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更有小说家言的更_小说家言

    更有小说家言的更_小说家言

    时间:2019-02-10 05:29: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二十多年前,《人民日报》“风华杯杂文征文”中,当代小说家谌容先生一篇《活着的滋味》让读者啧啧称赞,她还写了一篇《死的滋味》,可称之为前者的姊妹篇,一并被收在《阿Q真地阔了起来》杂文集中。
      小说家创作杂文有其共同特色: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的个性化都十分突出。王蒙先生的《尴尬风流》除了具备上述特色外,他实际是突破了当今小说创作模式,创造了一种杂文体小说,抑或称之为小说体杂文,似也会让读者认同。
      我们来看以下几章。
      《秋与夏》:被老王评点的秋天与夏天到底孰优孰劣,皆以自家有无“空调”的主观因素为准,这是什么标准?还有客观依据吗?《回头》、《最好》等也是对一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有书架上的书都读过,前后五百年的事无不知晓”的孙天师和在老同学聚会上老王讲的“一段最好的话”,看得出有些知识分子的风流,然而,一到关键环节便尴尬,从而让读者看到我们生活中有的人外表装得要什么样有什么样,但骨子里却是另一番模样,千万不要被假象蒙蔽。
      《看病》:中国的国情是,到了学校,教师要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到了医院,医生说你需用什么药你就得用什么药;到了人民公仆那里办事,给你办就给你办,不给你办就办不成。这是什么规矩?封建文化那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现象迄今时有所现。老王看病时由于“加了一句话说‘我对蚁酸过敏,需要碱性的药水平衡一下’”,便遭遇女大夫“瞟了他一眼,鼻子里哼了一声”的尴尬,正如其老伴儿说的“嗤之以鼻”,孩子们说的“自取其辱”。
      《古城》中的“老王和一批教授专家”,通过参观“最近被列为联合国重点文物的一个宋代原貌小城”的“惊叹”与“抨击”,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一批现代版的假洋鬼子。他们最大的“强项”是纸上谈兵、人云亦云,于是“吃了一顿当地官员的宴请”,便留下了言不及义的墨宝,回到“丑陋的客房”去了。一个“惊叹”,一个“抨击”,一个“宴请”,一个“题词”,还需更多的笔墨吗?几个镜头,一批教授专家,几近舞台上的小品,读者自然有了认知。风流耶?尴尬耶?
      《青云直上》:原本一位普通的教师,突然有“大人物”造访,邻居们便趋之若鹜,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猜”出不同的“结论”。交警和“貌似公安人员”“陪”要人,这是当今我们社会的一个景观,有这样的景观,这“N号楼X层的某一家某一人”还能是一般人物吗?于是羡慕者有之,嫉妒者有之,谩骂者有之……然而,当真相大白之后,人们便悄无声息,各自该干吗干吗去了。
      这便是国人的特异功能――善猜。各自不同的年龄、经历、文化、职业,按其各异的理念与思维,都会自圆其说,优耶?劣耶?不知此是否国民性之一斑?
      小说家言的每个故事都很有趣儿、有味儿,每个人物都有尴尬之时、之处,其风流的结果是尴尬,无非是为了显风流,或“被风流”。
      作品以“老王”作串连人物,有时是他看到别人尴尬、风流,有时是他自己遭遇尴尬、风流,不论是别人还是他自己,实际上,作品都是以个别概括了一般,是一些人、一个阶层的人,一个体现了国民性的群体。这种概括是有典型化的概括,而典型化正是小说创作的要义。
      “老王”这个串连人物,像一场杂技演出,每一章是一个节目,整场晚会是由各种各样精彩节目组成的,“老王”就是那晚会中聪明、滑稽、令人喜欢的“小丑”。他的丑,却又透出作品追求的美。读这部奇书,小说家言让人们感到善意的嘲讽,是一种劝诫,一种温馨。
      风趣、轻松、好读、耐读。它可不是晚会上的小品,更不是舞台上的杂技。这个小说家言,可做杂文读,因为很有咀嚼的味道,读后引人深长思之。
      2009年8月27日

    相关热词搜索:小说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