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编后絮语_编辑 语

    编后絮语_编辑 语

    时间:2019-02-13 05:41:3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中国的著作家们也许是比较幸运的:他们较少受到书评家的困扰,出版了一本书,如有评论,多半是赞扬,要不就是沉默。舆论要求提倡书评久矣,可是遇见报刊编辑同行,大家还是慨叹:组织扎实的书评稿件难。象以“读书”命名的本刊,至今也不敢自称是什么“书评”杂志,而只是一种以书为中心的评述、介绍刊物而已。
      当然,不少著作家不会感谢这种“幸运”,为真正提高著译的质量计,评论,特别是不同意见的讨论,是十分重要的。从出版家的角度看,可能觉得销数多少往往已经说明问题,但是财神爷并不是文曲星,这也是许多出版业的主持人一清二楚的事。
      《读书》忝为国内少数几个愿意谈论书事的杂志之一,觉得有责任再尽一番努力,为组织书评做点工作。四、五月间,与各方反复商谈,决定在北京组织书评“服务日”活动。其法是,由有关出版社提供最近出版新书样本,定期组织各方面的同志阅览、议论,如果有人愿意细细评述,出版社负责提供图书。
      《读书》杂志虽非文曲星,但也绝不是财神爷。组织这么一个活动,既没有茶点款待,更找不到象样的场地。但是出人意外的是,此议一出,著作界、评论界、出版界响应的极多。到现在为止,本刊编辑室每天可以收到几包出版社的赠书,把我们这间二十来平米的小屋子的书柜塞得满满的。接下去的事情,就是要把这些书送出去了。
      事实上,说书评少是事实,说评论家都没有积极性,却不一定对。以本刊接触的作者看,写书评的劲头正在大起来。除原有的专栏作家外,李一氓、王辛笛、董乐山等同志又都答应在本刊辟栏长期写稿,还有不少同志可以说是我们有求必应的书评作者。更值得提一下的是,本刊历来所发关于新技术革命和介绍西方新思潮的书评,绝大部分出自年轻学者之手。文坛硕彦、新秀中,不是很有一些愿意写书评的人吗?
      深信书评工作是可以加强的。事在人为。

    相关热词搜索:絮语编后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