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我时常想起鲁迅\胡适与钱穆]鲁迅全集(全20卷).epub

    [我时常想起鲁迅\胡适与钱穆]鲁迅全集(全20卷).epub

    时间:2019-02-10 05:26:3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我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不太想得起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   对鲁迅,我的认识有过反复,感情上有过起伏。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信奉,八十年代则是怀疑、疏离,甚至有些厌烦。
      鲁迅那肃杀的文风,我一度以为是他个性使然,后来方明白是那样的现实环境逼出了那样的文风。他正是以那样的文风忠实地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过来,现在读林语堂,读梁实秋,你能想象就在如此隽永清淡的文字边上发生过“三・一八”惨案,有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吗?
      日常生活的尘埃,每天都在有效地覆盖着耻辱,越积越厚,足以使你遗忘它们的存在。只有读到鲁迅,才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才能多少医治一点自己的耻辱遗忘症,才能迫使自己贴着地面步行,不敢在云端舞蹈。此外,还有一个私心所为,那就是对文人趣味的厌恶。这可能是我的偏见。
      在鲁迅的同时代人中,多多少少都会读到那股熟悉的气味,惟独鲁迅没有。而鲁迅,本来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更有资格过上那种精巧雅致的文人生活。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里,通常是文人用以吟花品月的地方,他填上的却是老农一般的固执。他是被这块土地咬住不放,还是他咬住这块土地不放,已经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他出自中国文人,却可能是惟一一个没有被中国的文人传统所腐蚀的人。
      这是一件很平淡的事,却应该值得惊奇。
      在一个没有宗教资源的世俗国度,鲁迅坚持在那个世俗精神能够支撑的高度上,耗尽了他的生命。想想看,中国人成天念叨鲁迅,有无一人敢于继承他的精神、他的风格?仅此一点,就说明了全部。
      现在知识界用以平衡鲁迅的是梁实秋,是林语堂,是周作人。而我以为,真正能够平衡鲁迅,并在鲁迅之外树立另一价值坐标,同时也不辱没鲁迅的是胡适。
      胡适的一生是坚持自由主义的一生。难能可贵的是,他以与这一信仰相匹配的温和态度坚持了六十年,同时不失坚定。他既未被那个时代所激怒,在激怒中一起毒化;又未被逃避那一时代的文人情趣所吸引。他完全有理由走向这两极的某一极,但是这个温和的人竟然做到了某种倔强性格做不到的事情――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现、不世故。仔细想想,这样一个平和的态度,竟能在那样污浊的世界里坚持六十年,不是圣人,也是奇迹。
      我还时时想起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那样的书名,未及开卷,就让人体味到儒家的生命观照,是那样亲切自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精神生命则发育于师友。两种生命皆不偏废。
      学者需钱穆的学术专著,一般读者仅钱穆回忆录即可获益匪浅。钱穆以研究中国文化史著称,他的回忆录本身就提供了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的可信注释。
      钱穆在学问上与新文化运动分道扬镳,但是他公正地感谢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坚人物提携了他。顾颉刚回苏州探亲,发现了钱穆的才华,推荐他进燕京大学任教。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中学教师,一步登上了大学讲台。后来他与胡适失和,但并不影响胡适聘他任北大教授。所有这些回忆,反过来该能纠正一些时令学人对新文化运动及其人物批评过盛吧?
      鲁迅,胡适,钱穆,三人之间,一个与另一个相处不睦,然而他们却构成了三十年代知识界的柱梁。我们是喋喋不休地重复梁实秋的雅舍、周作人的苦茶、林语堂的菜谱,还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曾经有过鲁迅的社会批判、胡适的自由思想与钱穆的严谨学业?三者合一,应该成为我们向学生介绍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三种主要形象。那是一个已经逝去的铁三角,他们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沉默不语。
      【选自《天涯・社区》本刊有删节】
      题图/浇灌/佚名

    相关热词搜索:胡适鲁迅时常想起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