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呼唤教师教育精品课程

    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呼唤教师教育精品课程

    时间:2020-05-08 05:20:0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课程自学院诞生之日起,经历了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和三次较大的嬗变,从单一的《中学音乐教学法》发展为今天独具特色的音乐教育专业主干课程——《音乐教育学》。该课程在我系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开创的学科基础上,汲取了全国同行研究之精华,通过《音乐教育学》课程团队的集体努力,将该课程合力构建为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完备的系列教材、有效的实践模式、独特的学科风格的《音乐教育学》系列课程。该课程于2006年7月申报精品课程,并于2006年1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课程定位:“音乐教师教育”作为音乐!学领域中的一个专业方向,担负着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的重任。《音乐教育学》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课程,既是我院教师教育培养方案中的基础课程,又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及骨干课程,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直接面向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为首都北京和全国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

    课程目标:为未来的音乐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操作平台,通过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音乐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音乐教育技术与手段、国外音乐教育研究、课堂教学操作技能、中小学教育实践等相互融通的学习内容,以及特设的一系列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校内外双重的培养与锻炼中,成长为具有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适合21世纪的需求。

    《音乐教育学》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面向基础,寻找发展契机

    课程团队全体成员积极投身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标准研制到试验教材编写;从园丁工程、骨干教师面对面培训到高中远程网络课程研修,参与课程改革的每一个环节,向一线教师学习,从基础音乐教育中获取给养,再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内容贯穿于本课程教学和学生音乐教育实践,使课堂充满活力、创造与激情。

    (二)坚持面向未来,培养新型教师

    密切关注国内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最前沿的学术动态、科研成果引进课堂。有针对性地采取以课题带学习,以研究促发展的开放、互动、实践、研究型的培养模式,定期组织各类交流活动,为学生搭建自主教育平台,拓展学科视野,树立新型音乐教师观。

    (三)坚持面向实践,提升专业水平

    改变旧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创设“双导师”、“双实践”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平台上,积极地、创新地、自主地、建构性地学习,给学生以目标性、引领性、反思性、积累性的帮助,加大对本科学生与研究生实践能力及全面素质的培养,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挂钩,为北京市和全国输送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打下基础。

    课程方案与课程管理

    《音乐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由学科交叉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随着教师教育,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深化与发展,《音乐教育学》课程又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

    (一)《音乐教育学》课程系列模块设置

    本课程从单一课程发展为今天的《音乐教育学》教学系列模块,是将各关联课程整合为凸显特色的课程群。具体划分为:《学校音乐教育》、《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心理学》、《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等四个模块。

    第一模块:《学校音乐教育》,每周2学时,18周,共36学时。课程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了解音乐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目标、教学领域、内容标准、课程评价以及不同版本新课程试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操作要求,缩短学生与教学实践的距离,顺利融入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师队伍。

    第二模块:《音乐教学法》,每周2学时,18周,共36学时。课程重点在于学生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各个领域的熟知与把握,将音乐教育基础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解决学生课堂教学操作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

    第三模块:《音乐教育心理学》,每周2学时,18周,共36学时。课程重点在于使学生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认知、情感、能力与行为发展特征,揭示音乐学习与教学情景和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第四模块:《现代音乐教育技术》,每周2学时,18周,共36学时(含课内练习),重点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这一高科技手段学习、制作和创造音乐,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拓宽音乐思维,增强教学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目的。

    该课程除包含上述四个相互独立又有机相连的教学模块外,还延伸出《国外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教师教育技能》、《音乐课程教学设计》、《音乐教育理论研究》、《音乐教育论文写作》等一系列选修课程,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铺设了重要的发展平台。

    (二)《音乐教育学》课程管理方式

    由于该课程整合为课程系列模块,课程管理方式随之发生变化。

    在课程管理方面,具体实行:

    1.“课程责任制”:由课程负责人总体负责《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2.“模块责任制”:由各模块教师负责本模块的课程建设与发展。

    3.“教育实践责任制”:由课程负责人和课程团队教师负责安排与管理师范生所有的教育实践活动。

    4.“艺术实践责任制”:由课程负责人和课程团队教师负责安排和管理师范生所有的艺术实践活动。

    (三)《音乐教育学》课程教学特点

    1.教学与科研互动式发展,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二者互动、双赢。

    2.教学与实践交织式发展,放大实践环节,双梯交叉攀登,二者互融、同生。

    3.校内与校外联合式发展,二者互促、共进。

    课程资源与师资队伍

    教材资源:南本院教师自主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学科性的高水平教材,在多年使用中反复修改、不断锤炼、吐故纳新。具体包括:系统课程主干教材、拓展外延教材以及立体化多媒体视听教材。如:《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从实践到决策》、《新课程音乐教学法》、《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新课程教学案例选评》、《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实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等等系列课程教材。

    科研平台:科研是教学的前导,教学是科研的基础,音乐教育科研课题促进了该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每一位教师独立承担课题,每一个学生都以小组的形式参与科研课题。

    地域资源:充分利用北京的课程资源优势,聘请一线特级教师、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定期举办音乐会、专题讲座、主

    题研讨等,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同时与实习基地的一线教师保持紧密联系,相互助力,共同携手,和谐发展。

    教学设备:本课程在原有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视听教室等教学设备基础上,又投入上百万资金,建设我国一流的现代“数字化音乐教学模式系统”设备,包括现代微格教室、电子打击乐团、小型资源库等,满足每一位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师资队伍:音乐学院为《音乐教育学》课程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目前有教授三名、副教授两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两名、硕士研究生导师两名,形成老中青三结合、强强汇聚的师资梯队阵容,优势互补,相互助力,给学科发展带来自信与自立。

    教育实践与艺术实践

    音乐与教育都是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它的功能与价值直接体现在实践过程当中。《音乐教育学》课程则更进一步凸显了二者的实践特征,实践成了该课程的重要基础。

    (一)教育实践

    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以北京市若干典型中小学为依托,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实践关系,选择资深音乐教师,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选择优秀的学生,帮助未来的音乐教师建立情感与自信。

    教育实践课程管理:

    1.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时间为6周,由课程负责人带队,成立临时实习指导小组,校内及校外导师共同负责指导。

    任务与内容:听课40节、试讲12节、授课6—10节、评价课程数十节、观摩及组织课外活动小组6次,此外还包括主持1次音乐主题班会,参与合唱队、乐队的指挥与排练,进行社会调查等。要求每人必须完成四类课程,具体包括:综合课、鉴赏课、特色课与创新课。

    作业与评价:记录实习过程中所参与的一切活动;录制四节教学录像课;递交四份不同的教学案例;完成一份实习总结或调查报告。根据学生递交的实践材料与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反馈意见,综合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出学生的实习成绩。最后一周,每组推荐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课”,进行教学评比,评选优秀实习小组与优秀实习生。

    思考与提升:组织院系领导和教师前来听课,反思教学培养环节中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掌握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教学改革。届时,组织其他学生集体观摩,了解实习生的教学“风范”,激发学习动力、建立自信心、反思自身差距、增强对音乐教育工作的情感。最后,实习生以多种活动方式向全院师生进行汇报。

    2.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是最容易被人忽视又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创建了“四年制校内外双导师培养模式”。学生利用每周半日活动时间,深入一线,在校外导师的带领下,观摩教学、与学生座谈、协助导师组织社团活动、社会调查、观看优秀教学录像、撰写见习体会文章等等。学生能够在这一环节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学习方向、增添学习动力、坚定从事教师工作的信心。“校内外双导师培养模式”的实行是师范生培养工作中的大胆尝试,从过去的四周实习,扩展到今天的四年积累,使学生在长期分散的“见习”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与素养。

    (二)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基地建设:

    为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发展,积极建立艺术实践基地,一方面与内蒙、山西、贵州、青海等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丰富的地区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利用北京实习学校资源与社区资源,组织多种多样的演出活动,为学生艺术实践提供展示的舞台。

    艺术实践管理:师范生坚持艺术实践制,要求每学期每班举行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落实到人,统计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与艺术创作,在艺术实践活动中,锻炼与提升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艺术实践内容:组织班级音乐会、个人音乐会、音乐主题班会、诗歌朗诵会、原创音乐作品比赛、为城市社区和新农村的发展举行公益演出活动以及艺术采风等等。通过这些具有教师培养特色的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结语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在《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引领下,为北京和全国基础音乐教育培养着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一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优秀音乐教师,活跃在北京和全国基础音乐教育第一线。他们当中涌现出一批国家级教育名师、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他们当中成长出一批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专家学者与学科带头人,他们当中磨砺出许多新型音乐课堂教学优质课,他们当中创造出一批音乐教育科研成果。他们为今天中国基础音乐教育创造着辉煌,他们更为明天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希望。

    目前,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有许多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不会辜负《音乐教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个响亮的称号,我们将再接再厉,不负众望,同心协力,再创辉煌。

    郑莉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人才培养高素质精品课程呼唤音乐教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