲结婚袁术,吾故领兵至此。夫术有反逆大罪,而公有讨董卓之功,今何自弃其前功而从逆贼耶?倘城池一破,悔之晚矣!若早来降,共扶王室,当不失封侯之位。”布曰:“丞相且退,尚容商议。”陈宫在布侧大骂曹操奸贼,一箭射中其麾盖。操指宫恨曰:“吾誓杀汝!”遂引兵攻城。
      吕布是出了名的有勇无谋,他尚且知道虚晃一枪,“尚容商议”,而陈宫此时却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冲动――与曹操正面交锋,导致曹操誓杀陈宫,这其中固然有前事的影响,然而陈宫性格中冲动的一面也逃不脱干系。
      同时,陈宫性格中也有愚忠的一面。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发自肺腑的信仰,使他将“忠义”作为评判人的最高标准,跟随曹操,只因“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 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并抛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使陈宫看清曹操大不义的真面目,因此与曹操分道扬镳;吕布帐下第一谋臣地位丧失,陈�父子后来居上,陈宫正确的计谋始终不得采纳,甚至连吕布妻妾的意见都比他的劝言有分量,因此他“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作为三国中潇洒任性的人物形象代表之一,这与他冲动的个性尤为不符,可见其忠义的思想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确实不如自己的主公吕布,吕布从不将更换主公当做一件有心理负罪感的事情,无论是之前他“认贼作父”的丁原、董卓还是之后的王允、袁术、袁绍、张杨、张邈……“贤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三国时期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吕布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也是许多智谋之士的共同认识,诸葛亮、鲁肃、郭嘉等杰出人物都曾有“择主而事”的经历。反观陈宫,他却盲目而执拗地忠于吕布,明知吕布从来就不是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人物,没有任何关于统一天下、拯救国家、扶助黎民的愿望,而只是亟亟追逐个人的荣华享乐。这样一个势利之徒,决不可能成为开基创业的明主。他既不能驾驭吕布,又不能改变吕布,只好一面叹气一面眼睁睁地看着吕布集团走向崩溃,而本人也身不由己地随着吕布走向死亡。有才能却不能尽其用,有机会却无法选择,悲剧怎么能不发生?这种悲剧,在他血溅白门楼时达到了顶点。
      杨修死前曾说:“吾自随明公,早知会有今日受戮之事,只是上天厚吾,吾至今日方死,已感稍晚。”陈宫,作为一个在旧时代成长起来的小官吏,在乱世展开自己的翅膀成为了一方显赫的人物,已是上天荣赐。然而就像杨修所说,故汉文明的文人们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下场,都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因为文人的生命在时代的变迁中永远是脆弱的。陈宫也终究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只能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死去。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陈宫的赴死时机无疑是极到好处的,他的视死如归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颂,他的悲剧,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的解脱?
      (作者简介:牧园青,武汉大学文学院 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相关热词搜索:金石栋梁不从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