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试论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及其意义

    试论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及其意义

    时间:2020-06-03 05:18: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的思想不仅是中国教育工作的战略指针,而且也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键词:邓小平;“三个面向”;意义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8)02-0003-02

    一、“三个面向”的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是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9月10日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问题最著名的论断。“三个面向”的思想是他根据国际新技术革命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针对当时我国教育同现代化建设严重不适应的实际提出的。

    “三个面向”的题词不只是对景山学校教学改革实验的鼓励和指示,也是对全国教育改革的鼓励和指示,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一战略思想,是同他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构想一脉相承的。反映了他从当代世界发展和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即教育要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为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服务。

    20年多来,“三个面向”的思想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体现在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重大决定之中。《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此后,《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在阐述我国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时,都重申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可以说,“三个面向”的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并将长期指导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将使教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二、“三个面向”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中,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思想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面向世界体现了“三个面向”思想的宏观空间和宽广视野,面向未来体现了“三个面向”思想的时间观念和战略眼光,三者以面向现代化为平台,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完整和科学的思想体系,“三个面向”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来进行,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面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1]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要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要求,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人才,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正是在他的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把这一思想写进文件之中。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还要求我们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安排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布局,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正是这样,邓小平同志就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高校要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等,甚至对教学质量、教材改革、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师地位作用等具体问题都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2.教育要面向世界

    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通过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的敏锐观察,通过对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入分析,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特别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管理的成功经验,要有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当代科学技术文化最新发展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邓小平多次强调,教育要面向世界,不仅现在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好的东西,即使我们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年青一代要正确认识世界,对当今世界的复杂形势,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更多地利用世界的资源,要有更多的人到世界各地去工作。教育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培养能够到世界各地去工作的人,能够和世界各国交往的人。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必须在努力向外国学习好的东西的同时,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种种腐朽东西的侵蚀。同时,还要坚持立足中国的实际,反对生搬硬套。

    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一定要走出去,要向国外派留学生,要把国外专家请进来。其目的在于更广泛地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我国留学生和引进外国专家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截止2005年,我国通过各种形式到国外留学人员超过100万人,其中学成回国人员达21万人,他们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生力军。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72%、国家级研究所所级领导职务的50%以上,均为留学归国人员,他们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关于引进国外专家工作,我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外国专家、学者来华工作,这些外国专家、学者不仅带来了科学技术,而且架起中外合作的桥梁,直接促进了中国对外开放工作,其中不少人因做出突出贡献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和奖励。

    3.教育要面向未来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求教育必须从自身特点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出发,使今日的教育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邓小平同志从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1]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法制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2]。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求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超前性和预见性,要在我国实现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为我国21世纪中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准备好各类人才和劳动后备军,同时使教育事业本身具有长远的发展后劲,使我国教育走向世界前列。因此,发展教育事业“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2]。“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

    三、“三个面向”的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思想意义重大,既体现在对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指导上,又体现在教育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根本性作用上,还体现在其自身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上。

    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从战略的高度讲过一段很重要的话。他说:“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1]他精辟地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对全党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1]“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新的世纪,历史完全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当年的远见卓识。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如果当初没有邓小平同志那样深远的战略考虑,没有他那样大刀阔斧而又具体深入地抓教育战线改革、建设和发展,那末,我国的教育事业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发展壮大的局面,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伟大而辉煌的成就。对此,我们要衷心地感谢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题词,是为教育战线题写的,是我们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但其重大意义已经超出了教育领域,应该把它看做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求我们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实现现代化这一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决不能动摇;“面向世界”,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和胸襟一定要开阔和博大,要吸取人类社会历史上和当今世界各国一切优秀和先进的文明成果;“面向未来”,就是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具有战略的前瞻性和超前意识。“三个面向”就是要求我们要具有这样一种眼光,一种胸怀,一种姿态,一种抱负。邓小平同志实际上是在呼唤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应该具有的新观念、新状态和时代精神。可以告慰邓小平同志的是,这样的观念、状态和精神,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大踏步地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东 升〕

    相关热词搜索:试论面向意义思想邓小平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