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奔驰在马背上的内心

    奔驰在马背上的内心

    时间:2020-03-24 05:14: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2012年,在第84届奥斯卡入围名单中,美国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战马》包揽了最佳影片在内的6项提名。这部改编自英国作家迈克尔·莫尔普戈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以一匹马的曲折经历为焦点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电影充满了温情主义、爱幻想冒险的童心及人类使命。而这些都清晰地展露斯皮尔伯格内心最重要的两种感情:童年情结与反战情结。

    [关键词]《战马》;童年情结;反战情结

    人性、勇气、童心、青春,都打上了斯皮尔伯格电影主题的烙印。《战马》亦如此,影片如诗如画,色彩浓烈,一匹叫做乔伊的马,一部战争史诗。影片从一匹马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反战的故事,一战没有爆发前,乔伊与小小少年相依为伴,嬉闹奔跑于美丽的故乡,耕作劳动于田间地头,极富浪漫色彩。随着战争的爆发,影片基调紧张冷酷,迫于生计,少年的父亲把乔伊卖给了军队,从此,乔伊开始了它的传奇旅程。此后它更换了多位主人:从英国上尉,到法国老农的孙女,再到德国骑兵,一路走来,命运更替流转。战争结束了,在夕阳的余晖下,乔伊与少年一同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此情此景,温情无比,恍若隔世。幽默、励志、煽情这些最能打动普通人的元素掺杂在影片中,无不令人为之动容。如残酷的战争,浪漫无邪的童年,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和毅力,都被淋漓尽致地刻画在这部电影中,《战马》中闪烁的人性光辉,构建了一个带有斯氏符号的梦幻岛。

    一、成长的乔伊——美好的童年情结

    童年总是伴随童话故事长大的。乔伊的出现,似乎就是一个童话里的角色。影片开头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来展现马和少年的各自状态。一开始,少年怀着好奇心从远处慢慢地、渐渐地靠近马厩,一边是刚出生小马的形象,一边是少年靠近马厩的心理和动作。在镜头剪辑的特殊处理下,当少年走近小马时,娇弱的小马已经长成一匹高头骏马,观众在此刻产生一种“小马突然长大”的错觉,正是这种刻意制造的不协调镜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奇特的童话故事中。长大的乔伊聪明勇敢,当被德军抓去拉重型军用武器时,乔伊勇敢代替了一匹老弱的战马去完成任务。长大的乔伊善良聪明,坚强无惧,导演塑造的乔伊,俨然成为片中的典型英雄,它生非平庸之马,处处显得与众不同,所以被老农以高价买回;它历尽纷飞战火,却终究死里逃生,最终回到故乡与少年重逢,重新回到自由自在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电影存储着一部分属于他自己的童年记忆,从影40多年,斯皮尔伯格用电影诠释着他一贯保持的童心,童年的自己曾经在文字里寻找乔伊的身影,20多年后的今天,观众们在影院中重温这份感动,让我们回味那些关于青春、勇敢和生命的记忆。

    《战马》中的“童年情结”,是导演斯皮尔伯格童年时代的心理体验。我们能够从他孩提时的经历获得启发。看动画片《白雪公主》时,同龄的男孩子会喜欢纯洁美丽的白雪公主;女孩子会着迷于英俊深情的白马王子并期待终成眷属的未来,而小斯蒂芬则震撼于片中长鼻子女巫探头入室的画面,这个画面——据斯皮尔伯格后来陈述——“如同梦魇一样,深深地印在他脑子里,挥之不去。”正是受到长鼻子女巫形象的吸引,斯皮尔伯格获得了最初制造悬念气氛和形象的来源,并在《追杀》《大白鲨》以及《侏罗纪公园》等电影里,将这种对恐怖事物超常的感知力继承和发扬,以此来征服世人。因对外界事物的未知,童年具有无数幻想和好奇的猜测,对恐惧的感知亦不例外。导演让观众回到童年,重新体验一下童年时代的无穷想象。《辛德勒的名单》中,一把永远打不响的手枪;《拯救大兵瑞恩》中,一把能“打爆”坦克的手枪,这都起源于童话故事对斯皮尔伯格的深厚影响,即使在严肃的电影题材中,也时有精彩呈现,如《战马》中,乔伊身上似乎附着了某种“神奇又神秘的超自然力量”,使它能奔跑穿梭于战火硝烟却毫发未损,平安回家。这样的情节,让观众产生短暂的时间分离感,仿佛穿越到了那模糊又清晰的童年。

    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里,我们能或多或少感受他的童年。一些影片,既保留他童年记忆的影子,又表述他对童年感情欠缺的弥补。童年时父亲带他去附近的野地观察流星雨的经历,有了影片《第三类接触》中有星辰的坠落的画面;童年时和玩伴的竞争游戏场景,有了《印第安纳琼斯》中小男孩成人化的战斗情节;父母离异及童年时在学校遭受反犹太分子排挤给他带来的阴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害怕孤立、害怕被抛弃、渴望被爱的心理,于是有了《人工智能》中渴望母爱的机器人男孩,ET中被同伴疏忽遗落在地球上的外星人,《太阳帝国》里与父母不幸失散的小男孩,《辛德勒的名单》中因德军的粗心大意而错送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战马》中,乔伊从小与少年一起度过许多的欢乐时光,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当乔伊被父亲卖给军队时,少年尽管心怀悲伤和失落却一心一意、历经困苦想寻回自己失散的马,这正是斯皮尔伯格内心对童年经历的表达,珍惜曾经的拥有,期待去爱和被爱;伤痕累累的乔伊历经磨难,终于与它的小主人重逢。而此时的小主人为了能找到它已经参军,在眼睛因为负伤被包扎起来并完全看不见的情况下,他们凭着默契和直觉找到彼此并相认。少年说,我确认这就是我的乔伊。乔伊的出现,点燃了少年久违的记忆,他和马都无言,激动却又平静的相对,眼里都闪着泪花,失而复得,再次让少年感到生活的温暖与希望。

    二、流离的乔伊——鲜明的反战情结

    从斯皮尔伯格的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我们不难发现他钟情于战争片。斯皮尔伯格对于战争题材的痴迷,最早来自父亲的影响。斯皮尔伯格95岁的父亲曾是一位二战老兵。11岁时,小斯皮尔伯格用家用摄像机完成了仅有3分钟的处女作《战后的残骸》。14岁时他用父亲给他的50美元,拍摄了40分钟的战争片《无处可逃》,影片获得当地业余电影比赛大奖。而这一次,斯皮尔伯格用了一匹叫“乔伊”的战马,透过它的纯真眼睛去看残酷的战争,表达着战争中各种各样的人性及人性的闪光点。在20世纪初科技不太发达的战争中,战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乔伊善良勇敢,通人性,还救过它的同伴,然而它生不逢时,遭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险重重的战场上,要给骑兵当坐骑,要不断拖运受伤战士,还要给德军拉重型武器装备,等等。处于乱世,它的命运必然是颠沛流离、多劫多难,影片多次提到一句台词:“战争带走了所有人的一切”。在战争面前,没有国界不分敌我,每个人都是牺牲品。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都是殉葬品,战争带来的伤害,无论于哪一方,都是毁灭性的。虽然电影里没有直接呈现激烈残酷的战争,然而《战马》却以独特的视角来表述战争的无情和残忍,属于另一种角度的反战片。故事巧妙地以乔伊为主角,以一战为客观事实与背景条件,完美实现马与战争的接应,透过马眼思考战争,表达战争的非人性化,从而宣传痛恨战争、应人人反对战争的主题。

    《战马》用人与马的对接角度来表现一战期间世人的反战情绪,这样的反战意义更加深长、更发人深省。乔伊遇到了许多主人:少年男孩、骑兵战士、老农、老农孙女、德国士兵等。令我们欣慰的是,每一个阶段中拥有乔伊的人,都是实实在在的爱马者。“乔伊”奔跑之中溅起的每一朵水花,倒映的都是人性永恒的温暖,这正是斯皮尔伯格战争题材影片的灵魂。人与马的温情,马想奋力逃离战争,追逐爱情和自由的互动都酣畅淋漓地传达了反战主题。乔伊摆脱为德军拉大炮的命运,狂飙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内心的信念无非是逃出战争,追逐自由,即使被铁丝网紧紧缠住,它还是拼命挣扎,所幸乔伊最后被对峙的英德双方合力解救。在解救乔伊的场景中,英德士兵刚刚还是要杀死对方的死敌,而在解救的过程中,却能携手合作似兄弟一般,冒着生命危险爬出战壕,一起剪开了缠绕在“乔伊”身上的铁丝,甚至还互留姓名交了朋友,最后,他们甚至互道“珍重”。在那一刻,我们感受到的是:拼死争斗、你死我活的战争毫无意义。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两个人素来就无冤无仇,此刻的战争却夺取了本该属于彼此的友谊。这正如战争中的人类想摆脱战争,却又被逼无奈地陷入战争,最后失去性命。导演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述在这场战争中,轴心国和协约国,哪一个国家更有理,而是站在战争的非人性角度和整个人类立场上探讨战争的价值与意义;不直面残酷的战争,而是从日常百姓与普通士兵对于战争的感受与态度入手;用一匹马的曲折经历来以小窥大,无情揭露各种非人性行径,极大地触动观众的视听觉和内心世界并达成共鸣:从拥有乔伊的人身上,体现出人性的善良和高尚,对战争极端厌恶,对自由而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想置乔伊于死地的人往往是毁灭了人类的美好,是战争的罪魁祸首。

    三、永远的乔伊——爱与希望的化身

    在一战中,有超过四百万匹马或因为战斗、或因为苦力在战场中丧生。战马,成为那些远离家乡、成天面对冰冷武器的年轻人的情感寄托。作家莫尔普戈最初写下《战马》的故事,便是来自他对一战老兵的采访。一个英国老兵告诉他,自己每天晚上总要去马厩,对着马匹诉说自己的愿望和恐惧,而那些马仿佛也能听懂他的话。斯皮尔伯格将这匹人格化的骏马搬上银幕,一匹没有被战火吞噬的战马,载着关于人性的记忆回到这片土地,人物跟随着它完成了一场自我心灵的救赎和洗礼。故事中的乔伊和少年互相尊重,共同成长,是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是用“心和灵魂”的碰撞和接触:大家都说乔伊不能耕地,它却耕地了;乔伊被卖了,少年说一定要把它找回来,他真的找回来了;因为破伤风,医生说乔伊无药可治了,少年自豪地说这是我的马,马就被治好了。

    就算再残酷的电影,在斯皮尔伯格的镜头里,都散发出希望之光。他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和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成就了他的电影。其过程虽然不平坦,充满了犀利的批判和深刻的反思,但是最终的主题还是乐观向上的。譬如《战马》,大力批判战争的同时又不失温情主义。乔伊的身影,奔跑穿梭在炮火和夜幕中,它怀着对自由和承诺期待直到最后一刻,令人感动不已。故事的结局令人欢欣,乔伊和少年的重逢,再次照亮了此后的生命,在温暖的夕阳下,少年骑着乔伊走在回家的路上,天地宽广,时空久远,爸爸妈妈还在那里等候,生命的轮回与交替,生机勃勃。而乔伊身上所体现的善良勇敢、坚贞不屈的品德,让两军最后握手言和,正是因为这样的品德,战士们才能存活于无人区,杀红双眼的士兵才能停止射击,冲锋陷阵的士兵才会举着小白旗以示和解,化解根植心中已久的征服和对立。其实,这就是一种美妙的战争信仰,那就是:反对战争,维护人权,祈祷和平。

    [参考文献]

    [1] 李一鸣.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J].当代电影,2001(02).

    [2] 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 王佐良,等.欧洲文化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4] 赵宁宇.世界战争电影纵览[J].电影艺术,2005(05).

    [5] 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许静(1981— ),女,四川荣县人,四川外语学院比较文学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马背奔驰内心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