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大人学拼音的好方法【大人之学,善待自我】

    大人学拼音的好方法【大人之学,善待自我】

    时间:2019-02-08 05:36:2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大约一百年前,在纽约州立农学院的实验室内里,一位中国青年正愁眉莫展地注视着面前的一堆苹果,这是一堂实验课,学生们要将各自分得的三十几个苹果按照不同属性进行分类,然后填入表中。他们手边的《培育学指南》一书上,已经开列了繁多的苹果类别,或按茎之长短、或随果脐大小、或循果皮颜色、或依果肉酸甜,凡此种种,达四百多类。美国学生对各种苹果之熟悉自是毋庸置言,谈笑间,苹果分类早已做完,随即拣了几个中意的苹果,塞进大衣口袋扬长而去。实验室内只剩下那位中国青年和其他同样来自中国的同学,由于以前对这些苹果并无认识,他们只能埋头苦干,而即便如此,等待他们的依旧是糟糕的成绩。
      两条路摆在那位中国青年的面前:一是迎难而上,拿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认真钻研农学,最终弄清分类、提高成绩;二是反躬自省,审视学农对自我成长之价值及意义所在,从而做出专业选择正误之判定。然而在两条路之间徘徊良久的这位青年,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自此,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普通的农学家,多了一位姓胡名适的人物。1910年胡适考取了庚款奖学金,作为第二批中国保送的留学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农科,在康奈尔大学附设的纽约州立农学院学习了三个学期后,胡适便转入该校文理学院。关于这一改行的重大决定,胡适多年后在不同场合公开承认了那场实验室“风波”对他的影响。对此,其晚年所作的口述自传中有如下表述:
      
      在这些实验之后,我开始反躬自省:我勉力学农,是否已铸成大错呢?我对这些课程基本上是没有兴趣;而我早年所学,对这些课程也派不到丝毫用场;它与我自信有天分有兴趣的各方面,也背道而驰。这门果树学的课――尤其是这个实验――帮助我决定如何面对这个实际问题。
      我那时很年轻,记忆力又好。考试前夕,努力学习,我对这些苹果还是可以勉强分类和应付考试的。但是我深知考试之后,不出三两天――至多一周,我会把那些当时有四百多种苹果的分类,还是要忘记得一干二净。我们中国,实际也没有这么多种苹果,所以我认为学农实在是违背了我个人的兴趣。勉强去学,对我说来实在是浪费,甚至愚蠢。因此我后来在公开讲演中,便时时告诫青年,劝他们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会时尚或社会国家之需要为标准。他们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禀赋,作为选科的标准才是正确的。
      
      以自己的兴趣和禀赋为准,胡适在上个世纪初现身说法,其谆谆告诫有若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于今仍是振聋发聩。反观当下,学生作为教育事业中的一大主角,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他们是最主要的对象、最直接的当事人、最利益攸关的群体,却是最无力依据自身兴趣与禀赋选择专业的人。
      所谓无力,主要是在社会、老师与家长的包围中,学生不能按照自我的兴趣与禀赋选择专业。社会的风气与导向以及老师与家长的期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专业的选择。在老师和众多家长的眼中,一个高中毕业生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来决定在大学应该就读的专业,毕竟专业的确定与其将来就业及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关联,而一个即将从高中毕业的学生在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方面往往被视为稚嫩。不可否认,老师、家长在专业选择上的越俎代庖,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其行为是极其粗暴的,因为它不仅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主体性,而且对其实施了进一步的压制与破坏。一些家长们自以为实质正义在手,于是毅然置程序正义于不顾,导致这种借口为维护学生利益的人生规划极其荒谬地将学生排除在外。此类由家长打造的学生与专业(乃至将来社会角色)之联姻,奉行先结婚后恋爱的逻辑,专业一定要热门,和市场挂钩,着眼于就业,至于是否有违置身其间的学生之兴趣禀赋倒是不用着急的,学一行,爱一行,青年人的可塑性与适应性得到了一种充分而可悲的运用。家长爱得如此真挚现实,却又如此盲目粗暴。选择专业时固然要考虑将来的就业前景,但决不能以就业为终极目标。事实上,很多家长对专业的认识并不充分,对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也缺乏足够的了解,仅凭一些表面的字眼来进行判断是否“热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些年来一些学校通过将冷门专业冠之时髦的名称来吸引生源。即便今日看来某一专业的就业市场很好,四年过后,时过境迁,昔日的手中长缨究竟能否在缚住变幻的苍龙,帮助孩子们谋得一个好饭碗,仍有不定之数。一味盲目地随市场而动,竭尽全力帮孩子挤入热门的专业,试图谋取一些未必能够兑现的好处,而由此支付的价钱却是学生自我主体性的蒙蔽与丧失。
      基础教育之沉疴于专业选择之际可见一斑。几经拼搏,学子们得以迈入高等教育的殿堂,身后拖带着过去那个自我蒙蔽的世界,而前方又将如何?专业一旦确定,进入大学后便要厮守四年,爱也罢,恨也罢,想中途转专业极其困难。试想在今日的中国教育体制下,好学上进的青年胡适也只能选择第一条路,继续跟苹果较劲。若想换专业,恐怕要等四年以后,通过考研实现专业的转换,这已经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更令人可悲可痛的是,在这样专业大挪移的集体行动中,很多人所希冀的仍然是热门的专业,其间运作的杠杆依旧是社会的物质实利准则或是其他外在因素。热门专业本身并非不好,选热门专业也不能一概斥为利欲熏心的投机行为,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是每个学生对那些热门专业都有兴趣,也不是都具备相应的禀赋。考虑社会生活的实际无可厚非,但是不能以此无理挤压个人内在的尺度。四年前,老师家长的深谋远虑早将脆弱的个体一拳击倒在地,如今在考研过程中面临专业的二次选择之时,更由自己亲自踏上一脚,竟是何等的快意。相比之下,胡适是幸运的,在当时的康奈尔大学从农学院转入文学院并非难事,这是一百年以前的情况。时至今日,美国大学教育在对学生的专业选择上仍极富弹性,很多大一甚至大二的学生都没有选定自己的专业,他们仍然通过上课来了解不同专业,继续探索、发现自我的兴趣和禀赋。同时,学校也积极提供各种资源帮助他们确定专业,不少院系也会为本科生们举办相关专业的推介会。曾经看到这样的统计,平均而言,三分之二的美国大学生至少换过一次专业。专业的确定并非易事,因此有一些大学教育者们甚至鼓励刚刚迈入校门的大学生不要急于确定自己的专业,而是首先对不同的课程进行尝试。承认学生们的兴趣多元,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来选择专业,此种做法所秉承的是一种人性化的理念,体现了一种服务学生的意识。这决非一种资源浪费,相反,入学伊始便抱定专业不放松,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后方发现该专业与自己并不适合,那才是个人与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当然,今日大学之弊病绝不仅限于此。贪污、学术腐败、抄袭成风、行政化干预、教学质量的下滑等等,问题之多,令人简直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之慨。学生自我主体性的困境依旧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大学里浮躁之气盛行,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认真读几本书,不少人前两年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英语上,或为等级资格考试,或为出国留学,后两年又忙于考研、实习、找工作,一味地随波逐流。大学本身的价值对他们而言微乎其微,只是一条单纯的社会通道,一个朝向生活海洋的跳板。另一方面,象牙塔内学子的自我困境也可部分归咎于实际教学过程中秉持的理念与模式的不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数词力透纸背,掷地若有金石声,而教师的殷切与辛劳也跃然纸上。问题在于,除了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还应解决“如何做”。姑且不论传道授业解惑在今日之语境下是否完全妥当,如何有效进行促进学生自我的教学无疑值得我们去认真反思与研究。《说文解字》将“教”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形成的教与学关系中,老师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学过程在很多情况下都成为单向的运动,教师作为施为者的优势话语,由高处倾泻而下,不容分说地灌溉低洼之地的片片心田。上与下、主动与被动成为联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纽带,并贯彻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导致学生往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如此教学的弊端十分明显:在教师核心作用强化的同时,学生的主体性却遭受极大的禁锢与削弱,导致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配角,亦步亦趋,尚恐失之,何谈培养创造性的思想力?此种教育模式在今天已经遭到强烈批判,教学应是双向流动的过程,这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然而,双向的流动也使我们注意到老师、学生两端各自存在的问题。就老师而言,在如何从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上缺乏足够的训练,大学里各个专业的老师大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而他们在学习期间很少有机会抽出时间去学习如何在大学课堂内教学,不少人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掌握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就自然能够实现成功的教学。而课堂上的教学不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它还必须是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是一种真正使双方获益的对话。在这一点上,非常必要对有关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专门的学习,单纯依靠自身长期在学校内的耳濡目染是不够的。就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中识的能力尚待强化。“知识”一词其固有之义应包括知与识两个方面,而现在教育中往往强调的是前一方面。知与识的关系并非总是自然的相辅相成,如果学习中仅把知的获取奉为圭臬,就会对识的培养形成抑制。自我忙于储存众多的信息,并欣欣然于如此重负,视之为足以夸耀的资本,如此“厚积”之下,自我很容易被书本的重量压垮,尚谈何“薄发”。一旦缺乏自我的主体脊梁,学生就只能充当一个两脚书橱的可悲角色。
      近从网上获悉,耶鲁大学校长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中国大学教育的弊病之一便是忽视学生评判力的培养。而在我看来,此种弊端也正是个人主体观照弱化的结果。如果缺乏对主体自我的关注、思考与反省,不能以主体之目观照外在世界,学习与人生必将蜕变为热闹的赶路。
      学习教育中的自我主体问题从来都不限于教育内部,不限于家长、老师和学校,也不可能在学校围墙内得到彻底解决。然而,学校教育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并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层面上更应该全面唤醒、努力激发、坚实锻造学生的自我主体,使之成为合格的舵手,具备信心与能力去驾驶自我的帆船在人生和社会的大海上航行。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亦不限于大师。大学之大,乃在大人。所谓大人,即是最大可能地扩充学生作为人的尺度,而大学(乃至整个教育)也应是大人之学,大师者也必是大人之师。人之尺度,内涵丰富,维度多样,自我的认知与发展当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以善待自我之学,育善待自我之人,成善待自我之业,应该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准则。强调主体自我与社会的整体发展并不必然相悖,陶行知曾云:“人生天地间,各有所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一大事显然不是个人名利的追逐,而是个人禀赋能够充分活跃于其间的社会事业,饱含着自我关注与社会关怀。善待自我之学,必是善待社会之学;善待自我之人,必是善待社会之人;善待自我之业必是善待社会之业。善待自我,抹去的是个人与社会的貌合神离,实现的是个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谐。

    相关热词搜索:善待之学大人自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