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清宫造办处匠役研究综述

    清宫造办处匠役研究综述

    时间:2020-03-29 05:25:3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清宫造办处作为清代官营手工业生产与制作的核心机构,在中国古代工艺史和科技史上享有盛名,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讨论和研究。但作为造办处生产制作主体的匠役,其生产与生活的历史情状却鲜有人知。在社会史研究兴起的带动下,陆续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了造办处的匠役群体,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试图从零星的造办处匠役研究论著当中梳理清宫造办处匠役研究的发展历史,并概述其研究现状。

    关键词:清宫;造办处;匠役

    中图分类号:F24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062 -02

    关于清宫造办处匠役的研究,尚未有专门的论著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探讨。但作为清代宫廷手工业生产和工艺制作的主体,造办处的匠役代表着清代官营手工艺的最高水平,在一些工艺史和科技史论著中常有涉及。随着清宫档案整理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细节性文献史料被公诸于世,使学者对造办处的匠役群体展开具体研究更为可能。本文试图就现有的零星的造办处匠役研究成果,回顾并大致勾勒民国以来清宫造办处匠役研究的历史情况。

    造办处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出现在学术著作中,最早可追溯到民国时期。学者章乃炜在《清宫述闻》①中,介绍了造办处的组织、管理和匠役等情况。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崇璋在《中华周报》上发表了文章《造办处之作房及匠役》②,简要介绍了造办处各工艺门类的设置和作房,并对匠役的类别和待遇进行了描述,首次将造办处作为一个单独的话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学界开展了对故宫所藏的各种清代档案文献的整理工作。吴兆清的《清代造办处的机构和匠役》③在造办处档案的基础上,就其组织机构和匠役进行了探讨,考证了乾隆至光绪朝历代造办处匠役人数的变动情况,并简要论述造办处匠役的来源和待遇问题,是最先深入探讨造办处匠役群体的文章。除此之外,一些区域社会经济史和手工业史研究的论著也涉及了清代官营手工业机构中的匠师及造办处的匠役问题,如彭泽益的《清代前期江南织造的研究》④、范金民的《江南丝绸史研究》⑤、祝慈寿的《中国工业劳动史》⑥、曹焕旭的《中国古代的工匠》⑦等,对造办处及与其相关的地方官手工业机构中传统工匠的生产与生活做了论述。早期的造办处匠役研究大多围绕着匠役群体进行整体概述。

    随着有关造办处的研究资料不断丰富和详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造办处档案对造办处的匠役进行纵深化研究,探讨匠役的组织与管理、匠役的待遇与生活以及匠役的技艺水平等问题。造办处匠役生产制作活动的开展与本处生产管理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密,因此,一些学者重点分析了造办处生产管理制度。杨伯达在其文章《清代造办处的“恭造式样”》⑧中,论述了雍正皇帝即位后提出“恭造式样”的指令,反对造办处工艺多“外造之风”的行为,影响雍正朝造办处工匠成做活计形成了“精、细、雅、秀”的艺术标准。熊嫕的《解读“内廷恭造之式”——中国设计制度研究个案之一》⑨从“内廷恭造之式”的设计制度本身出发,探讨了皇权与传统工艺设计风格流变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造办处“恭造式样”做活的具体流程。徐东升在《清前期官手工定额管理制度》⑩一文中,对清代官手工业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清前期采用产量和人员定额的管理制度,以及以匠管匠、奖励工匠、质量管理等配套措施,在一定时期内保证和提高了生产效率。

    除了探讨造办处整体的生产管理制度问题外,更多的学者则具体分析了各厂作工匠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毕传龙的论文《从清宫造办处档案看珐琅作工匠组织管理》和《雍乾时期的手工技艺观念新视角——西方传教士与清宫珐琅作手工行业知识传承》B11对珐琅作工匠的选用、评价、赏罚、养膳制度与分级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描述了雍乾时期西方传教士在珐琅作当差行走的具体活动和作用。王光尧的《乾隆时期御窑厂的管理体制和官样制度》B12则详细介绍了御窑厂的瓷器从生产到运输入京的具体过程及其经营管理,并特别论述了御窑厂的官样制度和雇役制度。汤开建、黄春艳的《清朝前期西洋钟表的仿制与生产》B13和刘月芳的《清宫做钟处》B14分别探讨了清代前期自宫廷仿制与生产西洋钟表的技术和业务的发展。陈梦媛的《乾隆时期宫廷制漆机制初探》B15专门论述了乾隆时期造办处制漆的程序,并介绍了造办处对制漆匠役的挑选、奖惩的办法。

    匠役群体是造办处匠役研究最核心的问题,有关造办处匠役的来源、待遇和生活也是学者最关注的话题。关于造办处匠役的分类和选用问题,崇璋在其文《造办处之作房及匠役》中叙述了造办处的匠役分为南北两匠以及六十一工种的历史情况。吴兆清对此作了进一步论述,认为造办处匠役的来源主要有从三旗佐领内挑选的家内匠役、广东等督抚及三织造选送的南匠及召幕的民间匠人三种形式。B16郭福祥的《档案所见乾隆时期宫廷里的苏州玉工传略》B17整理、分析了造办处活计档所载的每一位苏州玉工征召入京的时间、在京服役的时长和手艺水平。杨伯达的《十八世纪清内廷广匠史料纪略》B18统计了造办处档案可查到的康雍乾三朝在造办处服役的广东籍匠役共有70名,并对每一位广匠入内廷服役的事迹做了介绍。罗文华的《宫廷与西藏:乾隆时期藏传佛教铜法物加工技术之选择与引进》B19则就乾隆朝藏匠入宫制做佛教法物的过程、汉藏技术交流对宫廷藏传佛教法物创作的影响做了讨论。

    关于造办处匠役的待遇和生活问题,吴兆清在其论文《清代造办处的机构和匠役》B20中对造办处南匠和家匠待遇进行了比较,得出造办处的南匠总体较家匠的待遇更为优渥的结论。林欢和黄英的论文《清宫造办处工匠生存状态初探》B21对造办处匠役的待遇做了进一步探究,将造办处工匠的待遇总结为银两收入和其他待遇两大类,并论述了造办处之于匠役的奖惩措施和匠役的奖惩情况,还特别关注了匠役的身心健康。台湾学者嵇若昕关于造办处南匠待遇的问题研究细致,见解颇深,著有文章《乾隆朝内务府造办处南匠薪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B22,别出心裁地将南匠薪资与乾隆朝品管岁俸、同时期宫廷内外匠人薪资进行对比,认为乾隆朝宫廷南匠收入颇丰。同时,嵇若昕也指出固定的、援引旧例的薪资发放体制导致南匠在乾隆中后期物价上涨的社会背景下入不敷出,生活每况愈下。

    造办处匠役的身份和地位,在有清一代有所提升。范金民研究了清代废除匠籍的历史意义,认为“废除匠籍、班银摊入地亩,对当时的官营生产是有利的,官营生产采用雇佣劳动,从一个方面显示了清政府这种手工业政策的积极意义。”B23台湾学者张丽端从清高宗御制的《玉杯记》引发出了关于清代帝匠关系的思考,认为乾隆皇帝“常以艺事咨之”的举措开放了一个皇帝与工匠沟通的渠道,体现出了乾隆皇帝对匠人技艺的了解与信任,更是乾隆皇帝对匠人善意的表现。B24

    造办处的工艺成就,尤其在绘画、珐琅彩、玻璃工艺等方面,因其在清代有着巨大的发展,一直是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杨伯达先生在清宫工艺研究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专著《中国古代艺术文物论丛》B25结合了现有可见的清代工艺藏品,分析了清宫玉器、瓷器、漆器、珐琅器等技艺的流变及工艺特点。聂崇正的《清代外籍画家与宫廷画风之变》B26介绍了造办处的西洋画师,并就其对清代宫廷绘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周思中的《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B27详尽地分析了康雍乾三代瓷胎珐琅彩的技艺特点和风格的演变,并探究了其兴衰的原因,是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清宫瓷胎珐琅彩专题著作。杨伯达的《清代玻璃概述》B28、张荣的《清康熙朝御制玻璃》和《清雍正朝官造玻璃器》B29、付超的《清代宫廷生活中的玻璃镜》B30、徐文举的《玻璃鼻烟壶清代艺术品之集大成者》B31则就清宫玻璃制造技术和工艺的特点做了论述,介绍了清代不仅仅创新出了珐琅彩玻璃、套玻璃等新的玻璃品种和工艺,还将玻璃的应用从工艺品扩大到生活用具当中,表明玻璃制作技艺水平在清代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内廷匠人技艺精湛,作品精美,在中国古代工艺史、美术史和科技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多学者经常选取清宫造办处的名匠进行个案研究。傅振伦甄励的《唐英瓷务年谱长编》B32、伊丽的《年希尧的生平及其对艺术和科学的贡献》B33分别梳理了清代著名的艺术家唐英和年希尧的生平事迹。杨伯达、聂崇正等学者则对造办处画院处、如意馆画家冷枚、余省、丁观鹏、唐岱等人及其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B34。曾玲玲的《雍正、乾隆朝养心殿造办处广东牙匠陈祖章事迹考略》B35和胡忠良的《宫中造办处“金牌”牙匠的出逃》B36不仅对陈、施二人的事迹和技艺进行了讨论,更分析了雍乾时期王朝统治者工艺审美的变化引起造办处苏派和广派匠役之间待遇、地位的易变,最终对匠人的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注释:

    ①章乃炜等编:《清宫述闻·初续编合编本》,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②崇璋:《造办处之作房及匠役》,载《中华周报(北京)》1945年笔2卷第19期

    ③ 吴兆清:《清代造办处的机构和匠役》,载《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

    ④彭泽益:《清代前期江南制造的研究》,载《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

    ⑤范金民、金文著:《江南丝绸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

    ⑥祝慈寿:《中国工业劳动史》,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⑦曹焕旭:《中国古代的工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⑧杨伯达:《清代造办处的“恭造式样”》,载《上海工艺美术》2007年第4期

    ⑨ 熊嫕:《解读“内廷恭造之式”——中国设计制度研究个案之一》,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第1期

    ⑩徐东升:《清前期官手工业定额管理制度》,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B11毕传龙:《从清宫造办处档案看珐琅作工匠组织管理》,载《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雍乾时期的手工技艺观念新视角——西方传教士与清宫珐琅作手工行业知识传承》,载《创新》2015年第3期

    B12王光尧:《乾隆时期御窑厂的管理体制和官样制度》,见故宫博物院、柏林马普学会科学史所编:《宫廷与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技术交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第31~76页

    B13汤开建、黄春艳:《清朝前期西洋钟表的仿制与生产》,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B14刘月芳:《清宫做钟处》,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第4期

    B15陈梦媛:《乾隆时期宫廷制漆机制初探》,载《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B16吴兆清:《清代造办处的机构和匠役》,载《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

    B17郭福祥:《档案所见乾隆时期宫廷里的苏州玉工传略》,载《故宫学刊》2015年第1期

    B18杨伯达:《十八世纪清内廷广匠史料纪略》,见其著《中国古代艺术文物论丛》,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308~320页

    B19罗文华:《宫廷与西藏:乾隆时期藏传佛教铜法物加工技术之选择与引进》,载故宫博物院、柏林马普学会科学史所编:《宫廷与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技术交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第221~276页

    B20同注释①

    B21林欢、黄英:《清宫造办处工匠生存状态初探》,载《明清论丛》2011年第00期

    B22嵇若昕:《乾隆朝内务府造办处南匠经薪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见陈捷先、成崇德、李纪祥主编:《清史论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19~575页

    B23范金民:《清代废除匠籍的历史意义》,载《清史研究》1995年第1期

    B24张丽端:《常以艺事咨之——从御制<玉杯记>论乾隆皇帝友善对待宫廷匠人的一面》,见陈捷先、成崇德、李纪祥主编:《清史论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76~595页

    B25杨伯达:《中国古代艺术文物论丛》,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B26聂崇正:《清代宫廷绘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B27周思中:《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B28杨伯达:《清代玻璃概述》,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4期

    B29张荣:《清康熙朝御制玻璃》,载《明清论丛》第二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清雍正朝的官造玻璃器》,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1期

    B30付超:《请代宫廷生活中的玻璃镜》,载《故宫博物院宫廷部》2014年第2期

    B31徐文举:《玻璃鼻烟壶清代艺术品之集大成者》,载《东方收藏》2013年第4期

    B32傅振伦、甄励:《唐英瓷务年谱长编》,载《景德镇陶瓷》1982年第2期

    B33伊丽:《年希尧的生平及其对艺术和科学的贡献》,载《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

    B34具体参见:杨伯达:《冷枚及其<避暑山庄图>》,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1期。聂崇正:《宫廷画家丁观鹏、丁观鹤兄弟》,载《紫禁城》2011年第8期;《清代宫廷画家唐岱和张雨森》,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4期;《清宫廷画家余省、余穉兄弟》,载《紫禁城》2011年第10期。

    B35曾玲玲:《雍正、乾隆朝养心殿造办处广东牙匠陈祖章事迹考略》,载《广州文博》2007年第00期

    B36胡忠良:《宫中造办处“金牌”牙匠的出逃》,载《中国档案报》兰台集萃版2015年1月30日

    作者简介:杨海宁(1992—),女,汉族,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明清社会经济史。

    相关热词搜索:清宫综述研究造办处匠役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