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

    时间:2019-02-04 05:34:5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毕生研究的唯一主题,也是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领域,无数先哲们在这一领域留下了他们辉煌的思想印记。为了对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本文前半部分着力梳理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思想,之后对比阐释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这就为比较海德格尔与萨特的存在[实存]主义做铺垫。本文后半部分论述海德格尔与萨特所代表的存在[实存]主义之间的不同,通过对二者差异的阐述,可以使我们明白,为什么海德格尔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
      关键词:存在;实存;《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
      
      一、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源于好奇,人们对哪个领域好奇,就会致力于探寻那个领域的真理。古希腊哲人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它的根据在哪里,因此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比如:自然哲学家所做的是试图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之中把握不变的东西,即世界的本源。为此他们给出了各种原因:质料因(泰勒斯的水等),形式因(毕达哥拉斯的数),动力因(赫拉克利特的火),目的因。这样世界似乎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哲学家们是将现实世界的存有直接当成前提来使用的,因此世界的发生并不是问题。等到柏拉图,他的理念论立足于用同一性把握千差万别的事物,并且对世界的种种现象加以分门别类,他明确区分了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认为现象世界分有理念世界,正是由于理念世界的,现象世界才得以理解和言说。可见在他那里不再像大部分自然哲学家那样把感性世界直接接受下来,而是认为感性世界是变化的,并试图解释世界发生的可能性。近代哲学接受了柏拉图的感性世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识论的问题,强调了主体的认识活动,并把现象世界的存在归结为主体性,这是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开始的。近代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者,都试图在可感世界与观念性的东西之间建立联系,要么通过主体的思维活动,要么通过主体的感性经验,总而言之,他们都事先设立一个主体,再从主体出发去规定世界,而且主体本身也是研究对象。
      二、海德格尔的前后期对于“存在”的把握
      前期,他以此在作为切入点,“为了使我们今人进入存在之真理的维度中以便能深思这一度,我们就要坚持首先搞清楚:存在如何关涉人,以及存在如何要求人。当我们领悟到人是通过绽出地生存而存在时,这样的本质经验就在我们身上发生了。”在这里,他揭示了此在的存在,即生存或者说在世之在(das In-der-Welt-sein),他不再设立一个无世界的现成主体,然后从它出发去规定世界,不再有这种先后关系,而是直接在世界之中存在,这突出了世界与此在之间的相关性。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常常重复的一句话是:“人之‘实体’乃是生存。”海德格尔明显不同于传统方式对人所作的规定,传统总是从现成性去规定人,比如: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海德格尔是从可能性去理解此在的,此在是一个让自身可能的东西,它不是现成性,而是可能性。海德格尔用“此在”一词表示人与存在的敞开状态的本质关系,他认为“此在”把存在与人之本质的关联带到思想的面前,“我们以‘此在’命名的是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首先作为存在是真理的处所(Stelle)也即地方(Ortschaft)而被经验、进而相应的被思考的东西。”同时,“生存”(Existenz)这个名称专门用于表示人的存在,只有人才生存,“岩石存在(ist),但它并不生存(existiert)。树木存在,但它并不生存。马存在,但它并不生存。天使存在,但它并不生存。上帝存在,但它并不生存。”海德格尔具体从分析此在的生存状态入手来通达存在,而这一存在的真理是整个形而上学的基础,对形而上学而言是“基础存在学”。存在之为存在与时间是不可分开的,存在是“未经思索的和隐蔽地,在在场中运作着当前和延续,在在场中时间现身而成其本质。据此看来,存在之为存在就是无蔽地从时间而来的存在的。所以,时间就指示着无蔽状态,亦即存在之真理。”
      后期的海德格尔开始诉诸于语言,“语词缺失处,无物存在。”这里的物是在传统宽泛意义上被理解的,指的是以任何方式存在的一切东西,只有当表示物的词语被发现时,物才称作是一物,所以,海德格尔进一步说,“词语也即名称缺失处,无物存在。”只有当合适的词语命名某物为存在着的某物,并且把当下存在者确立为存在者的地方,某物才存在。任何存在者的存在都寓居于词语之中,语言被当做“存在的家”或者说存在通过语言显示出来,此在退居变成“存在的看护者”而停留在存在的近旁。为了澄清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不再强调分析个人的烦、畏等情绪,而是分析作为对存在的直接显现的本源性和存在性的“思”及与之相关的本源性和存在性的语言。这样,关于存在的真理问题、思和语言的本来意义及它们与诗的关系的问题就成了其后期哲学的主要问题。
      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萨特的“实存”的比较
      海德格尔终其一生在揭示存在,那他是为什么将自己的存在思想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区分开来的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认为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形而上学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具体说来,他认为形而上学所追问的存在者的存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Was sein(what being),这对应着拉丁文的“本质”(essentia);另一方面是Daβ sein (that being),这对应着拉丁文的“实存”(existentia),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自柏拉图以来就说:essentia[本质]先于existentia[实存]。萨特把这个形而上学命题颠倒过来了。”同时,海德格尔认为萨特所提出的实存主义的基本命题:“实存[存在]先于本质”依旧落入了形而上学的俗套当中,因为萨特的命题里依然有着本质与实存的区分,并没有谈到存在。与形而上学相区别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是结合了本质与实存的Wie sein(how being),也就是存在之为存在。他将Was sein (what being)与Daβ sein (that being)结合起来,探寻本质与实存的原始同一性,不再将这两者截然分开。他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者所标榜的先于本质的那个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实在,与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存在截然不同。“‘实存主义’的主要命题与《存在与时间》中的那个命题毫无共同之处”,由此可见海德格尔的存在的鲜明立场。在这个基础之上,海德格尔不同意以萨特为代表的人道主义的思想。在萨特哲学中,现象学本体论、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是相关概念,他所理解的存在主义是一种把人的主观性当成做人的全部认识以及一切生活的出发点的学说。这里的主观性是指现象学本体论中的人都纯粹意识活动。人之所以能存在乃是由于追求超越的目的。“存在先于本质”,这里人的本质出于人自由的创造,“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于人的自由之中,因此我们称为自由的东西是不可能区别于‘人的实在’之存在的。人并不是首先存在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什区别。”萨特所谓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先于本质,说的是人的一切特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作为自由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来的。而海德格尔认为每一种人道主义思想都建立在一种形而上学之上,近代形而上学将人规定为理性的动物,海德格尔认为,“对人之本质的最高的人道主义规定尚未经验到人的本真尊严。”“人之本质的高贵并不在于:人是存在者的实体而成为存在者的‘主体’”。也就是说,人的高贵并不在于人是可以构造客体的主体,海德格尔的思想反对传统人道主义是因为人道主义把人之人道放的不够高。
      基于对萨特思想的批判,海德格尔极力反对人道主义的提法,在海德格尔看来,人道主义不但不是哲学的主题,反而是对哲学主题的遮蔽。哲学的主题是存在本身,而不是人。至此,我们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了,这位思想巨擘终其一生对于存在问题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思想史上闪耀无限光芒的路标。
      参考文献
      [1]《路标》,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商务印书馆,第1版(2009年7月1日)
      [2]《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第1版(2006年4月1日)
      [3]《路标》,《形而上学是什么?》导言,商务印书馆,第1版(2009年7月1日)
      [4]《语言的本质》,1957年12月和次年2月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语言的本质》的三次演讲。
      [5]《存在与虚无》,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第3版(2007年11月1日)

    相关热词搜索:海德格尔存在问题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