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基于信息加工角度探讨高职艺术类实训课程创新缺失与建议

    基于信息加工角度探讨高职艺术类实训课程创新缺失与建议

    时间:2020-05-05 05:19: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文章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信息加工角度,对高职艺术设计类实训课程教学中信息知识流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可利用当前信息化建设优势来拓宽学生知识面,解决高职艺术教育创新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加工;高职艺术类课程;实训课程;创新缺失

    作者简介:范青青,硕士,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室内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2-0087-02

    根据我国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目前职业教育定位主要是培养专技型人才,以适应当前生产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精密型方向发展的时代变迁。因此,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从人才培养目标、课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全面呈现技术化倾向。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8年课改后,实训课比例调至40~60%且增加课时量。这一举措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出现不少现实问题,如创新思维缺失、出现抄袭现象、逻辑思维不强、交流沟通能力欠缺等。

    一、 高职艺术生与艺术设计类课程

    专技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大多实行主题项目式教学。即由教师指定(或自定)设计主题,以实际或虚拟设计项目为载体进行实训。没有固定的参考答案,每位学生的课程作业都不一样(当然这也是艺术类课程的共同特点)。高职艺术生个性鲜明,不喜约束,这种自由散漫式思维也影响到课程,表现为不喜欢按部就班式的“教”与“学”。事实上,一定程度“特立独行”思维对设计类专业而言是优点。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分析

    1. 信息加工系统原理简述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以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20世纪50年代后迅速发展并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现在信息化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学习理论,就是认知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Newell和Simon对信息加工一般原理的解釋,人的认知过程可描述为一个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受器(Receptor)、效应器(Effector)、记忆(Memory)和加工器(Processor)组成,如图1。

    教学活动可表现为:1输入(教师授课)?邛2感受器?邛3初加工器?邛4记忆(提取过往记忆)?邛5加工器(与过往记忆比对、拆分、重组加工)?邛6效应器(形成新认知)?邛7输出(教师评价,纠偏)。这是一个学生对知识内容学习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 信息加工过程分析——以主题餐饮空间设计项目实训为例

    下面以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中主题餐饮空间设计项目实训为例,分析信息知识流工作过程。笔者在课程实践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一问一答式的交流、总结、归纳,结合“Newell & Simon信息加工系统”理论,并选取4种较有代表性的情况ABCD,推测学生的信息知识流工作过程。可能并不全面,但可作为参考。

    1输入:以教师“教”为主。从学生角度讲,教师讲课方式、课件设计、案例选择、语音语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2感受器”的接收程度。

    2感受器:通过“1输入”初步接受来自外部环境即教师的知识,也是进行后面信息加工步骤的前提。这里,ABCD四位同学理解,基本一致。

    3初加工器:随着教师的讲解,初步理解、消化教学案例的过程。这里,ABCD四位同学理解基本一致。

    4记忆:这是影响教学效果(“7输出”)的重要部分,也是整个信息加工系统最大的变量。因为每位学生贮存在记忆库中的内容各不相同,与各自的经历有关,也就会导致不同倾向的设计结果:A曾到过某座陶瓷博物馆;B曾到过某家设计很棒的餐厅;C很喜欢梵高画作的用色,认为可以用在课程项目实训中;D父亲是一名木工,对结构很感兴趣。

    5再加工器:相对于“3初加工”,该过程是结合项目实训要求后进行再加工,也是学生主动探索应用知识的过程。具体来讲,这时学生发现“4记忆”相关内容并不能直接套用到实际设计项目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行设计元素的分解、重组、再构:A查找博物馆相关设计资料,并探查可行性;B查找同类风格餐厅设计资料,希望获取更多的详细资料;C总结梵高的几种常用色,探索融入室内空间的可行性;D打电话询问父亲:如果要建一个几何结构的室内设计,施工上有什么注意点。

    6效应器:这一阶段逐渐脱离对原来“4记忆”案例的刻意模仿。尝试根据实训项目要求进行更深入的“改造”,这也是将“教”转向“学”的重要过程。随着资料越来越丰富,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实际,相对占用的实训时间越久。

    A面临转化问题:陶瓷博物馆功能是展览陶瓷相关物品,而餐厅则主要是用餐,如何实现两者功能转化,且不冲突?B如何从已搜集餐厅案例中把握住要点,设计一个主题鲜明的餐厅,而不是东拼西凑;C以偏概全问题:色彩只是室内设计的一个要素。如何在处理好整个项目功能设计的基础上结合色彩优势,设计出个性鲜明的餐饮空间设计效果?D的思维方式属于倒推理型。施工工艺虽然是室内设计尤其是实训类项目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一味专注于结构,反而失了新颖与创新。

    7输出:表现为课程阶段性成果。设计过程,是不断调整寻找最佳表现效果的过程。因此:A重新寻找设计灵感,循环“4-7”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前面所做的就是无用功,而是基于前一次经验后更有目的性);B重新探索以故事形式连贯整个餐饮空间进行设计转化的可能;C重新思考功能布局及将功能空间与色彩设计相结合的方式;D认为结构很重要,运用几种常见的木工结构形式设计几款结构新颖的家具。但仍需着眼全局,重新审视功能设计问题。

    3. 特点归纳

    由上述信息加工过程分析,可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训课程的教与学有3个特点:

    (1)整个过程并非单向流动,而是一个教与学互动、循环往复的过程。多数情况下,是从4-7的再次循环。

    (2)过程大致可分为3部分:听讲(1-2),理解(3-4),应用(5-7)。其中,1、7以教师“教”为主;2、3、4是学生听讲及理解;5-6是根据2-4的理解,结合项目实训要求,实现由“教”转向“学”的过程,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3)最大的变量,是“4记忆”。从“4记忆”开始呈现分化,一直到“7输出”。这也是笔者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对设计类课程而言,学生的设计灵感(即“4记忆”)一部分来自个人亲身经历,还有一部分来自网络资源,微信、QQ、微博、博客等,只有较少的是来自相关课程教学(如“建筑设计史”等)。

    三、结论

    根据上面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为例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于项目实训类课程来说,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需拓宽学生知识面,加之适当引导,使之更有效地为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服务,建议如下:

    1. 利用信息化教学优势,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转化能力

    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设计方法与原则,而不是内容本身。但设计原则与方法恰恰是最难掌握的。目前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教学环境等已基本成熟,利用信息化教学优势,可将艺术设计教学中较难理解的设计思维方式进行形象化的表达,有助于学生理解。

    2. 开发移动式学习资源

    与初高中升学教育不同,高等教育中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时间自主支配,几乎大部分学生都配备有移动端设备,如手机等。开发移动端学习资源,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库内容,加上有针对性的有序引导,配合课内整合教学,可实现优势互补。

    3. 適当引导是必要的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面越来越广,“4记忆”中的内容分化也将越来越明显。但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庞博而杂乱,应当进行教学引导,如开设资源检索课等。

    参考文献:

    [1] 范青青.基于项目课程的“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以“陶”主题餐饮空间设计为个案切入[J].大众文艺,2016,(18):218-219.

    [2] 王璐璐.高职艺术生厌学动因调查及其对策[J].市场研究,2015,(12): 15-16.

    [3] 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秦俊嫄)

    相关热词搜索:高职缺失艺术类实训探讨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