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尼采所理解的耶稣形象

    尼采所理解的耶稣形象

    时间:2020-04-23 05:14:2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尼采自称是西方历史上最坚定的“敌基督者”,其对道德和宗教的批判无疑是属于他哲学中最有名的部分,尼采对于基督教的反对迥异于以往哲学家对于基督教的批判。尼采认为基督教的创始人实际上是保罗,而不是耶稣,保罗解释了耶稣之死,并将耶稣否定的“罪与罚”的逻辑,实际上又重新归给了基督教。而保罗对于耶稣形象的曲解,实际上也正是基于耶稣的心理学类型特点,也正是这种心理学类型倾向导致整个基督教对于现实世界的否认,而转移为对彼岸世界的信以为真的肯定和向往。

    关键词:尼采;价值;耶稣

    中图分类号:B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040-02

    一、尼采的价值标准与基督教的价值标准

    尼采认为自己是彻底的敌基督者。尼采在《敌基督者》开篇就表明观点:反对现代人的价值虚无主义,要求重新树立价值标准。现代基督教鼓吹平等主义,最后导致所有价值变得没有价值;而尼采认为价值本身就隐含了不平等,权利本身就意味着权力,能力或特权,否则就无所谓价值、权利。尼采紧接着阐发了自己的价值标准。

    “什么是好——一切提升人之中的权力感、权力意志、权力自身的东西。

    什么是坏——一切源于软弱的东西。

    什么是幸福——权力增长的感觉——克服阻力的感觉。”

    好与坏是一个自然性的区分,没有道德色彩,因而可以看作是正面和健康的价值标准。而基督教的善与恶的标准则是一种道德性的评价,在尼采看来基督教就是用道德性的善恶判断取代了非道德性的好坏判断。基督教的逻辑就是一种价值的颠覆。

    “不应该粉饰和美化基督教:基督教发动了一场针对更高类型的人的殊死战争,基督教禁止这种类型的一切本能,基督教从这些本能中提取出恶,提取出恶本身——强者成为典型的受谴责者,成为‘被抛弃的人’。基督教站在一切弱者、低贱者、失败者的一边,它把对强壮生命之自我保存本能的反掌变成一种理想:基督教甚至破坏了其自然本性具有最强有力精神的理性本身,因为它教人把精神性的最高价值看成是有罪的,看成是误入歧途,看成是诱惑。”

    在尼采看来,所有宗教都是为了应对人生在世之苦:宗教首先以某种方式来理解或解释苦的原因,其次告诉人们以何种方式来避免或克服苦。基督教首先向你解释原因,然后教你如何摆脱痛——必须忏悔自己的罪,必须信仰上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对苦做了一种道德化的解释。“基督教被称为同情的宗教——同情是提升生命感觉之能量的强有力倾向的对立面:同情产生抑郁的效果。倘若人们同情,那么他就丧失了力量。同情加剧并且成倍地加剧对生命的损害,而这损害本身就已经使生命受苦。”尼采认为同情是一切“高贵道德”或“主人道德”的对立面。无论是“彼岸”、“神”、“真实的生命”和“涅■”都是一种虚无主义或颓废,都是对生命的否定。

    二、保罗塑造的耶稣狂热形象

    基督教真正的创始人保罗,他把基督教变成了一种普世的宗教,正因为这样他在根本上背离了耶稣的教导,又返回到被耶稣本人否定的犹太教复仇和道德化的精神。同时保罗还使犹太教的复仇精神在基督教那里登峰造极。尼采说,基督教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历史的反讽”,因为它所宣扬的一切都是对其“创始人”耶稣的否定,都是对福音的否定。整个基督教的历史就是对耶稣的不断解释,而每一次解释都是对他的进一步误解和背离。由于基督教面对的是下层人,下层人受制于认知水平和出于安全的本能,不能接受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东西,导致对于耶稣的理解出现偏差。保罗传教的基督教的赎罪逻辑,不仅没有使自己感到无债,反而感到越欠越多,觉得自己更有罪。

    “假如生命的重心不在生命之中,而是被移到了‘彼岸’之中——移到了虚无之中——那么人们也就剥夺了生命的重心。人格不朽的重大谎言摧毁了本能中的一切理性、一切自然——所有那些本能中有益、促进生命、确保未来的东西,现在都引起怀疑。这样去生活,使得生活变得不再有意义,而这一点现在恰恰成为生命的‘意义’……”——在这个地方,我禁不住一声叹息,总有一些日子,我被一种感觉侵袭,这是一种比最黑暗的忧郁还要黑暗的感觉——对人的鄙视,我鄙视什么,我鄙视谁?我毫不怀疑:就是今天的人,我不幸跟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今天的人——他们肮脏的呼吸让我窒息……今天,一切当下的实践、一切本能、一切已经成为行动的价值评判都是敌基督的: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毫不羞耻地称自己为基督徒,现代人是一个多么伪善的怪胎!而基督教所倡导的所有人的平等权利,在尼采看来恰恰不是平等,它靠剥夺了强者之为强者的权力,取消了人和人之间自然等级的差异。使得人与人之间不再真正有“距离的激情”,因为在这种距离里包含着一种对我们所不理解者的——敬畏的张力,而高贵者的出现往往也意味着我们身体里的“奴隶道德”做祟,要对其去敬畏感,去神圣化,所有“高贵者”的不被理解以某种方式似乎都可以得到一种想当然的解释,而这解释同高贵者可能并无关系,但高贵者又是这种误解的源头。

    三、尼采关注耶稣的“心理学类型”

    关于耶稣的原始记载都来源于对他的信仰,即人们关心的仅仅是他们所相信或信仰的耶稣,不是历史中真实的耶稣。因为历史材料太缺乏,所以我们只能从心理学意义上去思考:耶稣代表了什么样的心理学类型?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尼采批判勒南,因为勒南误解了耶稣的心理学类型。勒南概括了耶稣的两重形象,也就是天才和英雄,同样在《福音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耶稣的两重形象,一重形象是和平与忍让,另一重形象是复仇与斗争。尼采的解释刚好相反,他对耶稣的理解是根据文学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尼采认为,《白痴》的主人公梅什金公爵就体现了耶稣的心理学类型。尼采从梅什金公爵的形象反过来推向耶稣的心理状态,认为耶稣作为一种心理学类型的特点就是不反抗。耶稣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天才,而是一个孩子,一个白痴。他完全不反抗,不跟恶人作对。耶稣觉得,任何外在事物都是危险的,整个外在世界都是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所以他不敢、也不想进入外面的世界。他把一切实在都看成是假的,都当成幻觉。对他来讲,只有内心的世界是最真实的,内心的世界就像一个孩子的世界一样。尼采把耶稣看成是一个“象征主义者”。对耶稣来说,外在的客观世界不过是内心主观世界的一个符号或象征。尼采认为耶稣的真正教诲就是这句名言——“神的国就在你的心中”,它的真正的意思就是他的字面意思:耶稣的确把内心世界当成唯一真实的世界。

    尼采认为耶稣是一个“伟大的象征主义者”。“‘人子’概念不是指一个历史中的具体人格,不是指哪一个个别和独一无二的东西,而是代表一个‘永恒的’的事实,一个摆脱了时间概念的心理学特征。这一看法再一次,并且是在最高的意义上,适用于这位典型象征主义者的‘神’,适用与‘神的国’,适用于‘天国’,适用于‘神的孩子’。”耶稣活在纯粹幻觉的世界里。因此尼采认为,基督教本身完全是对耶稣的背离。耶稣的天国是一种纯粹的内心状态,而外在世界不过是一个虚幻的符号或象征。你只要真的这么想、这么做,那么你就是耶稣,就是上帝,就是天国。耶稣作为基督徒的根本意义在于耶稣不光是对犹太教的否定,而且是对整个世界的否定,尽管他本人从来没有否定的意识。尼采对基督教是彻底的批判与否定,不过对耶稣却保留了几分敬意。虽然他完全不能接受耶稣的言行,但他至少认为耶稣是一个很真诚的人。

    四、谎言和真理的关系

    什么是谎言而什么是真理,谎言如何变成了真理,在尼采看来,真理是非常可怕的,人需要谎言来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生命。因为真实的人生充满了痛苦和对立,所以人们势必要发明一种东西来保护自己。人们需要依靠对此的崇拜和相信来忘记这人生的短暂和毫无意义,以便能够不被可怕的真理击垮,安然无事地生存下去。就此而言,尼采认为神圣的谎言是必要的,就像他在《敌基督者》中所赞扬的《摩奴法典》一样。《摩奴法典》是“神圣的谎言”,但是,与《圣经》不同的是,《摩奴法典》是对生命本身的肯定和赞美。尼采认为《摩奴法典》是“无所不在的高贵价值,一种完美的感觉,一种对生命的肯定,一种对自己和生命的凯旋般的快乐感——阳光普照了全部经卷。”基督教道德的谎言使得人无法真正的接受自身,生命对于基督徒们显得既没有意义也匮乏真正的价值,这种虚无主义使得他们既憎恨自己,也憎恨他人,并将对于现世生命的憎恨和厌倦转变为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而耶稣的死亡在这里被解释为,对于苦难生命的解脱,一种逃避。基督徒们从根本上远离自己本可能走向更高价值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德]尼采.敌基督者[M].吴增定,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德]尼采.偶像的黄昏[M].李超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周红,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4][德]尼采.超善恶:未来哲学序曲[M].张念东,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5][德]尼采.快乐的科学[M].黄明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

    [7][德]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M].李超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相关热词搜索:尼采耶稣理解形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