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谈体育教育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

    谈体育教育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

    时间:2020-04-11 05:16:0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主张“以人为本”,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强调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发展。在体育教育中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有利于探寻体育教育改革的走向及其心理学的根据,有利于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体育教育 人本主义 心理学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是罗杰斯、马斯洛教育改革思想的集中体现,主张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将情、智融为一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和智、德融为一体的人格教育及价值观的意义学习;主张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强调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发展;在体育教育中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有利于探寻体育教育改革的走向及其心理学的根据,有利于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1 体育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

    以人为本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活动,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进步的现代人,使人高尚而文明,使整个社会进步、和谐、自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自我实现作为人的本性的实现,本身无高低之分,它能给人带来极高的快感,即所谓的“高峰体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强调“主体性”人格的确立。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体育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自我。

    2 体育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都应由学习者自由讨论决定。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体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需在教师合理引导下理解体育的价值,从理解产生需要,进而达到积极主动的参与。同时教师还要把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学生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启发学生思考、探索、体验,逐步形成意识、能力和习惯,从而形成学生自觉参与、积极探索和不断促进的良好氛围。通过对学校体育各种活动的广泛参与,学生不仅能得到身体方面的锻炼,还能得到精神方面的陶冶,人际关系的完善,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2.1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什么,怎样学,孰是孰非,谁优谁劣,一切都取决于教师的指示和评价。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课堂常规严明,不管是在练习还是在其它时间都要求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统一行动和步调一致。这种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好动的天性,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丧失对体育课的积极态度和浓厚的热情,最终导致对体育课的厌恶和恐惧。以学生为中心正是在批判和否定以教师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2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现在的人”的重视,更是为“未来的人”做准备。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学生的能力有运动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适应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都能通过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相应提高。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往的学校体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提高,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2.3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学校体育教育中,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通过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体育兴趣的培养,促进其智力活动的增强和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积极发掘学生个性的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和整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适宜的发展。学生不仅能获得健康的人格的培养,还能获得个性的发展。同时,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将会在学生以后的长时间内发挥作用,让学生从学习中充分释放自己的个性,真正体会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激情。

    2.4 淡化“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中心”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的是从“完整的人”来全面发展人,把教育的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本位,强调一切为了学生,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应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发展的机会,使体育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而在“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是把学生视为“身体的人”、“社会的人”,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尊重,以及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缺乏完整而正确的理解,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

    3 体育教育反思“以体质为中心”教学思想

    体育即是通过身体活动、运动进行的教育。“以体质为中心”即指以把学生的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的中心。在80代中期形成的“体质教育”理论体系,其立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就存在过分关注体育对人的生物作用,而忽视体育的教育作用,片面强调体育的育体功能,而使体育成为强身健体的代名词。此时期教学大纲同时存在着忽视社会发展对学生所学课程的长远要求,也未重视发挥学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在体育教学方法上同样也存在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发展的问题。2001年9月试行的体育《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强调学生差异性,其立足点主要在于对健康的关注。它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角度来研究体育教学,从健康的角度(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来指导体育。新课程标准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使其人文精神与体育教学更好地融合、贯通,有利于最终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目的。

    4 体育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体育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并在素质教育中体现人本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把知识技能为中心转移到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情感、意志、价值观、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例如: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标准改革那些专业竞技化,影响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符合教育规律。教师对那些既没有什么锻炼价值,学生又不喜欢的教学内容可从教学内容中删除;对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项目,可以选入教学内容中,以学生的要求为根本依据;并且通过创设各种有益的环境,使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强思维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品质和个性品质的教育,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在体育教学的思想上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超新的理念,全面贯彻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在场地、器材上力求新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练习热情,唤起学生创新激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安新.“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新发展[J].体育学刊,2002,(5):4-6.

    [2]樊晓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人为本[J].教学与管理,2005,(3):73-74.

    [3]王宝珠,谭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情况调查[J].体育学刊,2004.6.

    [4]徐德志.人本体育教育思想[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3):334-336.

    相关热词搜索: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体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