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软件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严峻形式

    软件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严峻形式

    时间:2020-03-17 12:33:1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发达国家,软件开发人才短缺,是因为它们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IT专业生产人员,生产力也在不断的提高着。而在不太发达的地区或国家,IT进程异常缓慢,造成了IT开发人才的减少。但是在一些地区将保持开发人员的较高增长,如亚太地区(因为人口众多,并且致力于向工业化经济的转变)所以IT的需求巨大,而且IDC认为,亚太地区将在这一方面领先于其他地区。(开发人员使用的最多的语言也有变化。在两千年初,HTML将取代VisualBasic,而发展最快的开发环境将是Java和Internet快速应用开发工具。)

    在我国,工信部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6项量化的产业发展指标,分别是到201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突破四万亿、软件出口达到六百亿美元、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超过2.5万亿(占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收入比重的百分之六十)、将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过一百亿的软件企业(产生3-5个千亿级企业)、形成10个以上软件产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培育2到3个产业收入超过五千亿的产业集聚区)、软件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从最后这个指标来看,对于软件人才教育和培训机构应该说是一件大好事,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并不很容易。

    2011年,国内的软件和IT服务从业人员至少有三百多万,按照每年90万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2010年实际有大概90万应届毕业生)计算,至少五年就会累积400万人。但是按照前几年软件和IT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情况看,供应与需求对接率很低(软件相关发展企业对软件和IT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录取率)。对此,所有和软件与IT企业相关的人员(包括企业的高层、学校的老师、培训机构的导师)都提出了疑问和质疑,是什么令软件人员在需求量和政策的顺利发展下,就业率这么低?

    根据一项调查,中国软件开发者所关注的技术中(也是目前很热门的计算机科技发展的新方向),新技术在移动技术开发、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中的比例基本能达到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二十等,可以说,占了新技术的绝大部分。另一方面,有的调查公司称,在对软件和IT企业人员需求的调查中,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科技的波涛袭来带给整个软件和IT人员需求在细分产业领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爆炸式的增长,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人员需求呈现出喷井式的爆发,基本达到全部软件和IT公司的需求的一半以上!(符合调查关于中国软件开发者所关注的技术中新技术在移动技术开发、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中的比例基本能达到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二十的调查结果)。近年来,3G业务广泛开展,该新型技术的井喷式发展带来的技术发展尤其重要,由此,移动互联网不断渗透和融合进入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用户和业务范围规模也呈现出井喷式的爆发和增长,即便如此,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目前的发展尚且处于初步阶段,针对该领域的软件人才需求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很大的发展。

    又回到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软件行业和IT公司的需求和应届毕业生的供应对接率这么低?首先,一份调查指出,来软件行业和IT公司应届毕业生在面试时的表现,说明他们的弱项是对行业的态度不正确和专业技术的不过关。首先,态度不过关源于应届毕业生的思想和对现实状况的认识,他们普遍对工薪期望值过高,然而自己又不能创造出这么多价值,导致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脱轨。其次,四年的大学学习不能让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后直接承担艰巨的专业编程或领导工作,这源于高校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需要。负责面试的企业高管一致认为,高校中软件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专业)需要,况且,软件行业和IT产业本身是一个科技日益更新的行业,软件等信息技术企业不断运用新兴的技术和手段,令企业们对高校的课程设置满意度(据调查显示高校软件类专业课程和软件企业岗位的匹配度最多只有百分之五)更降低。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学校作为培养软件开发技能的摇篮之地,应该如何抓住产业急需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人员需求的机会来打造相应的专业和课程体系?

    目前,据了解,仍然有不少学校(由于某些原因)还在开设很多非主流甚至已经被淘汰的技术(例如dBASE,FoxPro,Delphi等),根据目前软件业的发展技术看,在中国软件开发者使用的主要编程语言中,以上那些语言的使用率非常低。目前(截止到2011年),最常用的语言仍然是C++,JAVA,C,C#和PHP语言,这五种技术基本占了第一编程语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另外,高校软件教育也缺乏独到之处。2010年,全国两千多所高等院校中有大概百分之八十以上开设了软件开发等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数量达到约一百万人(软件专业学生就有不到三十万)。由于高校的教育没有显著特点再加上毕业生数量庞大,软件开发企业普遍认为筛选可用人才的代价过高。当企业没有其他有效并快捷的选择标准时,那么学校的头衔就称为了筛选学生的尺子,例如是否为985院校,211院校毕业的学历就成了筛选的标尺,也不可避免的伤害了一些学校学生的就业热情和自尊心。由于信息不及时,而且软件企业中,中小企业居多,如果长期没有有效的高校评价手段,只依靠部分企业和高校自身高成本和小规模的对接,供应和需求的低对接率现象很难被缓解。我们还要注意到,软件人员的培养生态链上有众多角色,除了学校,招聘单位和培训结构等,还有人才市场,中介公司,资源提供者(会议组织,图书出版社等),另外还有制定教育政策的政府、软件园区,科技园区,行业协会等机构,也在为人才处于这样的困境而苦想解决之策。虽然机构很多,但是各个机构的分工并不明确,在事务、业务上也存在较大的交叉。比如有的大学生就业基地承担了过多的任务,除了教学工作之外,还和高校合作修改教学计划,到学校招生,有的甚至帮助贫困学生解决上学的学费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地方政府和大学生培训基地也没能达成一致,使培养成本居高不下。

    最后我们要看到,中国软件业的发展环境也急需改善。中国软件业和信息服务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问题,在经济开发转型的过程中显现出来,集中爆发表现为生存能力低下。中国软件业底子薄,而且盗版猖獗,对于新的技术把握不准确,对于新技术带来的机会也没有把握准确,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在制定国际标准方面几乎很少能参与到,在我国硬件技术、网络技术较为发达的同时,软件技术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未来五年中,软件行业和IT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人才不对称、产能过剩的经济结构、高投入低回报的高速软件开发过程、软件行业所处价值链的低端、薪资成本快速上涨的压力等。除此之外,中国的软件业发展还和经济发展的分布成正比:沿海人力成本上升速度飞快、由于投资周期过长软件产业处在产业链低端的软件业生存价值不断被压缩、过度的产能投放(人力成本)令软件产业回收艰难。

    对此,找准软件开发人员短缺和对接率低的原因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其中,政府和各大机构、教育权威等应积极做出正确科学的产业集聚的策略向导,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城市,在人力优势地区建立“人力资源保障圈”来保障软件开发人员和企业的对接能力与情况,进行必要的区域人才推进调研和需求总量预测以及紧缺人才需求的结构分析和行业需求分析,在软件人才市场稳定客观、软件标准制定和资格认定规范化、软件技术发展方向正确性的基础上,增强高校的培训手段,在正确的行业方向的指导下,并且通过校企联盟等形式,深入企业内部,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全面认知企业的方位规范、用人方向、用人需求等,实质性的增加校企之间的合作与理解,最终成就应届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提高软件业人才的对接率。

    【参考文献】

    [1]刘鹏辉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海外远程视频互通教学平台”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方面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1):172-175.

    [2]李兴远.国内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5):15.

    [3]王爱民,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年29卷1期:143-145.

    [责任编辑:尹雪梅]

    相关热词搜索:人才培养严峻形式发展软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