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故乡小学的沦陷: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故乡小学的沦陷: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时间:2019-02-10 05:26: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晚上打电话回家,听说一个很奇怪的变化:我小时候就读的小学没了,拆了。好好的怎么就拆了呢?   我所在的小学在山外,我家背靠大山,在崇山峻岭之外,还有不少小学,也拆了。我问我妈:“小孩上学怎么办?尤其是那些偏僻地区的学生,这不是逼人搬家吗?”她说学校全并到镇上去了。还说现在一些山里的孩子很可怜,有的家长不得不跑到十几二十里外的镇上租房子,还有的没有办法只有买房子。在我们的农村老家,为了小孩上学,跑到几十里外租房子买房子,这倒是新鲜事。那么租不起买不起的怎么办?脱离了土地到镇里找不到生计怎么办?这不是胡闹吗?
      我离开家乡多年,一会儿听说拆区并乡,一会儿村子改名,一会儿又被兼并到别村,反正是翻来覆去,故乡早已物非人非。但恐怕“故乡的沦陷”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痛楚,只不过名义上的改变都还无所谓,这学校的拆并,却让人很酸楚。理智地想想,这样的拆并也没有必要。因为现在的一个大趋势,是大城市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优势越来越小,必然会有大量民工回流,农村人口应该会增长。从长远来看,应该是保留这些学校才好,没条件创造条件,动用远程教育等诸多手段,这正是革新的好机会;教师任职资格有问题,应考虑培训和后续学习,而不光是清退了事。
      我想不出来这样的拆并清退到底有什么好处。你不能为了管理和协调的方便,就给学生制造不便,给家长制造负担。如果你觉得学生怎么折腾都无所谓,那么搞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本来就是为了这些青少年的,怎能反倒将他们的利益摆到末位?学生不能就近读书,这造成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我不知道有关部门在“不折腾”的口号声中顶风作案,穷折腾一番,又是为何?我对我的乡亲们太熟悉,他们一定是责怪自己没本事,没法在镇上买房子,而不会想到这政策的本身是考虑欠周的。
      另外,拆迁的过程中,很多民办教师被清退。不久前我为了写一篇文章,去美国教育部网站,发现上面有一段年终总结录像,美国教育秘书(亦即部长)邓肯强调的只有一点,他挽救了三十万教师的工作。而中国恰恰相反,政绩是清退了多少民办老师。一边的政绩是保饭碗,一边的政绩是砸饭碗,这就是两国在教育上的差距所在。
      或许有人会批评我这样的对比,但我总觉得虽然中美两国国情有所不同,但人的需求不会有什么两样:在美国,一般来说,一个学区之内,学生基本上是就近入学的,如果你择校,家长自己接送,但是美国家家有车,这都不是大问题。同一学区内,稍微远点的,有校车接送。校车一亮“停”的标志,马路两边的车子都得停住,以免出现交通事故。另外,如果一个小区人口增多,学区一般会考虑新建学校,因为这都是为了后勤上的方便,让儿童便于上学。总之,都是把学生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教育部门不能本末倒置,为了某个政策需要(比如城镇化),让人去强行适应,比如转学,租房上学,买房上学等等,这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生计,这伤筋动骨的伤害太大了。类似事件,应该不只发生在我的家乡一处吧?
      这么做的动机,我从李昌平先生《警惕以教育推动城市化》一文中看出来了。文中指出:有关领导表面上是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实际都是在变着名目推动城市化。“只要把教育园区办起来,把全县(市)的好老师集中到城市来,全县(市)的多数孩子就不得不进城读书。孩子进城了,家长怕孩子学坏,也得进城‘陪读’。老师进城了,孩子进城了,家长进城了,县城(市)的房地产自然就火起来了。”原来是一种隐形的拆迁。
      我想了半天也不明白这样的改革有什么必要,因为我的思维转不出学生利益和家长利益这个圈子。原来真正的猫腻,是教改搭台,经济唱戏。
      【选自《网易・博客》】
      插图/摧毁/孙万帅

    相关热词搜索:沦陷故乡小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