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文史融合

    文史融合

    时间:2020-04-08 05:16:1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变迁,寻求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道路。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特征,突出地体现在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三个方面。然后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过分强调工具性、盲目西化、文学发展功利性三方面阐述其民族性的削弱。进而提出解决策略:一分为二地对待传统语文教育,走民族化道路,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创新。

    关键词:语文教育 历史变迁 民族化

    引言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从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当中,我们感受着它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我国语文教育始于先秦时期[1],历史悠久,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我国语文教育,其发展之路会更加明晰。现代语文在1904年独立设科[2]后掀开扉页,开创了语文教育历史的新纪元。独立设科以来,现代语文教育取得了杰出成就。然而,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印欧语系的教育模式大量涌入我国[3],严重挤占了国人学习汉语的空间。而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又过分地追求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导致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民族性大大削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此,有必要从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源。我们以史为鉴,推进我国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改革,建立现代化和科学化的语文教育体系。

    一、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民族化特征鲜明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语文教育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语文教育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基础教学采用“集中识字”方法

    由于汉语言的字与音不直接对应,这给早期的识字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单个分散识字,效果欠佳,难以满足儿童阅读的需要。前人采用的做法是“集中识字”:利用“三百千”等蒙学教材,只要求学生认识、背诵。通过“蒙学教育”,学生们已经为初步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蒙学教育”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一大特色,从先秦到西汉,从唐宋到明清,两千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无不如此。

    此外,写字教学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色。先贤认为,“字如其人”[4],在古代,文人墨客无不注重自己字体的形象,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在汉语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形态各异的字体。历史上也因此产生了很多备受崇拜的书法家和价值丰富的书法作品。汉字笔画的排列组合形式复杂多样,其部件和字形数量繁多,为了区别大量的汉字,古人教学生一些有关文字、声韵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着重在造字的原则与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辨音析形[5]。因此,写字是古代书馆的一门主课,文字学、训诂学在我国古代也特别发达。

    (二) 注重阅读教学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注重阅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另一大特色。汉字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合辙押韵,汉字的这一优点大大方便了古代的蒙学教育。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大都以整齐的韵语和对偶编排,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既增长见闻,又便于记诵。学生通过诵读、熟读,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这种注重阅读的教学方式,看似没有科学依据,其实,语感在语言学习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古人的一些诗篇的意境,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就是语感和中国古诗的魅力。古人教学,三岁识字,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后熟读“四书五经”,都是从读开始。

    (三) “先放后收”的写作教学

    经过了前期大量的识字、阅读教育,学生的素材、语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方便了接下来进行写作的训练。传统语文教育在进行读写训练时,遵循字—词—句—段—篇的成文规律。注重基本功训练,从模仿入手,“先放后收”。

    “先放后收”是宋代谢枋提出的作文教学主张[6]。他认为,写作教学不急于写好,而应先注重培养学生“想写”的兴趣。而在写的时候,应该从易到难。这一主张是很科学的,它的可贵之处在于看到了写作兴趣在写作训练中是第一位的。古代的蒙学教育,十分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项的基础练习。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后,要求其字斟句酌、推敲琢磨、多番修改,循序渐进。做诗之前,往往先练习属对,如《四书》、《五经》。写议论文,往往先练写段落,然后扩充阅读和写作,读文选,写八股文。这些格律化、公式化的训练虽说不能全取,学生基本功训练扎实却值得今人学习。

    二、民族化特征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渐渐淡化

    近代以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语文教育开始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独立设科以来,现代语文教育取得的成绩斐然,但是,由于没有认真研究本国国情,在现代化过程中,没有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民族化特征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渐渐淡化。

    (一) 过分强调工具性

    现代语文教育有一个突出的误区,就是过多地强调了其工具性。从20世纪50年代起,语文教学渐渐变为语言课。1964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语文学科界定为“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提到突出的位置。语文教学不再注重培养学生知、情、意等全面发展,舍本逐末,将字词教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往往一堂语文课变成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内容,毫无人文价值和美育价值,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肢解得四分五裂,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所剩无几,人文底蕴大量流失了。

    (二) 忽视传统,照搬外国文化,教育缺乏民族特色

    语文教育的现代改革中,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在改革初期,传统语文教育被贯以“封建八股”的罪名遭到彻底否定,汉语拼音化运动否定方块字,认为方块字还处于文字发展的初级阶段,拼音文字才是文字发展的成熟标志。用汉语套用印欧语法体系,以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辩证的语言感受,导致语文教育一度陷入困顿。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界掀起“苏学”、“美学”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学习苏联、美国的教育经验。如“五个环节”教学法,“文学教学法”,引进标准化考试等。这些方法使老师教学有了具体可行的凭借,但是,又陷入了另一种形式主义的泥淖。“五个环节”甚至强硬要求每个环节的时间,在上课时做到一分钟都不能差。标准化考试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命题忽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人文性;重视知识的分解;客观题太多,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语文教学追求的应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如果忽视我国文化背景,盲目照搬外国教育模式,恐怕教出来的,只是一些应试能手罢了。

    (三) 文学发展功利性

    “诗人如果为了写诗而活,是一种境界,如果为了活着而写诗,则不能算是一位诗人。”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文学创作者的高度不够。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日渐失去了它圣洁的生长土壤。比如许多网络写手的“创作”,过于投读者之所好,庸俗烂俗的文章充斥着互联网络,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更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成长。一些文字,被许多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变成精神垃圾。况且,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年平均阅读量少得可怜,大多数人的空闲时间浪费在手机、游戏上,能进入图书馆读书的人少之又少。人们普遍通过电脑浏览新闻、网页、电子书,很容易受那些不良文字的影响,导致原先接受的纯净的语言教育也有可能丢失。进一步说,现在很多学术上的造假,也是语文教育发展之路的拦路石。许多所谓的“专家”、“先驱”,他们或为了评优,或为了名誉,发表的文章多半是抄袭来的,或者叫人代写,这种现象的泛滥,是我国教育界的悲哀,也是现代语文教育民族化特征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语文教育科学化,须走民族化道路,在传承中创新

    为什么我国的语文教育起步早,发展却如此艰难?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要使语文教育具有突破性进展,必须走民族化道路,从传统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在传承中创新。

    (一)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语文传统教育

    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语文传统教育。既看到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目的的转变,传统语文教育当中的许多内容已难以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对待传统语文教育,学习和借鉴它的精神,在方法上力求创新。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语文传统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育改革当中,我们要继承古人的智慧,借鉴其先进经验。但是,光有继承是不够的。我们要在传统文化中不断注入新时代理念,在传承中创新,才能使语文教育在改革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用新的血液和活力,给她做“保养”,才能使她永葆生机和活力。

    结语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留下无数不朽诗篇。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有万里长城和都江堰;我们有“四大国粹”、“四大发明”;我们的儒家文化、孙子兵法……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传统教育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它的血液中必定潜藏着我们民族的精魂。语文教育的历史变迁向我们昭示一个真理:追寻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走民族化道路,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创新,才是语文刚健发展的应取之策。语文教育要实现科学化,须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宗旨,扎扎实实地研究语文教学规律,走民族化的道路。语

    参考文献

    [1]卿海逸.试从历史角度看语文教育的民族化[J].现代语文,2007(03):14-15.

    [2]张瑞芬.略论语文教育民族化问题[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杨海燕.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D].济南:山东大学,2011.

    [4]潘庆玉.语言哲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冯现冬.语文唤醒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6]张丽娜.语文教学的科学化问题[D].烟台:鲁东大学,2007.

    相关热词搜索:文史融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