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行走在城市的边缘【行走在边缘的杂文家】

    行走在城市的边缘【行走在边缘的杂文家】

    时间:2019-02-08 05:37:1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王乾荣简介   曾任《法制日报》评论部、特刊部主任,《金剑》杂志执行总编。现为《检察日报》专栏作家,中国作协会员。著有杂文九本,散文一本,新闻评论一本,电视片一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检察官和她的“试验田”》两文分别入选中小学课本。
      
      ○记者:王先生,您好!您半路出家入编辑、记者这一行,是怎样一种情结使您走上杂文创作这条路的?
      ●王乾荣:我到报社之前,是一个新闻和文学圈外的专业人员――这里似用“人士”一词比较顺口,但据说这词指有一定社会影响之人,窃用,有自我肥胖、大言不惭之嫌。小人物,还是自敛为好。那时,我不安分,身在曹营心在汉,经常舞文弄墨,写一些不伦不类的文字,胡乱投稿,屡见于各家报刊。可能报社领导看我有好发议论之毛病,就命我去了评论部。
      评论部养大爷,来活就干,没事呆着,呆得无聊,又胡乱写一些非驴非马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不是杂文,因为就文章样式来说,无法归于他类,就叫“杂文”吧。所谓“杂文情结”,就这么简单。
      再往前推,是我上小学时,积极响应《中国少年报》征文,别的小朋友应征多写事儿,我却爱发表看法,就写成议论文――至于为什么,大概是平日杂七杂八读了些闲书,自以为长了见识,又不服气某些师长人五人六的怪做派,就想说道说道。如此而已。
      ○记者:熟悉您的人都说,您为人谦逊真诚、够朋友,做事低调,不事张扬。您的这种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王乾荣:道听途说吧?我还不知道自己有这么高贵的品质。我也说不准自己的性格。
      我的家庭挺复杂。太爷、爷爷、大伯,王家三代三个人,土改时被划为“地主分子”,父亲因在外求学而幸免。“土改”后,这个四十多口人的大家散伙了。
      我从小亡母,父亲远在天涯,只好跟三爷三奶过活,埋头读书,性格极其孤僻;渐渐知道了老家的事,一万个不明白,自家辛勤挣来的田亩、大车、骡马,为什么一瞬间没有了,小小心眼,内藏矛盾重重。像我这样不是父母抚养长大的人,最知道报恩。无辜的三爷在“文革”中饱受迫害,我无法分担,哀痛至深。而像我这样的“黑五类”子女,不“低调”,能怎么样?记得一次,很多同学都去欢迎外国元首,学校惟独把我们几个出身不好的留下来打扫卫生。入团、参军,更没有我的份儿。
      心灵创伤累累,使我变得“另类”、敏感;胸中堆积块垒,总想找一个小小发泄口。这便是我的幸福而悲哀的人生。
      鲁迅说:“我没有什么话要说,没有什么文章要做,但有一种自害的脾气,是有时不免呐喊几声,想给人们去添点热闹。”我也颇能“自害”,但即使我想给人们“添点热闹”,恐怕也没人看,况且我也没有添热闹的本事,最多给人家添点儿小堵。如果你不问我,我一辈子都不会说这些没意思的事;再说,中国十三亿人,各有遭际,哪位有兴趣听你一个小人物絮叨!
      刘晓庆在自传里说,她命大,小时候连恶狗追到她脚后跟儿,都突然停下来不咬了――那性格,才有人欣赏,那文章,才有人拜读呢。
      ○记者: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但您做起文章来却疾恶如仇,凌厉尖锐,眼里容不得沙子。那么,又是何种因素促成了您的文风特点?您怎样看待自己这种“为人”与“为文”上的差异?
      ●王乾荣:我作文,根本说不上什么“特点”。回望一下,我原是比较激烈的――比如当今那些巧取豪夺暴富的家伙,我觉得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吸吮民脂民膏的剥削者、寄生虫和地主资本家,于是对他们抨击有加,不遗余力。但是激烈了几回,就不激烈了,因为没用。我接受了这个现实,再找成因,慢慢地,收敛了愤慨。
      现在我是比较平和的一个人,写文章,也争取“柔”一些。至于为文为人的差异,在谁,都是难免的。极端的事例是,我知道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杀人即是他的“为文”,但是他平日“为人”却文静、好读书、富怜悯心而恪守规矩。
      鲁迅说:“看别人的赤条条,却小心着自己的整齐的衣裤。”这就是存在于鄙人身上的“差异”。
      ○记者:从主持《法制日报》“特刊”到主编《金剑》杂志,应该是您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吧。那么,这一阶段对您杂文理念的形成与成熟,是否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
      ●王乾荣:我差点儿成为一个园林设计专家,但是我不愿意。我喜欢并且干了新闻,写杂文也算业余,基本上没有“杂文理念”,当然谈不上它的“形成与成熟”。
      办报刊,确使我方便地与业内同行交流,也认识了一些杂文前辈,对我大有裨益。不过作文完全是一种“私活儿”,交流也罢,接触也好,只是工作上的。我说过,我基本上是一个孤独者,不大热衷于交际。我的朋友只有几个死党。我并不刻意向谁学文,或附和哪一派的高论。我也没有拜访前辈的习惯,对他们,除了电话约稿、请安,只是远远地、默默地敬佩着,不掺和他们诸如“新基调”、“旧地盘”之类的“党争”,所以名家大腕儿对我并不熟悉,也没有前辈“提携”过我一回半回。一笑。
      ○记者:在创作中您曾主张杂文应“近文学,找灵魂,挫万物,不媚俗,重个性”,那么,您对杂文的“文”具有着怎样独特的认识?也请谈谈您对杂文“文”(文学形象性)“理”(思维逻辑性)关系的看法。
      ●王乾荣:我真的没什么“主张”。你引的这几点,是我选编辽宁社某年《中国最佳杂文》时,写的序言里说的,只是根据“当年所选杂文”而勉强归纳出来的几个特点,也很不准确。
      我不太喜欢有人动辄提一个什么“主张”,好像真有新命题、新论点似的。我觉得古往今来称得上“主张”的,包括文学“主张”,也就是极少数哲人、大家提出的有数的那几条,别的花样繁多的“说法”,不过是人家“主张”的演绎而已。
      独特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才堪称“主张”,是吧?“我主张减肥”,只是“主张”的滥用,因为谁都知道,人肥了不美,有“三高”之虞,尤其是娇贵的心脏受不了――哪是“你的”主张?
      至于杂文的文学性,仍如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须曲尽其妙,写得丰腴、“好玩”而韵味深长,熔情感、文采、见识于一炉,切忌声嘶力竭大喊大叫,或明火执仗大砍大杀,或干巴巴地像个瘪三。为什么杂文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杂文是说理的文体,作者往往注意义正词严,而忽略了千回百转。
      不过不管如何跌宕起伏,如何曲转有致,总要丝丝入扣,行于所行,止在当止,且能自圆其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一味铺张扬厉,热闹是热闹了,恐怕读者的脑袋,早成糨糊了――要说杂文的逻辑性,最不可轻视这一点。
      ○记者:您的杂文大多取材于世俗生活,晓畅耐读,读者易于接受。那么,您在创作时是否有意考虑过杂文的普及功能?
      ●王乾荣:我做文章时,只想把它写好,一心弄出彩儿,别的没有考虑。
      关于普及,我认为当下中国,几乎人人都是杂文家――近年的网络,颇能说明这一点。不写文章的“庸众”,引车卖浆者流,比如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也堪称杂文家。世风变了,人们有话即说,有屁就放,用不着特意去普及。
      而且,能普及的,总是有定规的,像中小学义务教育,把适龄孩子一网打尽,盖曰“普及”;像一般的法律,是很“死”的玩意儿,须妇孺皆知,也叫“普及”。杂文,人各有写法,柏杨和李敖其趣大异,鄢烈山和朱铁志门道有别,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何普及?
      ○记者:您从2003年开始选编年度《中国最佳杂文》(辽宁人民出版社版),并坚持自己的原则,力图与别家不同。请谈谈您的选编理念。
      ●王乾荣:我尽量把读着“好玩”――比如或识见,或手法,或景致,或角度,总有一处,令人耳目一新,而不是贫气、胡闹――的杂文选进来,但是由于阅读范围所限,往往事与愿违。我自己选一部分文章,可以基本实现我的“理念”;另一部分是约的,不大合我口味,但我不能老给人家退稿,只好差强人意了。
      我无法做到尽量自己选文,除了阅读范围所限,是有很多苦衷的。有一年,选了上海一位先生大文,不知其人贵府何在,无法联系,只好于文本上说明,盼作者跟出版社联系,以便寄上样书和薄酬。哪料此君在书店见到选本后,打电话说选者故意占他便宜,“你们大概以为选我文章我会感到特别光荣是吧”,并索要稿费两千大洋,说他的文章“就这个价”,斥责选者竟然连他这样的名人的情况,都不了解。他维权没错儿,本人钦佩,以后就更加小心翼翼了,小心的结果是,很多好文章不敢选了。
      出版社稿费,每篇文章五六十元,挺可怜。我借此机会希望,够朋友的陌生杂文作者,别这样猜度我们――占几十块小钱的便宜,我和出版社责编陶女士,还没有恶劣到这个地步吧。
      ○记者:以您写杂文、编杂文、评杂文的经验来看,您对杂文界近几年的创作趋势怎样评价?
      ●王乾荣:说实在的,我从未关注过、也没有能力把握这个“趋势”。我认为作者很努力,喜欢写,写出来了,哪怕纸质媒体发不了,也可以贴到网上,畅所欲言,热热闹闹,其中不乏令人为之击节的精品,挺好。至于有人说杂文被“边缘化”,杂文是很多人“最不喜欢的文学样式”,姑妄听之吧。
      ○记者:在《杂文选刊》创刊十五周年的“特辑”中,您曾为我刊特别拟作“笔会”文章《不写杂文》。今年是《杂文选刊》创刊二十周年,还望您再次寄语。谢谢!
      ●王乾荣:眨眼间贵刊创办二十年了!祝贺!贵刊不断茁壮成长,由吉林、东北而全国,团结、奖掖了那么多杂文作者,成为杂文界一面旗帜,堪称新老杂文作者之家,好事做了一箩筐,本人深为敬佩。

    相关热词搜索:杂文行走边缘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