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生存,或者死亡

    生存,或者死亡

    时间:2020-04-26 05:17: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2006:券商格局重构生死年

    张 铭

    2006年初,纵横市场多年的大鹏证券正式宣布破产,成为我国内地券商破产第一案。

    对急待重振旗鼓的券商们来说,这个新年的大门,开得有些灰暗,仿佛带着某种警示或预兆。

    早在2005年7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证监会拟定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根据这个工作方案为全新制度环境下券商“新生活”的到来所列出的时间表,2006年的工作包括:争取5月起实施《证券公司监管条例》;6月前公布证券公司净资本规则和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年底前对所有在职和拟任高管人员进行一次强制轮训和专业测试,要求限期达标,不能达标的限期离任。按照《证券公司治理准则(试行)》进一步规范股东行为,在准入环节采取中介机构出具专项意见书、监管机关聆讯、查询相关征信系统等措施,加强资质审查和诚信调查。此外,2006年底前,除确有利于化解风险和行业整合的个案之外,停止批设新的证券公司和营业性分支机构。

    2006年1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根据《管理办法》的要求,从2004年8月开始的券商大规模清理重组预计将在今年10月结束,届时,证券公司监管将由综合治理特殊时期转入常规监管期。

    种种迹象使我们不难看出,2006年对于内地券商来说,是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死之年”,是把握机遇迎来新生,还是就此GAME OVER,关键就在这一年。

    生死符之政府救赎

    一手抓股权分置改革,一手抓券商综合治理,这是我国政府近两年来对内地证券市场监管工作的两大重点。而在整顿问题券商、化解券商行业风险的同时,自上而下对券商的救赎也一直没有停过。

    2003年12月16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这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投资控股公司,主要职能是代表国家行使对重点金融企业的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支持其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国家注资的安全并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注册资本达3724.65亿元人民币。

    2004年9月17日,建设银行被分为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建银投资的注册资本为206.9225亿元,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投资性公司和处置金融资产的公司,为中央汇金的子公司,建银投资不仅持有建行股份10.653%的股份,而且持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43.35%的股份。

    可以说,汇金和建银,是为政府注资救市而建。

    2005年6月12日,央行宣布拟对申银万国和华安证券给予再贷款支持,解决其资金流动问题。据此前业内的普遍估计,这笔资金规模约为600亿元。

    6月14日,国务院批准汇金公司注资银河证券。

    7月4日,央行召开“证券公司重组通报会”,调整救助券商思路,改变再贷款政策,由汇金公司出资100亿元对银河证券进行重组。此后,汇金公司又向申银万国注资25亿元,还为国泰君安注入了10亿元股本金。

    与此同时,建银公司还注资一些地方类券商,包括国泰君安、湘财证券、中富证券、天同证券、北京证券、华安证券、科技证券、华夏证券、西南证券、民族证券等。

    7月15日,建银投资获准在银行间市场发行100亿元金融债券,为重组券商解决了资金来源的问题。

    7月26日,央行、证监会、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证券公司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有关问题的通知》。

    8月初,券商救助和重组的实质性工作全面展开,建银投资以3.5亿元的价格收购南方证券的主要证券资产,未来建银投资还将在此基础上组建一家证券公司;中信证券和建银投资合资成立中信建银证券公司,承接华夏证券主要证券业务等;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华安证券等几家券商与汇金公司草签了注资重组协议。

    券商被允许发行短期融资券,拓宽融资渠道;在分类监管的思路下,部分券商集合理财业务再次开闸;股权分置改革带来股改保荐以及权证创设新业务……政策的“眷顾”,无疑让券商有了更多的出路。

    伴随着质疑和争议,央行踏上了对券商的漫漫救赎路,此时,一味质疑已经没有意义。在将救赎资金作为新鲜血液注入券商肌体后,如何让新鲜血液再生,如何让再生的血液不再病变,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注资只是救赎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政府出手的目的不仅仅是支撑几个券商渡过难关,而是要拯救这个市场。券商重组,一定要总结此前经验教训,不仅要在选择救赎对象时严格把关,一旦投资,还要对证券公司进行全面改造。应借此机会清理证券公司原有业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控制高风险业务规模,开创新的盈利模式,帮助券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尽快做大做强。此外,券商的历史经营问题也不可能一笔勾销,在核清资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解决,认定的责任也要追究。

    要实现这些目标,同时解决证券公司长期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光“给钱”是不够的,还要“给人”。目前汇金公司已经向接受注资的国泰君安选派两名董事,申银万国的新总裁也由汇金选派。而原南方证券被托管后,新公司的总裁和董事人选也将由为其注资的建银投资选派。

    政府不光是要救赎,强有力的监管也必不可少。

    2006新年第1周,中国证监会接连发布3份重磅文件:先是五部门制定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公布,继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出台,1月8日,《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又公开征求意见。4个工作日,3份文件,这样的发布密度足以体现国家对证券公司的治理力度。

    这只是个开始,据相关人士透露,还有近40部与“两法”实施配套的新规章正在紧张制定,准备分期分批地出台。这其中,不乏如《证券投资者保护条例》、《股指期货交易管理办法》、《证券交易融资融券业务管理规定》等等市场最为关注的创新举措。

    左“托”右“管”,扶“优”汰“劣”,通过对重点优质券商的扶助和监督,使整个券商行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这才是政府最终的目的,而实现这个目的后,汇金和建银也许就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将从目前注资的证券公司中抽身而退。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汪建熙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的CFO角色”论坛上表示:“汇金公司对重点券商进行注资重组后,将着重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加强和改善,等这些证券公司走出困境之后,汇金公司将选择退出。”

    套用业内人士的说法,这叫“花钱买机制”。

    生死符之外资介入

    虽然汇金、建银在为银河证券、南方证券等一线券商大笔埋单,但内地证券行业尚有130余家券商,光靠政府显

    然不行,国外大投行在此时介入就成了并不让人意外的选择。

    二线券商被外资收购的消息从2005年下半年便不断传出:摩根士丹利正在与山西证券秘密谈判、摩根大通相中辽宁证券、湘财证券被花旗集团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争抢、澳洲麦格理银行与第一创业证券接触……一时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谈了个不亦乐乎,市场人士乐观地表态说,外资很有可能会成为第二拨券商重组的主力。

    在这些外资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瑞银集团。

    2005年9月28日,瑞银集团宣布入主原北京证券,成为第一家全牌照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然而此后不久又有消息传出被证监会较为认可的瑞银北证合资的最后审批已经被推迟。管理层认为股权的收购价格仍然偏低,尽管瑞银是以比其他股东溢价5.5倍、共计1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获取北京证券20%的股权。

    2005年3月,从中国证监会机构部传出消息,管理层已对在中国进入WTO三年之后合资券商的名额做出了暂时的限制,原则上只批准三家,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三家都将拥有综合类券商的经营牌照。此举已经突破了中国证监会2002年6月发布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

    这三张合资牌照,第一张已经被2005年正式成立的高盛高华证券拿走,如果不出意外,第二张应该属于审批推迟的瑞银,其最终的收购计划经过协商后仍然有可能获批。

    在对最后一张合资牌照的争夺队伍中,有华安证券与美林证券、辽宁证券与JP摩根、湘财证券与交行汇丰、海通证券与蒙特利尔银行等。

    管理层的态度之所以变得如此谨慎,主要是考虑到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2005年底,一场有关金融业开放与金融稳定的大讨论在业内展开。在国内机构开始看好券商前景的同时,更多的人认为不应该给予外资进入国内证券业过低的门槛。某合资券商高层说:“当时在业内开始出现一种看法,那就是在目前证券行业最低迷的时期引入外资是否合适。以高盛高华为例,即使算上给方风雷的8亿元贷款,高盛取得合资券商牌照的成本也不超过12个亿,而且实际上高盛对高盛高华的控制远超过表面的股权比例。”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直言,应警惕外资垄断性并购。全国工商联提案也认为,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外资并购要有底线。

    让人玩味的是,就在管理层对合资券商的限制性规定出台的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还曾指出,券商改革要走全能银行之路,首先就应当从放松管制、引入外资人手。而外国投行对参与国内证券业所表示的热情,也没有把仅有的三张牌照冲淡。管理层的限制从一开始就说明是暂时的,券商重组毕竟是市场行为,最终怎么走,还是要顺应市场。

    外资希望在重组过程中能尽量掌握控制权,而我方则要考虑金融市场的整体控制与稳定,只要在两个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外资必然会在券商重组的过程中起到巨大作用。

    生死符之业务自强

    无论救赎还是引资,归根到底,只是给病危的证券公司吃了一剂“速效救心丸”,命是保住了,往后怎么整治调养才能康复,还要看券商自己。 券商的业绩一般来源于三部分:融资融券、集合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

    证券公司为客户买卖证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一度被严格禁止,今年生效的《证券法》为这一业务扫清了法律障碍。1月6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证券公司“对所有客户融资业务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10倍”,“对所有客户融券业务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10倍”。这意味着,如果融资融券业务得以开展,在假设所有券商都可以从事融资融券业务且没有其他限制性指标的前提下,最大可以产生目前净资本10倍的资金供给,对于资金紧缺的证券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自营业务也是证券公司创利不可忽视的一大块。种种迹象表明,在券商重组中,大券商将因获得巨额流动性支持而首先复苏,并成为证券行业整体复苏的重要力量。大券商已开始受益于汇金模式。这些大券商一旦重上规范发展之路,其经年积累的业务潜力也将有效释放,证券行业的重振也就有了更多的支撑点。有统计表明,以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为代表的大券商目前在经纪业务量、基金分仓等一系列反映经营能力的排名中均名列前茅。市场有理由相信,这些拥有行业核心资源的大券商会在获得输血的同时,恢复自身的造血功能。

    集合资产管理是目前券商业务中最被看好的一块。在管理层对券商实行分类监管并经过治理整顿后,自去年3月份起创新类券商获准开展集合理财业务。如果不出意外,凭借创新,券商将在今年扭转持续多年的颓势。

    2005年3月28日,广发理财2号正式成立,拉开了券商集合理财计划登陆证券市场的序幕。之后,创新试点券商正式获准发行集合理财产品,至今已有11家创新试点券商共发行了13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募集资金总规模达145亿兀。

    在开展集合理财这项新业务后,创新类券商再度焕发了青春。2005年,10只集合理财产品有9只在当年实现盈利,累计分红已过亿元。其中,东方红1号、光大阳光、招商基金宝、国信金理财等均有上佳表现。当年,招商证券实现受托投资管理收益5099万元,国信证券实现收益2458万元,中金公司实现收益1803万元。创新类券商也得以在2005年的各项指标中排名靠前。据业内人士统计,已公布年报的14家创新试点类券商2005年底的净资本规模总计为228亿元,如果加上中信证券2004年末46亿元的净资本,15家创新试点类券商净资本总额约为274亿元。这个数字足以让券商振奋。

    创新而求活,不创新则被市场淘汰,这是证券公司面临的一道重要关隘。如果仅仅依赖政府注资或外资介入,最终都有可能出现全行业的经营危机。说白了,2006年,券商行业是生是死,关键还在券商自己身上。

    内地券商 积重难返

    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字表明,2004年度国内114家证券公司在主承销股票数额和筹资总金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28%的“良好业绩”下,因为受市场影响,利润总额却为-149.93亿元,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

    尽管从这一年起,政府开始对证券公司进行综合治理,但是,到2005年,情况并没有好转。

    2005年券商三大传统业务收入锐减有目共睹。上半年,赖以生存的经纪业务成交量明显萎缩,一直稳赚不赔的投行业务也首次陷入“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高风险的自营及资产管理业务也因股市走入低谷而表现平平。数据显示,48家券商手续费收入从2004年的84.92亿元下降到67.05亿元;证券承销收入除中金公司独占鳌头,其余券商证券承销收入总额从2004年的11.67亿元下降到6.91亿元;自营证券规模则较2004年下降24%,券商自营证券差价收入更是从2004年的正值下降到去年的负10.14亿元。

    尽管集合理财、股改保荐、创设权证以及权证交易等创新业务,为券商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使得券商在下半年实现收入131.30亿元,比上半年的96.50亿元增长了36%。但始终跟在低迷的股市后面,券商总收入仍较2004年大幅下滑,整体亏损局面仍难以扭转。

    2005年五一刚过,曾经在中国证券业叱咤风云的南方证券在深圳正式宣布被关闭,成为继大连证券、新华证券、佳木斯证券等被宣布关闭的又一家证券公司。在对南方证券进行行政接管历时15个月之后,管理层最终还是不得不走了这市场化的一步。

    2005年8月5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对德隆系旗下的德恒证券、恒信证券实行了关闭处理,近一年时间的托管和重组努力宣告失败。

    2005年8月8日,有着16年经营历史、亏损90亿元的闽发证券公司宣告关闭。

    2006年1月14日,大鹏证券因挪用巨额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被中国证监会取消证券业务许可并责令关闭一一这是我国内地券商破产第一案。经中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大鹏证券资不抵债金额为277852.49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85.87%,严重资不抵债。

    自2004年8月至2005年底,中国已经处置了28家高风险证券公司,其中27家实施关闭托管。

    小券商几近饿死,大券商屡屡被套,能获得央行再贷款或者有资格能得到汇金公司重组资金的券商,并不是多数,即便是这少数的几家,也未必真能在政府的帮助下撑得过去,南方证券就是最好的证明。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这就是市场,谁也无法阻止它的前进,即使伴随着哭泣与哀叹。

    (责编:尹振茂)

    相关热词搜索:生存死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