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文本_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文本_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

    时间:2019-02-19 05:40:2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文本”,就是指作者已经写成,未经读者阅读理解的文稿,是作者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所创作的语言文字。他作为一种静态而带有“生命”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当今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十分丰富而精彩的内容。然而,在平时的课堂语文教学或听课中,有时教师为了追求某一环节的完美而丢失了文本,忽略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致使教学产生“高耗低效”或扭曲教学规律,可谓“得不尝失”。以下我谈这方面的几点浅见:
      过分强调整体感情,忽略文本的品味。对于“品味”。众多老师在理解上存在偏颇的认识,以为”品味”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感受与领悟,其实不然。在小学阶段有着不少情感丰富的文章。许多教师一接触这类课文,就产生教学比重失调,于是在课堂上不惜毁耗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多读多谈,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忽略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阐析,对立了文本与情感,而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实例: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有位教师把课文中含义深刻、较难理解的一段话出示在黑板上:“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他开展以下活动:1、学生自读这段文字,思考: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自由读)2、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学生依据上述问题倾听,体会文章所含的感情。3、指几名学生说一说作者通过这段话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纷纷举手答题,教师概括)4、师: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这一情感来试读一下这段?
      生:可以!(学生朗读)
      师:你读得不错!哪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
      生:(学生有多名举手朗读)
      师:最后,我们全班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好吗?
      (全班朗读)
      反思:很明显地,这一教学片段中的这位教师要围绕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朗读进行体会,但他游离了文本里的重点词句,隔离了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把思想内容放在语言文字的表层上来教。这样,我们很难确认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理解?也许只是知道,或者似懂非懂而已。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也就在这样的教学中失落了。所以,教师过分的强调情感,忽略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品位,只会扭曲学生脆弱的思维,让原本鲜活的文本成为一具死尸,丢失其应有的魅力。
      启示: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着力于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确立重点字、词、句在剖析与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使文本更有效地为体会情感服务。
      1.正确处理好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语言文字的品味放到文本中去理解课文的内容。课文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两者是“血之与肉,分别不开的。”我们不可摒弃语言文字来体会思想内容,或隔开思想内容来感悟语言文字,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只要抓住“堆、照耀、似乎”等几个词语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大榕树的旺盛和有生命力,以及作者对大榕树旺盛生命力存在的感觉,这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跃然纸上,而不必花较多的时间去反复朗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
      2.正确处理好师本先行与策略选择的关系
      语文的教学,包含着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四种活动关系。其中,教师与文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只有教师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事先在备课中品味文章的精妙,感受文中语言所流淌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与品味,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内容的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再来选择教学策略,才能收到更深层次的,更有实际价值的教学效果。
      (作者通联:025350内蒙古赤峰市克旗经棚镇中心完小)
      

    相关热词搜索:语文教学文本离开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