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从《铁道游击队》的翻拍看抗战题材电影的现代化

    从《铁道游击队》的翻拍看抗战题材电影的现代化

    时间:2020-03-24 05:19:4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15年暑期,中国电影市场在《捉妖记》《大圣归来》《煎饼侠》三部重量级票房电影的带动下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纪录,2015年全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再创新高似乎没有悬念。但面对着超过300亿的电影市场,主旋律电影的份额一直是一个不能回避却又难以直面的问题。作为抗战胜利70周年的献礼片,《百团大战》的票房和排片被一次次拿来探讨,人们质疑着如果仅仅依靠市场,以抗战电影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究竟能有怎样的票房表现,中国电影抗战电影是否能够再现当年《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的辉煌?

    在去年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创造了8.83亿元票房之后,主旋律电影的现代化翻拍似乎被打通了一条路径,现代化的拍摄手法,类型化的包装,加上明星的加盟,这种凝聚了50后们集体记忆的主旋律题材似乎成就了一种新的全家观影模式。《智取威虎山》的重新上映,让平日里从未踏进电影院的50后重启了文革时期的集体观影记忆,也让红色经典成为一种全新的电影IP素材被疯抢。之所以拿出《铁道游击队》的翻拍作为抗战题材现代化的探讨,是因为《铁道游击队》是我国抗战题材影片中的经典之一,影片不仅描绘了抗战期间一支活跃在铁路线上的游击队的传奇经历,还塑造出了“刘洪”“李正”“芳林嫂”等深入人心的荧幕形象,1956年公映后,片中的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传唱至今,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而且《铁道游击队》的现代各个版本的翻拍已经列入了各大影视制片公司的拍摄计划:目前为止,《铁道游击队》已经传出将有三个版本的翻拍。一是制作出电影老版本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另两个是收到原小说改编授权的电影制片公司。可以预见的未来,成龙等一众中国明星将会“爬上飞快的火车像跨上奔腾的骏马”在枣庄平原地区与小林队长斗智斗勇,协同着邦女郎一般的芳林嫂,谱写一曲现代化的抗战悲歌。

    《铁道游击队》之所以这么倍受青睐,除了本身的IP吸引力之外,更多的是其故事本身带来的技术可行性。今天的电影拍摄技术相较于五六十年代抗日电影鼎盛时期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铁道游击队的主体故事发生在火车上,而当年对于火车的特技表现是十分有限的。相较于《智取威虎山》等其他红色经典,《铁道游击队》中仅“铁道”两字就带来了无限的技术扩充空间,成龙的动作表现,《速度与激情》的导演林诣彬的火车场景拍摄能力,使他们都成为了这一题材的热门链接。“现代化”“高科技”的各种手段使得我们几乎可以相信,《铁道游击队》的现代版翻拍一定是一场好莱坞式的视听盛宴。一个在党的领导下的铁道游击队,为了转移日军扫荡对于正面战场的压力,为了抢夺日方的战略物质支援敌后抗战,上演了一出铁道上的速度与激情。也许投资方正是看上了这种故事表达的可能性,才对《铁道游击队》如此趋之若鹜。而《地雷战》《地道战》也是因为其本身属于戏剧性冲突感极佳的战争类型片,加上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商业元素和电脑特技,势必会吸引大批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引发中年观众缅怀青春,带动票房从而同样属于即将被翻拍的热门IP。

    无论是速度与激情还是铁道奇侠,这种好莱坞化的《铁道游击队》必然可以凭借其现代化的拍摄手法吸引青年观众,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应该能够让50后重温历史。依靠这种现代化改编确实可以将已经陷入沉寂的抗战题材重新纳入观众视野,但这种现代翻拍真的是抗战电影以及其他所有主旋律电影的出路之所在么?

    毫无疑问,主旋律电影应该提升其电影拍摄手法,因为电影本身是一门光影的艺术,如果只有主旋律的政治诉求而缺乏艺术想象,那无论有多少的红头文件,多少的爱国情操也无法换来票房的真金白银。而对于战争片来说,尤其二战电影而言,真正能够以新时代的视角进行解读,能够从世界观上给出全新的视角,配合现代化的拍摄手法,才是中国抗战类电影的求生之道。

    中国抗战电影曾经不是没有过辉煌,《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五六十年代的《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乃至80年代的《红高粱》,受这些电影所影响的一代观众直接造就了当代电视荧屏上的抗日神剧的火爆。抗战题材似乎就是属于50年代的,我们的父母辈在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电视机前热泪盈眶,他们忍受着各种抗日神剧依然不改初衷。但正是因为观众的惯性思维,当下的抗战题材影视似乎已经跟精品力作绝缘,并索性下定决心抛弃青年观众了。

    不可否认,视觉化的奇观确实能够在吸引年轻观众上扳回一城,但战争片未必能直接跟商业片画上等号。《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都是战争片,《辛德勒名单》《兵临城下》《珍珠港》也是战争片,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战争片里,有生死之情,有舍命搏杀,有令人动容的残酷,也有感人至深的爱情。但当我们提起这些电影时,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场面有多么宏大,特技有多么炫目,明显阵容有多么耀眼而感动。我们从这些电影里看到战争的残酷,普通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力,生命变得不值一提。这些战争的画面就像是不久前那个海滩孤独死去的叙利3岁男孩,他的红背心、小短裤,在人们的脑海挥之不去,令每一个母亲潸然泪下。

    抗战胜利已经70年了,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回顾这场战争,这才是抗战电影当下最需要解决的。如果荧幕上日本军国主义者永远是那么愚蠢,抗日战士或者军民可以随意进行手撕,那么如何解释这场战争终归进行了14年之久。一味的仇恨,一味的敌视,那其实也与一味的奉承膜拜没有两样,我们永远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历史。不以真诚的世界观看待这场战争,就不可能诞生出伟大的抗战电影。无论成龙还是其他功夫明星在火车特技上如何表现,如何以中国功夫令好莱坞叹为观止,那都只是另一种表现形式的“手撕鬼子”而已。“现代化”“高科技”无法拯救我们的抗战电影。主旋律当然需要提高艺术表现手段,但仅只有艺术表现手段的主旋律电影是否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却不好轻易定论。

    当然,一部严肃的抗战电影能否赢得票房的认可是另一个问题。目前看来,《铁道游击队》无论是哪个现代版本的上映,估计票房超过《1942》是没有问题的。无论是小鲜肉还是老腊肉的火车决战都足以让各路媒体的闪光灯亮瞎双眼。可是如果用好莱坞的英雄主义演绎中国的抗日战争,这种混搭其实未必见得是一条明路。《速度与激情》系列甚至是《碟中谍》《007》这种以奇侠之神勇独撑全片的系列电影,往往并没有给予真正的战争背景。好莱坞索性让炫技的影片去独立承载炫酷的功能,让真正的战争片去承担人类的终极关怀。在影像世界里,中国与好莱坞也许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但在战争这一主题上而言,人类向往和平,追求和平的诉求应该是始一而终的。

    现代的电影银幕上呈现出什么样的抗日战争,90后乃至00后这些诞生于新时期的青年人就会认同曾经的抗战是怎样的场景。全中国人民誓死抵抗8年,损失了近5000万人口,以几乎毁掉全境江山为代价而取得的胜利,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胜利?虽然要电影来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有些太过沉重,但至少可以肯定的回答,这绝不是一场轻而易举的胜利。这不是一场依靠裤裆藏雷取得的胜利,这不是一场依靠某位英雄创造出某种奇迹而取得的胜利。

    虽然很多时候纯粹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得我们的电影中缺乏英雄,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确实便于影片叙事和个人表达,但战争片,尤其是抗战电影,确实不是适合个人英雄主义的题材。所有的二战题材电影都聚焦在战争的残忍,生命的脆弱,人类的希望。这场战争让我们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战争残忍的真相我们迟早会要面对。《铁道游击队》的现代化翻拍恐怕永远也不会直面战争本身,因为这种现代化的题材消费本来就是出于完全的商业目的。但中国的电影产业除了商业,也还应该有些别的承担,否则我们的电影工业充其量只能是一颗金光闪闪的摇钱树而永远也无法成为文化软实力的代表。

    战争将和平的信念带给人民,牺牲让英雄的微笑成为永恒。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我们迟早会找到一种更加适合的光影表达方式去再现那场苦难辉煌。不是即将上映的《铁道游击队》,也不是眼前的《百团大战》。我们会有某一部抗战电影,跟所有的二战题材电影一样散发着人性的光芒。会有某一部抗战电影真正揭开那段历史的一个碎片,让世人震惊于那种血淋淋的痛苦与恐惧。就好像沙滩上死去的那,3岁的叙利亚小男孩,真正能碰触到我们的心灵,真正让人们警觉起一切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并对于国泰民安给予最真诚的祝愿。

    在胜利日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的初衷除了高呼胜利,更重要的还有谨记失去。愿我们能够早日看到更好的抗战电影。

    相关热词搜索:翻拍游击队抗战铁道题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