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浅谈赣南苏区红色绘画的艺术形态

    浅谈赣南苏区红色绘画的艺术形态

    时间:2020-03-19 05:23:5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赣南苏区红色绘画是抗战时期的产物,是苏区百姓智慧的结晶。红色绘画形式十分广泛,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革命性,在战争时期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当今绘画流派多元化的潮流中,重新审视抗战时期的绘画及对当代艺术的影响,颇感意味深长。

    关键词:赣南苏区 红色绘画 艺术形态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1931年11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称为中央苏区。这一时期在赣南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

    1 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的发展

    赣南苏区主要是以客家人为主。客家人是两晋时期,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大批难民渡江南下,颠沛流离,部分移民来到了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上著相互杂居。赣南客家人骨子里有反对压迫、争取自由,对安宁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此在抗战时期为共产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有生力量。

    绘画是最形象,最直观,最通俗的革命宣传武器,也是最能接近大众的表现形式,直接鼓舞了赣南地区男女青年参军参战,对革命战争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决议中要求运用绘画形式作为宣传革命的工具。

    在党中央的要求和支持下,苏区到处活跃着宣传队、壁画队等等,利用漫画、壁画、墙报、画报等美术作品,宣传中央思想,组织群众,为革命事业服务。初期的美术活动是部队和群众自发的、零散的、业余的活动,到后来苏区成立了“工农剧社美术部”、“工农美术社”,并且在瑞金举行了第一次工农美术展览会;出版了第一份全军性的画报《红星画报》,还创办了《三·八画报》、《永济画报》、《选举运动画报》等专业性美术刊物。

    2 赣南苏区红色绘画的特征

    2.1 赣南苏区红色绘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革命性

    当时赣南苏区社会构成成分分成县城农民、手工业者占71%,失业群众(包括游民、娼妓)占16%,共占总人口的87%,是一个完全以农民、手工业为主的地区。在这样的状况下,绘画必须具有阶级性,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群众对革命的积极性,完成武装群众、夺取政权等一系列的革命史命。

    绘画作品中反应着当时的社会情况,百姓迫切需要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生活的革命气概。1933年4月23日《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图1)刊登在《红色中华》,画面中广大群众有舞动红旗,手握镰刀铁锤,脚踩地球上写着“全世界”,反映出赣南苏区百姓与全球劳苦大众团结一致,并肩作战建立新生活的迫切心里。

    2.2 赣南苏区红色绘画具有普及性和大众性

    苏区的绘画必须贴近群众、号召群众,使百姓感受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在抗战时期,大部分百姓的都没有进过校门,文化知识薄弱,绘画作品能最好、最快的传播实训给群众。同时,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反映苏区工农兵斗争、学习、工作、劳动、学习、生活,具有鲜明的大众性。如中央苏区红色设计师黄亚光设计的《送郎当红军》(图2)宣传画。

    2.3 赣南苏区红色绘画具有艺术性

    赣南苏区红色绘画在艺术形态表现上多样性,标语、邮票、壁画等等。单纯画面的表现以及构图上也是相当讲究的。如中国工农红军

    总政治部出版的《红星报》第三期刊载的题为《党支部是火车头》(图3)宣传画,火车头由右边进入画面,视觉上给人很强的冲击力,用简洁的笔触表达出了深刻的意义。

    3 赣南苏区红色绘画的艺术形态

    赣南苏区红色绘画是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产生的红色艺术,它扎根于客家贫困百姓,表现着当地百姓的内心情感,其艺术形态具有丰富的时代特点和艺术特色。

    3.1 标语

    在抗战时期中央领导人充分认识到了美术宣传的重要性,主要负责人在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期间提出要给苏区派具有绘画技术的专业人才。战争初期,苏区的宣传活动主要以标语为主。到如今赣南苏区依旧保留下来了数以万计的酣畅淋漓、大快人心的标语。

    如: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遭围剿,根据地军民一举击溃了杨如轩、杨池生部。战后,红四军宣传科满怀胜利的喜悦在墙上写下了“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

    江西井冈山市茨坪乡行洲村有一条标语:“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

    3.2 壁画

    壁画在苏区也是相当普遍的,是一种最简单、最直观的,适合向当地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手段。绘画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比如红和黄是用山上的土红和土黄,黑就用锅底的烟灰,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保留下来的壁画已经非常少了。

    壁画也起到鼓舞士兵士气的作用。头一个部队到一个地方都在墙上写上画上,打了胜仗,缴了多少枪支,抓了多少敌人,给后来的部队加油鼓劲,下一个到此地的部队再次写上画上战绩,使得后来的部队边走边看,起到了很大鼓舞士气的作用。

    3.3 标语画

    赣南苏区的宣传方式多种多样,为达到普及性、群众性,当时还有非常流行的标语画,即用文字与图案相结合。如将“帝国主义”几个字变化成洋鬼子的形象,这种形式更为简洁生动,百姓更易于接受,并留下深刻印象。

    3.4 邮票

    随着抗战根据地的建立发展,不断扩大与巩固,邮件数量的增多,邮票也成为当时宣传的一种手段。如《战士图》、《冲锋图》、《团结图》等等,以中心构图为主,颜色鲜艳,革命内容突出。《战士图》画面是一名红军战士英姿飒爽的站在闪闪红星下;《冲锋图》是一队红军冲锋杀敌的场面等等。

    3.5 画与歌谣结合

    为了方便群众百姓记住实事政事,还采用了画与歌谣相结合的形式。例如《革命画集》中刊登了《帝国主义的备战狂》漫画,配上了一首江西民歌:

    哎呀类!

    帝国主义在崩溃开了几年缩军会

    心扩军口里缩 玩来玩去鬼把戏

    太平洋的大检阅莱茵河的总示威

    若要永远消灭战争 彻底打倒帝国主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特殊的政治和社会形势,造就了赣南苏区特有的红色绘画,她是历史战争的产物,生存在炮火硝烟的年代,是广大民众的艺术,虽然历经的年代短暂,但是意义重大,年轻的一代勿忘国史,汲取奋进,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参考文献:

    [1]汤如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鹭江出版社,厦门,1996.

    [2]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南昌.

    [3]林道福.《中央苏区美术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4]吴继金.《苏区的美术活动》.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第四期.

    [5]王东.《中央苏区红色设计与客家文化研究》,硕士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苏区浅谈绘画形态赣南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