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集团化中的集约化】始终坚持集团化、集约化

    【集团化中的集约化】始终坚持集团化、集约化

    时间:2019-02-07 05:42:5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行政撮合及地域性是我国出版行业集团化进程的特色,但集团化只是为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着力推进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才是各集团“做大”之后“谋强”的有效途径。为顺利推进集约化,集团需强化诸如队伍及制度建设、统一的数据平台等基础性工作,以有效应对“水到渠未成”的尴尬。
      [关键词]集团 集约经营 实践 保障
      
      一、我国出版业集团化的特点及问题
      集团,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上世纪90年代,在经历由地方政府批准成立,再到由国家批准成立,出版行业的集团犹如雨后春笋。2000年前后,以上海世纪出版等7家国家级试点集团的陆续组建为标志,我国出版业步入集团化时代。在江西出版集团2008年打响重组中国和平出版社的“第一枪”之后,出版业的集团化更是日新月异,呈现出跨地区、跨行政隶属、跨所有制等亮点。
      行政撮合和地域特征是我国出版业集团化进程的特色,符合我国出版管理体制的沿革。此间业内人士提出 “管办分离”,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当然有其道理。关于制约出版集团进一步发展因素的探讨,涉及产权清晰及多元、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等现代企业制度,这些当然非常重要,但笔者认为此类问题的彻底解决绝非一朝一夕。目前出版社改制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关于上述问题,世纪之初有点画饼充饥的探讨,当下已有获得解决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有些已在具体实施中。正如集团化是一个进程一样,出版集团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必然有一个过程;较之西方国家由市场竞争主导、以资本为纽带发展起来的出版集团,我国出版发行等诸多单位“被集团”之后,其巩固与发展的当务之急,应该是着眼于效益和效率,大力优化集团内部的资源配置,脚踏实地地搞整合。
      
      二、集团化&集约化
      现代意义上的集约化经营,是指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它以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旨在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所以,集约化经营对于任何企业的发展而言,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永恒的主题。
      加入WTO是我国出版业集团化的催化剂,搞集团初衷即做大做强,更好地应对国际出版巨头。关于做大与做强的关系,笔者认为做强更具有目的性,因而更关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而不强必不能持久;有了强――通过整合使核心竞争力跃升,反倒可以由小变大,所以笔者认为“做大谋强”的提法更贴近我国出版集团所面对的现实,这也是经过相对简单的“物理变化”之后,业内人士及专家学者更为关注其务实的“化学变化”[1]的原因。 “体积”的倍增,扩大了资源统筹的外延,所以说集团化为集约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以大力整合集团内部资源,追求1+1>2的效果为表现形式的集约经营,是巩固和发展集团的有效途径,尤其在我国的后集团化时代。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林鹏谈及科技期刊集团化时说到:柴禾多了火才能烧得旺,放在一堆不去烧是没有意义的,借用此比喻,集约经营对于我国出版集团的发展而言,正像点火的火柴和烧火时的风箱。
      
      三、我国出版集团集约经营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的出版发行单位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改革开放以来,各自的实质运作变化也不大,只是出版单位增加了自办发行。出版单位“小而散”的特征非常明显,发行单位与出版单位一样,同质化严重;出版单位与发行单位之间不仅存在着生产与销售之间天然的互补性,在批发及仓储领域还存在职能上的某种重叠。所以,无论是以某出版单位为龙头的出版集团,还是以省店为骨架的发行集团,或可称为“一条龙”的出版发行集团,仅就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来说,均存在着“集约”的巨大空间。
      如何“集约”?集约的意义何在?组建集团前后相比:相对薄弱的岗位,可由更多的人合作完成,扭转“力不从心”的局面;反之,某些重叠的岗位则可通过“精兵简政”来提高效率;统一掌控占成本重中之重的印制环节,对仓库及下游各色物流公司进行合理优化,以节约成本;重大选题,尤其是丛书套书,对单个出版社而言,或苦于自身编辑力量的某些欠缺,或忧于编辑量太大导致出版周期过长,或眼见预期收益但资金投入难以承受,或资金无忧但风险未卜,将此类问题置于集团框架内,就极可能迎刃而解。如今出版界开展多元化经营,大兴数字出版之风,跨出国门,“走出去”抢滩登陆亦成为热门,此类项目投入不菲,没有资金的集约,单靠政策的支持,恐怕难以持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伴随着出版业集团化进程,我国出版人进行着不懈的探索,着力推进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以下列举其各类“抓手”的实例:
      整合财务,服务于集团的整体战略。山西出版集团组建财务结算中心,充分发挥其监管、结算和融资的功能。通过网上实时监控与结算,解决了内部“三角债”的难题;通过盘活闲置资金与合理安排资金,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与银行大力协作,保证贷款及时到位,降低贷款利息,节约了财务成本[2]。
      统一规划选题,搞“大工程”。早在1991年成立的百通科技图书信息联合公司,每套8册的《影像诊断学图谱》,系由广东科技、天津科技、安徽科技三家成员社联合组稿,并由三社出版发行。每套5册的《现代家庭装潢精华》,也是由该集团五家成员社引进后合作出版、联合发行,既降低了各社的投资风险,又增大了发行量[3]。广东出版集团组建后,打破精品书割裂局面,成就知名品牌――《岭南文库》[4],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集中调控印制业务,实现规模效益。广东出版集团集团通过纸张采购公开招标,不仅提高了纸张质量,也降低了采购成本,仅每年举行一次的出版用纸统一招标,就为集团节省用纸成本1000多万元[5]。
      整合社办发行,实现“专业营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之初即成立发行中心,在对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发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整合另外5家出版社发行资源,实现7家出版社效益明显增加,发行成本大幅降低;2008年集团再将剩余8家出版单位的发行资源,全部整合进发行中心,将重复设置的机构集约化,由此形成专业发行网络[6]。广东省出版集团则分三步走,一期于2007年实施,将所属出版社的物流资源,全部整合进统一的平台――南方物流公司;二期于2010年实施,即整合旗下各出版社分散的营销力量,组建图书发行公司,以求实现营销品牌化、专业化[7],三期规划将与省发行集团整合。
      多元化经营,延伸产业链。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将在沈阳、大连、鞍山、营口建设体验式文化广场。这种全新模式是以图书为主,集聚其他文化内容和产业,构建体验文化消费和文化感受的中心城,以此打造新型产业链[8]。当然,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开展,理应更为慎重。
      数字化建设,传统出版之外“掘金”,与之相关的网络出版与销售方兴未艾。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成员单位的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产品的研发;2010年数字出版工作又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推出了按需快速图书系统 ――“中版闪印王”,拥有自主品牌的电子阅读器――大佳阅读器――也正式亮相[9]。今年的北京图书交易会,变化之一即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单辟专区,荣膺主角。
      走出去,登陆海外。2009年6月,中国出版(首尔)有限公司签约成立,成为中国出版集团继悉尼、温哥华、巴黎之后,第四家海外合资出版公司,力图以此直接打造目标市场,为打入国外主流、一线出版市场服务[10]。北方联合出版传媒也加大步伐,在5个发达国家设立连锁出版工作室,并积极筹备建立国际出版发展公司,完成由“借船出海”到“本土发展”的重要转变[11]。
      吸纳民营股东,着力创新。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完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比照吸纳内蒙古爱信达教育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方式,2008年吸纳了北京百川华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科文剑桥图书有限公司两家民营投资者[12],其目的除直接的引资外,更期望由此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新的经营方式。同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江苏人民出版社,与北京共和联动图书公司合资,组建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公司。
      上市融资,低成本扩张。除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四川新华文轩已成功上市外,中原出版传媒重组鑫安股份,江西出版集团公司重组鑫新股份,实现借壳上市,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IPO上市[13],以此为集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2010年6月,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凭借财力,重组四川出版集团出版业务,获得其旗下15家全资子公司的全部股权。
      战略合作,互利共赢。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14家出版社签订为期两年的营销合作方案,共同打造10种左右畅销书,在数字出版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双方还就物流及“走出去”等方面加强合作达成意向[14]。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与天津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在2009年签署《跨地区互利双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于2010年再签《股权合作协议》,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与天津出版集团将共同出资设立股份公司,前者以现金认购新公司约 45%的股份;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先设立新公司,待注册后,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以现金收购新公司50%的股权,三方合作终获实质突破[15]。
      
      四、出版集团实施集约经营的保障问题
      集约经营益处多多,但要顺利实施则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强化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以便有效应对“水到渠未成”的尴尬。笔者试举以下几方面:
      1.队伍及制度建设
      虽然组建集团后人员规模较大,但真正的高素质的适用人才却相对匮乏,人力资源的结构,成为制约集团快速发展的瓶颈。我们不仅需要懂出版、会经营的领军人物,也需要精于管理、擅长协调的高级经理,以及以通晓数字技术及国际营销知识为代表的各类、各层次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人力资源状况的改善一靠在职培训,二是直接引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集团须通过理性科学的、通用于下属各实体的横向“立法”[16],规范或消弭集团及下属单位之间,缘于收权和放权等矛盾而形成的“内部刚性”[17],强力维持诸如数据库、财务、市场、生产资源等公共平台的统一。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政令畅通”,也才能使下属实体最大化地利用整体资源优势。
      2.统一的数据平台
      没有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支持,集团对各路“诸侯”乃至其供销存等诸项业务的集成很难想象,也影响监管时效。对统一数据平台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必须保证日常业务的通畅,并为各级各类决策提供即时、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集团层面的ERP,不能强求一蹴而就,应遵循渐进式分阶段开发与实施的思路,在实用为主、技术先进为辅的原则下,寻求ERP系统与企业管理“最佳结合点”[18]。正如中国图书商报的田丽丽所言:物流自动化(供应链)系统未建立或不适应集团发展实际,强行整合社办发行资源,对出版集团、出版社及发行公司都不啻为“灾难”,这也正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筹划发行整合时,规划准备工作中就包括业务软件平台的研制开发的原因。
      
      五、结束语
      我国虽已成为出版大国,但出版业的集团现状多为大而不强。全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约7成为教育出版,是许多集团的“基本口粮”,大众出版仅占约两成)还有待改善;集团的效益状况,尤其是经济效益状况还有待持续观察。所以,时代呼唤集团的大发展,甚至是超常的、跨越式的发展。挂牌容易整合难,让我们满怀期待:那些获得集约化经营先机及实效的集团,尽快成长为中国出版业真正的航母。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陈昕.中国出版业集团化建设的由来、现状与趋势.中国图书商报,2004-6-18.
      [2]齐峰.资源整合:出版产业实现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光明日报,2009-7-25.
      [3]傅东伟.出版集约化是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科技与出版,1995(2).
      [4][5]黄浩苑.广东省出版集团:改革成就大事业.新华网 2009-9-24.
      [6]田丽丽.出版集团发行资源整合谋定后动.中国图书商报,2008-1-25.
      [7]广东省出版集团组建图书发行公司.总署网站之行业信息,2010-2-20.
      [8]王坤宁.出版集团多角度出击打造产业链.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5-11.
      [9]王坤宁.中国出版集团将集约经营数字出版.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5-13.
      [10]王坤宁.中国出版集团在韩成立出版社.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6-25.
      [11]毕玉才.打造中国出版业的“北方联合”舰队.光明日报,2009-7-10.
      [12]李爱平.内蒙古新华发行吹响“集结号”.内蒙古晨报,2009-10-15.
      [13]王坤宁.体制改革为新闻出版业带来全新景象.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3-8.
      [14]王坤宁.河北出版集团与世纪出版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5-19.
      [15]王坤宁.我国出版发行集团跨地区重组获重大进展.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1-9.
      [16]丁岭,李家强.出版集团集约矩阵管理.出版发行研究,2005(11).
      [17]李洁,王国平.中国出版集团评估与度衡 .求索,2006(11).
      [18]林华.山东出版集团找准ERP切入点.中国计算机用户,2009(8).
      

    相关热词搜索:集约化集团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