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心悟“实事求是”】实事求是 什么心

    【心悟“实事求是”】实事求是 什么心

    时间:2019-01-28 17:59: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实事”是进入人的实践领域的客观事物,“求”是指人的实践本身,“是”是人在特定时期形成的特定认识的总和。实事求是关键在人,具体是关键看人能否认识自身的渺小和有限,能否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入世之事求出世之功的理念去认识名利。
      【关键词】实事求是;务必;出世;入世;为民
      
      一、实事求是关键在“人”
      “实事求是”源远流长,从元世纪(58-88年)《汉书》的首次记载到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到今天的求真务实,穿越两千年的时空,实事求是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党以来,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进行的第三次革命――改革开放取得的胜利成果,都得益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是曾数次背离实事求是,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也是不争的事实:革命时期十万红军都要听一个德国人李德瞎指挥至地失人亡;建国后毛泽东错批马寅初一人,至中国多生数亿人口;从置当时冒进的事实于不顾的庐山会议到“四人帮”为了自身集团利益而制造颠倒是非的众多冤假错案……今天的国人在继承和发扬前人成功经验的同时,对于其失败的教训也不能漠然置之,“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今人不可不察。
      实事求是为何如此之难?其中固然有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人自身主观方面是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正如有学者所言“相对来讲,来自客观方面的影响比来自主观方面的影响要少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自然科学研究比革命、建设、治国、处世更易接近实事求是”[1]。正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公孙丑上》)”。传说中阿波罗神庙门楣上的那句“人啊,认识你自己吧”的箴言,如黄钟大吕,昭示和警醒着人类要善于审视自己,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正如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的秘密是根本不可能的”,纵观古今中外,之所以背离实事求是,其中的主观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身,二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名利,这两者是关系到能否做到实事求是的关键所在。
      二、认识自身:重温两个“务必”
      1949年3月5日 至13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进京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十年后的今天,重温两个“务必”,发现其中蕴含着的是人认识自身的智慧。
      1、伟大始于渺小
      “知止其所不知,至矣”[2],学问的最高境界是无知。始终宁静,没有主观,没有先入为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被公认为是做人的标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谦虚谨慎本身不是目的,若为谦虚而谦虚,则有虚伪之嫌,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的根基――人自身的渺小。
      有这样一个哲学故事:据说德尔菲神庙的神谕暗示:“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了。”一向认为自己缺乏智慧的苏格拉底对此百思不解,为解开自己的疑惑,他走访了当时被公认为有智慧的人,他先后与政治家、诗人和工匠交谈,他发现政治家自以为是,实际上却一无所知,发现那些名气最大的人恰恰最愚蠢;诗人写诗并不凭智慧,而是凭灵感;工匠自以为手艺好,就自以为在其他重大问题上也有智慧。苏格拉底于是领悟道:别人没有智慧,却自以为有智慧,而他承认自己没有智慧,这正是他比别人更有智慧的原因所在。[3]苏格拉底承认自己的无知是真诚的,不是为标榜自己的虚伪娇情,也不是欲擒故纵的圈套算计,英国名言――“伟大始于渺小”是对这则故事最好的提炼。
      人是渺小的。人的时间有限,人生不过百年,在浩瀚无际的宇宙苍穹中只是流光一闪,在这一段有限的流光里,我们纵使倾其所能、施展全身的解数去求索,也难以更改自身的有限和渺小这一铁的事实,这应该是人类“求是”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实事”吧。如果我们执意置这样的事实于不顾,而自鸣自满、自以为是,则必然自缚手脚、自取其辱。马谡失街亭、关羽失荆州、李自成丢江山、都是由于自满和过分自信,错误地估计当时的战局、时局,脱离实际所致。联想的创始人、目前中国的PC巨头柳传志在回忆自己的创业历程时提到:“我是从1984年开始办企业的,18年来跟我同台领奖的许多著名企业家,今天回过头来一看,绝大部分都销声匿迹,翻身落马”。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把自己企业在改革之中或者是某种变动之中赚钱的方式当成一种铁律,然后沿此模式大幅度发展下去,以至对业务造成重创”[4]。自以为是者一般都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娇人的业绩,以为自己眼下拥有的一切就是“实事”当中 “是”的全部,“求”的过程到此结束。正象学者所说“自满是实事求是的…障碍。当你已经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你就不可能再去‘求’”,[5]一只装满了旧茶水的茶杯,又如何能添新茶?禅宗告诉我们把茶杯倒空,老子告诉我们要虚怀若谷,毛泽东则告诫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邓小平则演绎为要解放思想,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传递着同一个信号:人是渺小的。
      2、路漫漫其修远
      人是渺小的,同时人又是这个宇宙中独一无二的,人是唯一可以进行理性思考的动物。人有语言、文字,思想文化可以代代传承,以至无穷,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认识又具有无限性,总有一天会“求”得“实事”中的“是”,而具体的个人,则是这个无限过程中一个有限的驿站,具体个人的认识只能无限接近客观规律,并不是规律本身,“求是”的过程并没有结束,“路漫漫其修远,所以毛泽东告诫大家需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到:“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我想这是对两个“务必”最好的继承。
      人生有涯,“求是”无涯,让我们铭记两个“务必”,在“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心境下,“艰苦奋斗”以“求”真“是”。
      三、认识名利:再思三个“为民”
      “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名和利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人生支点,古今中外,从自然领域到社会领域,名利面前,颠倒黑白而背离实事求是者屡见不鲜:“指鹿为马”者是为保住自身的政治利益;戴维为了保住自己的荣誉和地位,是25个人中唯一投票反对自己的学生法拉第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钓鱼执法中无辜私家车硬被视作黑车,是执法机关和“钩子”为谋求各自的部门利益和物质利益……
      如何认识名利呢?首先借鉴两个概念:出世和入世,二者是两种面对世事的态度。出世是指对尘世中的名利无所眷恋,排除私心杂念,自然忘我,逍遥自得。入世是指积极面对现实,把现实生活中利害得失、是非成败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所作为。只有出世,才能很好的入世,只有成功入世,才能真正出世。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认识名利的关键。
      1、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乃人之常情。关键是人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追名逐利。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名利必接踵而至,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这是求名利之正道。《庄周》里面记载这样一则故事:梓庆用木头做�,�做好了。看见它的人都以为那是鬼斧神工。鲁国的国王看了以后就问他,道:“您用什么法术(技术)将它做成这样的?”梓庆回答道:“我只不过是一个工匠,能有什么法术(技术)呢!虽说如此,但也有一点讲究。我准备做�的时候,都不敢消耗自己的元气,必须斋戒让自己的心宁静。斋戒三天以后,心里就对喜庆、奖赏、官爵、俸禄没有了感觉;斋戒五天的时候,对是非、名誉、技巧、笨拙没了概念;到斋戒七天时,全然就忘记了自己的四肢身体。到这个时候,(在我心里)没有朝廷,心智专一没有外在的骨肉形体。然后(我就)进树林,察看天然的材质;(找到)形状最适合(的树木),然后动手做;这可能就是按照天然的规律去做的原因,这大概就是�所以才会感觉那是鬼斧神工吧。”这则故事说明人只有在完全忘我的出世的心境下,才能把世俗间的事务做到尽善尽美。走出利己的狭隘,你会发现眼前海阔天空,心境豁然开朗,西汉哲学大师董仲舒有句名言:“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反言之,急于取利者,多走邪道;急于求成者,多悖理性;我国悖离实际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就是典型的注脚。几十年后的今天,上任伊始新一代领导集体郑重向国人宣布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简称“三个为民”) ,超越个人私利的狭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党和国家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忘我的境界与梓庆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出世的心境的做入世之事的最佳准备。在“三个为民”理念指导下,党和国家精心地做着尘世的一切事务,体察百姓的喜怒哀乐,积极应对着世间的风云变幻,寻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理念,必将为党和国家收获名利,今天的中国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崛起的势头已被世人瞩目。
      2、以入世之事求出世之功
      离开入世,亦无出世。没有真正入世去体味世间的悲欢离合、是非成败,怎么能真正的看破红尘、飘然仙去呢?只有认真入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真正体察世情、国情和人情,把这个世界了解的更透彻,为逍遥出世奠定基础。这样看来每个人都要积极入世,在此期间取得的名利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节点,并不是最终的归宿,因为这一切都要过去,“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7]。尧舜时代的贤人许由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思是:一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广袤的森林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饮水,即使有一条汤汤大河让它畅饮,它顶多喝满了它的小肚子而已。如果为了名利颠倒黑白,制造人间悲剧,则彻底悖离了本真,恰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下至黎民百姓,由于分工不同,入世的具体事务有异:居庙堂之高,则“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处江湖之远,则尽己所能,做好本职工作,由此所拥有的名利或大或小、或强或弱,但求出世之功,追求灵魂的安宁,生活的幸福,安然、洒脱地度过一生,是所有人共同的向往,也是党和国家奋斗的目标。
      妥善处理出世和入世之间的关系是智慧地认识名利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个为民”蕴含着出世、入世之间的哲理,需要我们用心领悟,解开其中的巧玄妙机, 这样“求是”的路会越走越通畅。
      
      参考文献:
      [1]梁衡.怎样才能实事求是――兼论“实事求是”的阻力与动力[J].新湘评论,2009(01).
      [2]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3]缘中源.听哲学家讲故事[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9.
      [4]赵海均. 30年――1978-2008年中国大陆改革的个人观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86.
      [5]梁衡.怎样才能实事求是――兼论“实事求是”的阻力与动力[J].新湘评论,2009(02).
      [6]范仲淹.书扇示门人.
      
      作者简介:徐章燕,女,北京人,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实事求是心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