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祈求救赎的绝望心灵_你会祈求神明的救赎吗

    祈求救赎的绝望心灵_你会祈求神明的救赎吗

    时间:2019-02-10 05:39:2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穆旦 《隐现》 文本解读 背景解读    摘 要:《隐现》是穆旦创作于1947年8月的一首长诗。诗歌以凄厉的语言展现了他这一时期独特而引人深思的精神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怀抱着破碎、绝望心灵的人向主祈求救赎,祈求主使他从这世界的混乱、精神的破碎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清净与安宁。文章对《隐现》做了详细的文本解读,又从背景上进行解读,认为它的创作有具体的现实原因,同时又是对人的存在的一种焦虑,向宗教寻求拯救。由于信仰的不纯粹,诗中的焦虑到最后并没有得到解除。
      
       《隐现》是穆旦创作于1947年8月的一首长诗,初刊于1947年10月26日的《大公报・文艺》(天津版),现收入《穆旦诗全集》。《隐现》以凄厉的语言展现的是诗人这一时期独特而引人深思的精神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怀抱着破碎、绝望心灵的人向主祈求救赎。他祈求主使他从这世界的混乱、精神的破碎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清净与安宁。他的绝望是如此深重,几乎呼天抢地。面对这无法承受的黑暗,诗人转向了主。宗教是无可救赎的救赎。《隐现》所表现的既是穆旦个人的精神现象,也是人类亘古以来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即当人陷入精神困境时,对于世事的悲怆怀疑,对于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对于出路的追寻。《隐现》以怎样的形式表达了这一主题?诗人又为何会有如此深重的苦闷?诗评家谢冕在《一颗星亮在天边》中认为,“《隐现》是迄今为止很少被人谈论的穆旦最重要的一首长诗”。《隐现》的很少被人谈论应该与它的晦涩难懂有关。本文将试对这首诗做详细解读。
      
      一、诗歌文本解读
      
       诗的扉言写道:“让我们看见吧,我的救主。”这仿佛是一个苦难的灵魂用颤抖之音说出的话。一幅画面在我们的想象中呈现:晦暗而空静的教堂里,心灵潦倒的抒情主人公,双手合十,跪在耶和华的神像面前,心灵中奔涌的绝望和痛苦压迫着他,他用颤抖之音,满怀悲怆与渴望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舒缓、忧伤而抑郁的音乐也在这时响起,他要开始他的细诉。扉言中的“我们”,说明他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而且是全体的人。
      
       1.《宣道》
       如果把《隐现》看做是一部表现主人公内心挣扎与痛苦的诗意抒情剧,那么《宣道》是这抒情剧的第一幕。在这一幕里,主人公向主倾诉他的内心,是悲观绝望之歌。
       第一节,诗人向主诉说的是人在世间的处境。诗人的意思说:人是在一段迷失的路途上,人存在于一段时间,星光和日光闪过一下就再也不见了,人是摸索在暗夜里;身外纷乱的种种扰乱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哭,使我们笑,使我们忧心;我们追求或满足,一切来诱惑我们,使我们陷入苦恼和迷乱。接下来,诗人写道:“在我们从不能安排的方向”,主给我们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境遇,“有一时候山峰,有一时候草原,/有一时候相聚,有一时候离散,/有一时候欺人,有一时候被欺,/有一时候密雨,有一时候燥风,/有一时候拥抱,有一时候厌倦,/有一时候开始,有一时候完成,/有一时候相信,有一时候绝望。”这即是说,我们一切的一切都是主的安排。
       第二节,诗人向主倾诉的是他对于人的历史及人的作为的看法,认为一切都是循环和重复,让人厌倦。诗的开始写道:“主呵,我们摆动于时间的两极,/但我们说,我们是向着前面进行,/因为我们认为真的,现在已经变假,/我们曾经哭泣过的,现在已被遗忘。”这是说,我们以为我们是向着前面行进,向着历史的方向,并为此而奋斗,但后来我们发现了欺骗,发现了努力的白费,觉得我们的路不过是那曾经有过的路的重复和循环。诗的结尾又写道:“以色列之王所罗门曾经这样说:/一切皆虚有,一切令人厌倦。/那曾经有过的将会再有,那曾经失去的将再被失去。/我们的心不断地扩张,我们的心不断地退缩,/我们将终止于我们的起始。”这讲述的是看透人生的虚空之感。这节诗较上一节在情感上更为苍凉和悲怆,长的句式和变化中有重复的章法,使人感觉到诗人情感压抑中的起伏,并有苦涩的宽广恢弘之感。
       第三节,诗人向主倾诉的是他对于人的生命过程的看法,意味仍然是悲观而痛苦的。诗人写到了人的出生和死亡:“在一条永远漠然的河流中,生从我们流过去,死从我们流过去,血汗和眼泪从我们流过去,/真理和谎言从我们流过去,/有一个生命这样地诱惑我们,又把我们这样地遗弃。”生命中的一切,包括这生命,既然注定要流过去,那它还有什么意义呢?诗人悲痛地写道:“所以我们说:/我们能给出什么呢?我们能得到什么呢?”诗人认为生命的过程也是痛苦:“我们是我们的付与,在我们的付与中折磨,/一切完成它自己;一切奴役我们,流过我们使我们完成。”最后,诗人认为,如果有什么奇迹出现,那是按主的意图来实现。这节诗也是高亢的质问和没有答案的追寻,情感是悲怆而激动的,内在的滋味是苦涩的。
       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宣道》这三节诗与《圣经》中的《传道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传道书》表达的是看透人生的情怀,虚空是主调,最后归结为敬畏神明。在意蕴上,《宣道》与《传道书》非常相似,并且《宣道》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在意象和语句上对《传道书》也多有袭用。因此,可以推测,穆旦写《宣道》时,大概受了《传道书》的影响。并且,诗的这一部分被命名为“宣道”,大概也源自于它与《传道书》的关系。
      
       2.《历程》
       《历程》是《隐现》的第二部分,由《情人自白》《合唱》《爱情的发见》《合唱》组成。这是《隐现》这部诗意抒情剧的第二幕。在题记式的开头里,诗人写道:“在自然里固定着人的命运/当人从自然的赤裸里诞生/他的努力是不断地获得/隔离了多的去获得那少的/当人从自然的赤裸里诞生/我要指出他的囚禁,他的回忆/成了他的快乐。”这里抽象的诗句所讲述的,应该是《旧约全书》中失乐园的故事。亚当和夏娃被主赶出了伊甸园,从此凡俗的人诞生。诗的这一部分被命名为“历程”,所指的大概就是人从伊甸园到尘世之后的历程。
       (1)情人自白
       这是这一幕的第一场,抒情主人公出现在舞台上,向情人倾诉他痛苦的绝望体验:“坐在崩溃的峰顶让我静静地哭泣。”
       第一节写道:“全是不能站稳的/亲爱的,是我脚下的路程;/接受一切温暖的吸引在岩石上,/而岩石突然不见了。”这是一种绝望的心理体验。诗人接着写了人成长过程中由欢喜到绝望的历程,当人成年而看清了这个世界,他的感受是:“坐在崩溃上让我静静地哭泣。”
       第二节突出的是战争给人带来的幻灭和绝望之感。它的背景是,抗战终于结束了,但紧接着却是内战。诗人写道:“没有喜的内心不败于悲,也没有悲/能使我们凝固,接受那样甜蜜的吻/不过是谋害使我们立即归于消隐。”这是说,残酷的现实使我们只能以“哀莫大于心死”的态度来生活,而不敢抱有任何喜悦和幻想。诗接着写道:“那每一伫足的胜利的光辉/虽然胜利,当我终于从战争归来,/当我把心的疲倦呈献你,亲爱的,/为什么一切发光的领我来到绝顶的黑暗,/坐在崩溃的峰顶让我静静地哭泣。”这所表达的正是抗战终于结束,但紧接着却是内战给诗人带来的极端绝望幻灭之感。
       (2)《合唱》
       这是这一幕的第二场,主人公隐退,抒情的圣洁的歌声出现。歌声进一步抒发主人公的心声,对他同情又咏叹。歌声的主旋律是:“如果我们能够看见他。”“他”指的是主。
       诗的第一节写道:“如果我们能够看见他/如果我们能够看见/我们的童年所不意拥有的/而后远离了,却又是成年一切的辛劳/同所寻求失败的”。这说的是人离开伊甸园后却再也不能回到伊甸园。
       诗的第四节中写道:“在我们的前面有一条道路/在道路的前面有一个目标/这条道路指引我们又隔离我们/走向那个目标,/在我们黑暗的孤独里有一线微光/这一线微光使我们留恋黑暗/这一线微光给我们幻象的骚扰/在黎明确定我们的虚无以前,”这说的是,当人要奋力去追求真理,这道路是多么艰难和渺茫。
       歌声以“如果我们能够看见他/如果我们能够看见……”结束,咏唱人如果能撇开世俗的迷障而看见主。
       (3)《爱情的发见》
       这是这一幕的第三场,主人公又出现在舞台上,一边思考,一边独白,语言和情绪激烈。诗人强烈地批判了现实社会和人生中的金钱、强权、欺诈、虚伪的爱情等,与此同时,出人意料地,诗人又对恶的实施者表现出了宽恕和谅解。这是基督教爱与恕的思想的体现。诗的这一部分被命名为“爱情的发见”,这里的“爱情”,指的应该是基督教教义中的“爱”,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爱情的发见”使诗人绝望地批判现世的情绪得到了稍微的控制,使他对于人世的思考和态度有了另外的维度。
       诗的这一部分,反复三次出现了“在有行为的地方,就有光的引导”。它们都出现在描述恶的行为之后,意思是说,那些人的灵魂虽然在罪恶和黑暗中,但主是慈爱的,最终会引领每个人见到光,这是祈愿性的诗句。诗到这一部分,由于诗人有了宽恕、理解的思想,他一向愤激、绝望的情绪开始有所缓和,如江水在峡谷里毫无出路地奔撞,此时如到了平缓之地,紧张和急促有了暂时的释放。
       (4)《合唱》
       这是这一幕的第四场,主人公隐退,抒情的圣洁的歌声又响起。歌声的主旋律仍然是:“如果我们能够看见他。”
       诗的最后几行很有意味:“他是静止的生出动乱/他是众力的一端生出他的违反。/O他给安排的歧路和错杂!/为了我们倦了以后渴求/原来的地方/他是这样地喜爱我们/他让我们分离/他给我们一点权力等它自己变灰,/O他正等我们以损耗的全热/投回他慈爱的胸怀。”①这是诗人对于主的理解,即我们所受的苦难都是主安排的。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诗人的答案是:“为了我们倦了以后渴求/原来的地方”,“O他正等我们以损耗的全热/投回他慈爱的胸怀”。诗人在苦苦求索之后,得出了这样很有悲剧意味的阐释。
      
       3.《祈神》
       《祈神》可以看做是第三幕。它和第一幕相照应,是主人公对主的倾诉。《祈神》一半的篇幅是对现实和人生的控诉,一半的篇幅是对主的救赎的祈请。整首诗悲观、焦灼的声音在这里最凄凉、最高亢。绝望之最绝望,转向祈神,激荡的痛苦情感由此慢慢得到缓解和平息,心灵慢慢安宁,像一个疲倦、痛苦透顶的人,慢慢地在安慰中想睡去。这是支由愤激转向安魂的曲子。
       《祈神》最动人的是最后三节,这也是全诗最动人的地方:
      
       等我们哭泣时已经没有眼泪
       等我们欢笑时已经没有声音
       等我们热爱时已经一无所有
       一切已经晚了然而还没有太晚,当我们知道我们还不知道的时候,
      
       主呵,因为我们看见了,在我们聪明的愚昧里,
       我们已经有太多的战争,朝向别人和自己,
       太多的不满,太多的生中之死,死中之生,
       我们有太多的利害,分裂,阴谋,报复,
       这一切把我们推到相反的极端,我们应该
       忽然转身,看见你
      
       这是时候了,这里是我们被曲解的生命
       请你舒平,这里是我们枯竭的众心
       请你揉合,
       主呵,生命的源泉,让我们听见你流动的声音。
      
       这三节诗,如天籁之音,堪称完美。诗的语言是明晰的,情感是激越的,有犀利的真知灼见和发自肺腑的最真切的渴盼。在所有焦灼而痛苦的倾诉之后,在所有的领悟之后,诗人期盼主的“隐现”,祈请主“舒平”“我们被曲解的生命”,“揉合”“我们枯竭的众心”。诗歌郁积的愤激情感,不堪承受的重负,至此得到了最终的平息和释放,一种灵动而清新的声音好像出现。但与此同时,我们仿佛又听到一声憔悴的叹息,因为所有这一切,大约都只是心灵的渴盼,虚幻的安慰而已。沙漠一样焦渴的心灵里,并不会因此而落下甘霖般的雨水。
      
      二、诗歌背景解读
      
       1.《隐现》创作的具体背景
       《隐现》创作于1947年8月,当时穆旦在沈阳任《新报》总主编。《隐现》创作的具体背景涉及到发生于1946年4月18日至5月18日的四平战役。国共两党长达三年的内战,是从四平战役拉开惨烈序幕的。穆旦曾参加过中国赴缅对日作战的远征军,经历了残酷的野人山战役,九死一生,亲眼目睹了抗战将士的累累白骨。当抗战终于胜利,内战却不可避免,这在诗人心中引起了极端的愤懑和焦虑。穆旦创作于1947年的诗作,超过一半的篇目都是对于内战的谴责。如创作于1947年1月的《时感四首》,创作于1947年2月的《他们死去了》,创作于1947年3月的《荒村》,创作于1947年8月的《饥饿的中国》,创作于1947年10月的《我想要走》《暴力》《胜利》《牺牲》《手》。所以,《隐现》里诗人的痛苦绝望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应与内战有关。
       《隐现》创作的具体背景还涉及到《新报》的被查封。《新报》大致筹备创办于1945年10月,罗又伦任董事长,穆旦为总主编。《新报》“以敢言、敢揭露黑暗著称,首创《每日谈》《读者来函照登》等栏目,公开针砭时弊,颇惹了不少麻烦”。1947年8月,《新报》突遭查封。被查封的真正原因是,《新报》披露了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主席徐箴有贪污嫌疑,被查封的借口则称,“该报替共军夸大四平战役”。这一件事对穆旦创作《隐现》应该也有影响,是诗人痛苦情绪的又一原因。
      
       2. 存在的焦虑
       虽然《隐现》的创作与内战及诗人当时的遭遇很有关系,但《隐现》中的许多思想在诗人此前和此后的诗作中也是存在的。若抛开具体的创作背景来解读,我们会发现,《隐现》所表现的其实是对于人的存在的一种焦虑。对于这无可解脱的焦虑,诗人向宗教寻求拯救。《隐现》的内在结构是这样的:人自从在伊甸园里犯错,与上帝分离,便处在尘世的痛苦中,人渴望主的救赎,重新回到他的怀抱,人目前便处在这痛苦的“现在”里。《隐现》的大部分篇幅倾诉的是我们目前的痛苦处境,最后祈请主让我们听到他“流动的声音”。
       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到底是怎样的情形呢?王毅在《围困与突围:关于穆旦诗歌的文化阐释》中认为,穆旦在诗歌中创造一个上帝,最终不过是在信仰缺失的慌乱中的临时救急策略,但这种自卫方式事实上导致了他更深的痛苦。陈林在《走向上帝――穆旦对艾略特宗教思想的接受》中对穆旦《忆》的分析,也是适合《隐现》的。陈林认为:“与艾略特不同的是,黑色的生命与主结合对穆旦来说是‘更剧烈的骚扰’和‘更深的痛苦’,因为诗人认识到,虽然‘我’已经对现实感到悲哀与绝望,上帝却不能将‘我’拯救出‘现在’,上帝因为‘我’的失败而‘放大光彩’,他的万能对‘我’来说是一种刺痛的嘲笑。这样的情绪跟虔诚的基督徒相去甚远。”在《隐现》里,我们看到诗人对现世的控诉,看到他愤激的绝望,他祈求主的救赎。但事实上,我们感觉着,诗人是不会从这祈神中获得安宁的,因为他所祈求的救赎之路,是他自己也不相信的。这就陷入了信仰的不纯粹带来的痛苦和困境。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一个真正的基督徒都可能心存痛苦的疑惑。他会问:上帝如果全能全善,为何会有邪恶?为何会有痛苦?为何所造的人会有堕落?电影《第七封印》中,参加过十字军东征的武士布洛克说:“信仰真是一种刑罚,就像你爱一个人,而那个人总躲在暗处,任你怎么叫唤,他就是不出来。”《隐现》这首诗,虽然从字面上看,诗人并不对信仰怀疑,但类似的情形暗暗存在。当诗人写道:“O他给安排的歧路和错杂!/为了我们倦了以后渴求/原来的地方。……他给我们一点权力等它自己变灰,/O他正等我们以损耗的全热/q 投回他慈爱的胸怀”,诗人的心中应该是矛盾和痛苦的。穆旦一生都陷于对存在的痛苦思索和焦虑中。但人究竟应该怎样才能获得拯救呢?这是个永远都让人思考的问题。《隐现》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状态和答案。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梁竞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2006级现代文学博士。
      
      ① O,穆旦诗中的感叹词,相当于“噢”。
      
      参考文献:
      [1] 谢冕:《一颗星亮在天边》,李方编《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2] 李方编:《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3页。
      [4] 王毅:《围困与突围:关于穆旦诗歌的文化阐释》,《文艺研究》,1998年第3期。
      [5] 陈林:《走向上帝――穆旦对艾略特宗教思想的接受》,陈林的博客,http://blog.省略/chenlin,2007年1月28日。

    相关热词搜索:祈求绝望心灵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