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打造文化产业新引擎

    打造文化产业新引擎

    时间:2020-04-15 05:17:1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将其纳入“八八战略”“两富两美”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全省八大万亿产业来抓。浙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活力迸发。但是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依然有短板要补。

    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

    走在东阳横店影视基地,上下五千年,一步一穿越,甲胄未卸的将士与衣着时髦的游客同框的场景司空见惯。每天,都有近5万游客蜂拥至此,每年,都有近300个剧组在此拍摄。

    当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工业小镇,如今早已闻名遐迩,30多个外景基地和主题公园、35座室内高科技电影棚,使之成为全球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180多亿元。

    而这,只是浙江省文化产业生机勃勃的一个缩影。

    2017年3月以来,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成立专题调研组,听取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等10多个部门关于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和汇报,并到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进行了专题调研。同时,赴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5市及所属8个县(市、区)调研,全面了解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查找短板。

    文化产业活力迸发

    五月的深圳,夏意已浓。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深圳文博会”在此开幕。第九次参展的浙江派出历届文博会以来规模最大的参展团,以“万亿产业 勇立潮头”为主题的2100平方米展厅里,参展的全省80余家重点企业和单位全面展现了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成果,引来各方赞美。

    根据《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8%以上。

    据统计,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1290亿元增加到 2015年的2490亿元,年均增长18%,高出GDP增幅近10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4%提高到2016年的6%(初步统计),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位,文化产业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措并举,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013年以来,我省将文化产业发展列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2015年,设立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委员会,推动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17年3月,省政府批准增加全省转型升级产业基金规模20亿元,主要用于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2017年5月11日,第九届“文化企业30强”名单发布。浙江文化企业入选榜单的总数创历史新高。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浙江文化企业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称号,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思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荣获提名奖。

    在影视产业方面,截至2016年底,全省注册影视制作机构2139家,居全国第2位;电影年生产54部,居全国前3位;电视剧年产量2576集,居全国第2位。

    喜人的成绩,源自于浙江克服资源匮乏、要素不足等困难,积极培育主体,行业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发展也产生重大变化,我省顺应形势,加快优秀文化产品的网络化、数字化转变,积极谋划拓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数字出版、IP电视、手机阅读、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游戏等正在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2016年我省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近100亿元。华策等影视机构也积极在互联网领域开拓业务,努力探索影视业未来发展新模式,保持龙头企业地位。

    此外,浙江抓住产业大发展机遇,引导金融资本助推产业发展,推动鼓励各地成立文创银行,开展文化与金融对接活动,积极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目前,全省有文创金融专营机构12家,居全国首位。

    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平台、资源、人才等要素,近年来,浙江抓平台建设、抓特色发展、抓人才建设,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道路。

    目前,全省拥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140多个,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省影视业产业总体规模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基本奠定“北有北京、南有浙江”的影视产业发展格局。我省数字内容产业是全国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一批知名企业涌现而出。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杭州成为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永久会址。

    在人才方面,各级各部门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通过“新华计划”、高端影视人才海外培养计划、与北京电影学院战略合作、推动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建设等工作,加快影视领军人才的培养。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加强与国内知名影视企业、艺术院校合作。我省率先在全国建立网络作家协会,目前全国网络文学研究院也已经在杭州成立,网络作家村正在籌建之中,这为今后影视剧的创作改编打下良好基础。

    近年来,《温州一家人》《鸡毛飞上天》《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一大批谱写“真善美”的时代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人气大片如《捉妖记》《大圣归来》《虎妈猫爸》《欢乐颂》等吸粉无数,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就是“浙江出品”。

    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注重品质、打造品牌,推动文化企业和产品走出去。

    数据显示,2016年,浙江文化服务(产品除外)进出口总额达40.68 亿元 ,位居全国笫二。其中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6.99亿元,占全省文化出口总额的40.99%。同时,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为主的文化创意服务出口持续增长,占全省文化出口总额的57.73%;影视、出版、艺术等核心领域的文化服务出口,同比增长253.12%。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等也已经成为了响亮的“浙江品牌”。

    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不容忽视

    虽然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态势较好,取得的成绩显著,不过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在调研中也发现,目前依然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层次有待提升。

    据统计,2016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制造业、限额以上文化批零业、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资质等级以上文化建筑业等“四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5590家,其中亏损947家,亏损面达16.9%。大多文化企业属于中小企业,相当比例是小微企业,大而强的文化企业数量不多。

    调研中发现,我省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以中低端的文化制造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影视文学剧本等核心内容产业相对薄弱,优秀动漫作品不多。报业、广播电视等行业受互联网等冲击,广告经营收入近年呈断崖式下滑。“同时文化企业还存在同质化竞争、跟风模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不利于整个产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此外,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金华、温州等地区,其中杭州、宁波、金华三地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规模占全省的60%,其他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人才培育引进难,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

    “人才引进难,留住人才更难,行业领军人物、带头人和跨界高端人才非常短缺,是文化企业普遍存在的一大困境。”调研报告指出,全省有2000多家影视机构,而编剧、导演、演员、后期制作等核心人才,80%以上出自省外。

    调研中,一些地方的企业反映,由于当地网络软件开发等高端人才不足,受地方条件与环境的限制,一些企业只能把整个研发机构建在了远离公司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

    人才培育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也是造成人才短缺的一个原因。我省培养文化人才的重点高校、知名院所相对缺乏,文化人才总量和结构都跟不上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目前省内外部分院校已开设与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但是由于不了解文化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所学技能与市场需求难以有效对接,企业所招用的大学生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专业培训才能基本适应岗位。

    “文化人才‘新政’较难落实。”参与调研的同志提到,一些企业反映,文化人才评价机制是突出问题。一方面,许多文化人才就像老中医、非遗传人一样,可能既没学历又非“海归”,如果用科技人才等传统标准去硬套,往往很难衡量界定,也无法纳入现行人才评价体系,很难享受到户口、职称、住房、奖励等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像动漫等文化作品是集体智慧结晶,个人贡献往往无法衡量,而光靠考试、考核也较难准确反映其在创作中的实际作用。

    此外,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大,政府引导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据中宣部统计,2015年全国各省市区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平均规模为1.44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平均为1.88亿元,我省9000万元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还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数的一半。

    我省影视产业目前仅有4150万元的扶持资金,而北京和上海市财政每年安排2个亿资金扶持影视产业发展,青岛市2016年组建了10亿元规模的影视产业发展基金,山东、广东、江苏、陕西等省的扶持政策力度也都在不断加大,这与我省要实现全国影视产业副中心的目标定位不匹配,资金支持和投入还不足。

    部分政策尚未真正落地,文化产业用地短缺同样制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不少地方反映,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没有文化产业规划用地类别,定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我省也没有出台鼓励城市转型中退出的工业用地优先用于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导致一些地方因缺少用地指标,文化企业或项目难以落地。总体上看,我省的政策支持与打造万亿产业还有不小的距离。

    同时,调研中发现文化产业发展潜力仍受体制机制约束,管理方法与手段有待调整。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政府管理方式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

    补齐文化产业发展“短板”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全球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助力浙江经济发展。如何补齐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

    “要注重政策引领,强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调研报告建议,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握正确发展方向;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政策激励;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服务;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走进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咪咕數媒)就会发现,这里汇聚了超过46万种正版图书内容,而且全站图书都可以使用“看听结合”功能,还有多种真人声音供选择,让大家感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咪咕数媒已经覆盖了近5亿用户,年收入超65亿元。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兴起,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给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表现形式、商业模式带来深刻变革。浙江文化产业恰恰追赶上大势,站在了风口。数字阅读、数字出版、网络剧、互联网娱乐等等,在浙江文化产业的版图上,新兴文化业态笔笔都是浓墨重彩。调研报告呼吁,要“发挥浙江优势,谋划产业发展新路径”。

    报告建议,要大力扶持新兴文化业态,抓住产业发展新动能。要紧紧抓住文化创作生产和消费形态日趋数字化、网络化,以内容生产为核心、数字创意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势头,进一步重视文化产业的内容制作,鼓励支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原创文学作品、文化衍生品。要在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和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要坚持协调发展,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

    当前,文化产业与其他多个产业的融合正日趋深入。而文化元素的融入,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创新的源泉和转型升级的动力。调研报告指出,深化产业融合,促进转型升级。

    如何进行“融合”?一要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设立文化科技专项资金,积极引导文化企业提高文创产品设计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组织实施有创新内容、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动新技术的运用,推动产业向高端产业链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二要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充分利用浙江人文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合理利用好当地特有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充分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特色旅游,开发相关文化产品,不断衍生产业链,打响文化旅游品牌。三要促进文化与金融融合。要在全省普及推广文化产业银行经验,解决文化企业特别是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的实际问题。四要促进文化与教育融合。发挥文化以文化人、寓教于乐的独特作用,积极开发适用于婴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健康与老年教育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提升全民文化教育水平。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产业引擎打造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