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走近百姓_让曹学红学走近百姓

    走近百姓_让曹学红学走近百姓

    时间:2019-02-02 05:34: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学术可以走进平常百姓家吗?看似神秘的曹雪芹文化可以被普通人轻易了解吗?走近北京曹雪芹艺术节,多种形式的活动会使人耳目一新。而在这些轰动一时、热闹非凡的活动背后,浸透着主办方深刻的思考和最诚心的努力。
      由北京曹雪芹学会、北京植物园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发起,北京植物园主办的“曹雪芹文化艺术节”,是集文化讲座、名家书画展、名家签售会、曲艺、戏曲演出、文玩展览等活动于一身的,历时一个月的大型文化艺术节。北京曹雪芹学会希望以多种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每一位参加艺术节的民众都能在娱乐的同时收获一份传统文化的厚礼。
      
      北京曹雪芹学会: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并重
      
      北京曹雪芹学会是以曹雪芹、《红楼梦》为研究主题,同时对这一主题进行产业化打造、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管、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著名作家王蒙担任北京曹雪芹学会名誉会长,胡德平担任学会会长。
      这样一个以学术为主的学会,为什么要创办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呢?原来,以往的“曹学”“红学”多只是局限于学术界,学者潜心研究它。对于普通人来说,“曹学…‘红学”是高不可攀的、神秘的。北京曹雪芹学会把学术研究与大众化的普及并重,向红学爱好者普及红学知识,把准确的文化信息转达给红学爱好者,是一件文化的公德与功德。
      北京曹雪芹学会把红学文化的传承视为己任。2008年“曹雪芹西山传说”启动了申遗工作,2011年6月正式列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媒形式的改变,许多诸如“曹雪芹西山传说”这样的珍贵文化正在消亡。原来传统的传承形式已经不复存在,因而,找到适应今天社会特点的传承形式,成为当务之急。应该说,艺术节是一个新的、受到大众欢迎的、有效的传承形式,从而使人民群众自发自觉地保护、传承“曹学”“红学”相关的传统文化。
      《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将其中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立体地呈现在现代观众面前,让人们在愉快地感受中获取知识,是艺术节的特点所在。比如《红楼梦》中的昆曲剧目、植物品种等。
      
      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红学宣传、普及新途径
      
      2010年秋举办的首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历时一个月,得到各方面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胡德平,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红学会顾问李希凡,著名音乐家王立平,著名主持人陈铎先生等到场祝贺。
      首届“黄叶村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包括3个展览:红楼植物展、雅士文玩展、黄叶村传统文化书展,并进行了5场讲座:樊志斌讲解“正白旗39号院题壁诗的秘密”、王蒙“话说《红楼梦》”、胡德平演绎“曹雪芹的精神世界”,张宝章讲述“京西皇家园林与海淀”,慧曼讲述“如何正确看待风水”,以及《红楼梦》鼓曲展演、昆曲《续琵琶》两场演出。此外还有两场红学家的图书签售活动,蔡义江、胡文彬、段启明、张书才等红学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签售图书。
      值得一提的是,首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上演了在胡德平先生的倡导下,北京曹雪芹学会、北方昆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共同抢救复排的经典昆曲剧目《续琵琶》的精华部分。
      《续琵琶》是我国清初的一部昆曲剧本,作者曹寅(1658-1712),是曹雪芹的祖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54回中,特意提到了祖父创作的《续琵琶》:贾母……指湘云道:“我像他这么大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胡笳十八拍》在《续琵琶》原作里叫《制拍》,主要是表演蔡文姬创作《胡笳十八拍》时的情节。
      由此可见,《续琵琶》对于曹雪芹来说,其常见程度是不亚于《西厢记・听琴》《玉簪记・琴挑》的,曹寅友人刘廷玑的《在园杂志》书中曾对《续琵琶》的演出详情做出了生动的记述。可奇怪的是,《听琴》《琴挑》两折戏至今常演不衰,《续琵琶》的相关剧目却早已失传。
      重新整理复排昆曲《续琵琶》,对曹寅的戏剧进行整理挖掘,对“曹学”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对传承与保护中国的首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将其重现于舞台,让观众可以一睹曹寅的昆曲《续琵琶》,亦是首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送给京城人民的一份厚礼。该剧一经上演,各界反响热烈,业内外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复排之后多次应邀上演,成为传统昆曲的又一佳品。
      第一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探索了一条新的红学宣传、普及、传承的途径,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艺术节一个月中,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接待了20万游客。第二届北京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的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仍旧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曹雪芹西山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这些传说不能再用以民间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了,应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因此,传承单位――曹雪芹纪念馆与香山地区的小学共同举办“故事会”,同时与“龙在天”皮影剧团合作,用另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皮影戏”的形式演绎“曹雪芹西山传说”故事。龙在天皮影剧团是由50余位特殊的演员组成的――他们都是有着很高艺术天分侏儒人。他们的皮影表演细腻、生动、真情,整个艺术节期间将穿插演出三次。
      与此同时,《红楼梦》程甲本诞辰220周年学术研讨会、黄叶村传统文化图书展、红楼梦诗词书画展以及其他内容的文化讲座亦将在文化艺术节上陆续呈献。
      另外,还有两场精彩的昆曲演出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上演。第一场是昆曲折子戏《红楼梦》,是江苏省昆剧院以传统昆曲的形式,选取《红楼梦》小说中《别父》《胡判》《识锁》《弄权》《读曲》5个片段故事编排的昆曲折子戏。该戏主创人员独辟蹊径,提出这样的创作理念:以《红楼梦》的章回小说形式对应昆曲(传奇剧本)折子戏的形式,即长篇对巨制;以《红楼梦》中众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对应昆曲行当中的众多家门,塑造出一个个戏曲舞台上不常见的人物形象;以《红楼梦》的词章文采,对应昆曲中丰富而绚丽的曲牌,使之在文学上相得益彰。
      第二场是《红楼梦》小说中提到过的昆曲经典折子戏。昆曲对曹家影响深远,《红楼梦》小说中的昆曲比比皆是。这次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精选了《红楼梦》中提到过的4出十分经典的折子戏,观众可以欣赏到《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虎囊弹・山门》等小说中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看过的剧目。“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在《红楼梦》小说中推动情节发展的名句都将通过这场演出呈献给观众。
      十月西山红叶惹人醉,同样醉人的还有西山黄叶村的文化节。
      文化艺术节,对人们的影响是什么呢?它告诉大家,“曹学”“红学”其实离普通人民群众非常近,可以说,曹雪芹、《红楼梦》从来没有离开过大众视线。学者、红学家们研究的是“曹学”“红学”,而在舞台上搬演的剧目、北京西山人民口口相传的曹雪芹西山传说故事亦是曹雪芹文化、《红楼梦》文化。文化艺术节发展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了人民对曹雪芹、《红楼梦》的认识,更增强了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保护意识,让高雅的文化艺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相关热词搜索:走近百姓曹学红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