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儒家之仁与基督之爱

    儒家之仁与基督之爱

    时间:2020-04-22 05:16:1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在《论语》中,“仁”字出现多达109次。儒家主张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以达到成贤成圣的境界。

    基督教的核心是爱。《旧约》中表达爱的字根出现了200多次,《新约》中爱也出现了120次。“上帝就是爱”,(约翰一书4:8)上帝因为他的爱创造了自然和人类历史,目的是为了完成对人的救赎,而爱是完成救赎的唯一方式。

    那么,儒家之仁与基督之爱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呢?

    《论语》中,孔子并没有给仁“是什么”一个明确的定义,却多次对应该“仁”者应该“做什么”给出了各种答案。虽然这些答案各异,内涵颇广,但综其所述,其核心就是“爱人”。

    从字意资源上说,“仁”与人际关系有关。许慎《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可见仁本指两人相处之道。《礼记·中庸》:“仁者,人也”,说明仁就是做人的道理。《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的仁就是人们相爱之道。《论语·颜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即控制自己的私心;复礼,即回到礼节上来,使言行不失于礼。一个人能克己复礼,就能够尊重他人,不损害他人,也就是爱人。《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对自己之愿望的理解,推己及人,实现别人之愿望。如此,还是爱人。所以细究起来,孔子的各种回答,皆未出“爱人”二字。在孔子眼中,仁就是普遍的爱,普遍的同情心和生命关怀。仁是道德之本,是人格的基础。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先要做到爱人。“爱人”是达到“仁者”境界的前提条件,而“仁者”是“爱人”的结果。

    儒家之仁来自何处?《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是从亲情之爱开始的,而孝是仁的起点。儒家认为仁爱首先从亲情开始,然后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将这种爱扩展到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并在爱他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爱自然万物。以血缘为本的自然感情成了生活行为的准则,家庭关系成了社会生活的模式,这就是所谓“爱从亲始”。如果使这种情感得以继续保持、扩充和发展,就会有仁的品德与行为。所以儒家学说中,自然感情是达至博爱的起点和准则,由此可见儒家的仁爱是有区别和层次的,亲情是第一层次,其他层次是第一层次的拓展和升华。

    那么儒家之仁应该如何去爱?孔子提出了两个原则。一个是在《论语·颜渊》中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在《论语·雍也》中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子将之概括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或者说应该要做什么来实现仁爱,答案是尽心尽意爱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或者说人们不要做什么事情。这两个原则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应该如何以仁去对待他人。也就是以自己为参照,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去做别人希望做的事,而不做别人不希望做的事。

    儒家之仁不仅限于个人修身养性,同时延伸到政治层次之上,强调各种人伦关系的和谐,以改善社会秩序为达到博爱的目的,如“仁政”就是一种道德教化的政府。

    儒家之仁的实现应该以何作为保障?基于性善论,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孔子先以仁构礼,激励人们通过主动履行礼来爱他人,也就是采取积极肯定的形式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是礼仪规范。人先要有一颗仁义之心,以礼约己,尽礼而行,在对礼的履行中去爱他人。《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从正面的角度说明礼的重要性;《论语·季氏》:“不学礼,无以立”,这是从反面的角度说明礼的重要性。《论语·颜渊》中说,要做到“君子敬而勿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就是要做到忠恕之道的“忠”的方面;也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要做到忠恕之道的“恕”的方面。只要人人持守礼节,也就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兄弟般的相互友爱,从而达到仁的境界。可见礼是手段,仁是目的;仁是礼的内在要求,礼是仁的外在规范。

    基督教义的核心是爱,但这种爱和儒家的仁爱却并不完全相同,比儒家的仁爱涵义要更复杂一些。

    首先,基督教的“爱”意为“神自己的爱”,是神藉著怜悯而下达于人的爱。《圣经》中的上帝是一位爱的上帝,爱是上帝的本质属性。“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约翰一书4:16)神爱世人,因为爱而创造人类,也应为爱而与其子民立约。神对人的爱的最高峰就是“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让耶稣的肉身来到世间,在十字架上受难来救赎人类。“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派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做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翰一书4:10)上帝的爱,超越了一般惩恶扬善而具有更神圣的意义,充分彰显了自己的神性。

    其次,基督教的爱指人对上帝的爱。《新约》把爱解释为侍奉上帝,听命于上帝,服从上帝的命令,顺从上帝的统治,并把寻求扩展人类对上帝的信奉作为一个人生命中最高的目的。(马太福音6:33)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并且是最大的。”(马太福音 22:37-39)。世界的罪恶本性使人类对上帝的爱与对他人的爱的统一关系破裂,人类失去了爱的能力,所以耶稣就把对上帝的爱放在首位,人们应该首先无条件地信仰上帝,依赖上帝,爱戴上帝,才能够去爱他人。

    最后,基督教的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爱。这种爱以上帝之爱为根基,既是对上帝之爱的回报,因为耶稣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么爱你们,你们也要怎么样相爱。”(约翰福音13:34)也是对上帝之爱的证明:“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 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翰一书 4:20)“我们若彼此相爱,上帝就住在我们里面。”(约翰一书4:12)耶稣在回答一个律法师的问题时说“……其次也相似,就是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的道理的总纲。”(马可福音12:28)爱因此也是一种诫命、一种律法,人必须行这新律法,否则不能进天国。

    由此可见,基督教的爱也是分层次的,主要有上帝对人的爱、人对上帝的爱和人与人之间的爱这三个层次。上帝之爱是人之爱的前提,人之爱的对上帝之爱的回报和证明。

    基督教的爱注重人神关系的融洽,通过人神关系的融洽达到人性超越的目的。在具体生活中提倡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却忽视不同人伦关系的差异性。

    基督教的爱来自何处?如上所述,来自上帝。“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的东西给求他的人吗?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 7:9-12)由于神爱人,并且牺牲了自己的儿子,这样就把爱付给了人,把爱的种子播到了人间,所以人也应该爱众人,用彼此之间的爱来回报对神的爱。

    人与人之间的爱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感情,而且是一种基于人与上帝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相爱,需要上帝的介入。这一点和儒家的仁爱是截然不同的。

    基督教的爱如何实现?耶稣强调“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这是爱人的标准和原则。耶稣对人之爱给人与人之间的爱提供了一个榜样,使人们有了爱的依据。《哥林多前书》第13章中做了更加具体的说明:“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基督教之爱的实现应该以何作为保障?就是律法。“诫律会带来永恒的生命。”(约翰福音12:50)基于原罪观,基督教认为人性中存在罪恶,所以以律法的形式,也就是采取消极否定的形式来规范人的行为,例如上帝通过摩西颁布的十诫。耶稣把十诫简化为“爱神”和“爱人”两个诫命。“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并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似,就是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的道理的总纲。”可见爱是律法的要求,律法的本质就是爱,就是要人去爱上帝和彼此相爱。

    仁和爱分别是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的核心。作为实现超越自我的两种方式,二者存在很多共性: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爱都强调对他人的爱,都冀图通过爱他人实现对自己的提升和超越,但两者在涵义、原则、对象、外在规范等方面又有着显著差异:儒家之仁发端于亲情,然后推之及人;基督教之爱发端于神,然后推之及人。儒家之仁强调爱人如己,站在自己的角度为别人考虑;基督教之爱则以神为榜样,爱神爱人;儒家之仁重人伦关系,基督教之爱重人神关系;儒家之仁强调仁内礼外,以礼为外在行为之约束;基督教之爱则以律法为命令,律法本身就是爱;儒家强调的是自我完善,求仁由己,从而达到君子乃至圣人的境界;而基督教之爱不能通过个人单独完成,而要依赖于神的力量。

    [责任编辑 张瑞田]

    杜以向,现任教于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本文系2009年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为“孔子思想对建设和谐校园的借鉴意义”,课题编号为SGH0902171。

    相关热词搜索:儒家基督之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