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宋代隐逸诗_《桃花源记》与宋代隐逸词中的“桃源”

    宋代隐逸诗_《桃花源记》与宋代隐逸词中的“桃源”

    时间:2019-02-11 05:42:0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之一,在作品中,陶渊明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世隔绝、封闭自足的乐土。“桃源”也因此成为一个富有文化内含的“符号”,成为人们苦苦追寻,充满向往的精神家园,在宋代的笔记中,就有类似“桃源”的记载。“桃源”更是宋代词人试图归隐时的理想选择。当词人们仕宦失意,想要退隐时,就常常把隐居地比作其心目中的“桃源”,“桃源”也因此不断地出现在宋词作品当中。
      关键词:陶渊明 桃源 宋词 隐逸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之一。在作品中,陶渊明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世隔绝、封闭自足的乐土。在那里,没有战争动乱,没有剥削压迫,没有等级制度,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人们热爱劳动,自由快乐,与世无争。陈寅恪先生说“渊明理想中之社会无君臣官长尊卑名分之制度”①,的确,“桃花源”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精神追求以及生活态度,成为他人生艺术化的诗意归宿。此后,“桃花源”变成了一个富有文化内含的“符号”,成为人们苦苦追寻,充满向往的精神家园。每当遇到人生失意、仕宦挫折、时局动荡、战乱漂泊之时,“桃源”情结就会重现。
      在宋代的笔记中,就有类似“桃花源”之地的记载,试举两则:
      建炎间,泉州有人泛海,值恶风,漂至一岛。其徒数人登岸,但见花草甚芳美,初无路径。行入一大林,有溪限其前,水石清浅。余皆揭涉,得一径,入大山谷间……言其事,莫知其何所也。②
      对比一下《桃花源记》的描写:“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可以发现,其环境描写有模仿《桃花源记》之痕迹,不过里面所居之人竟然是食人之族,与桃花源中居民大大不同。而下面这则就颇为相似了:
      靖康末,有避乱于顺昌山中者,深入得茅舍,主人风神甚远,即之语,士君子也。怪而问曰:“诸君何事挈孥能至是邪?”因语之故。主人曰:“乱何自而起乎?”众争为言。于是主人嗟恻久之,曰:“我父乃仁宗朝人,自嘉 末既卜是居,因不复出。以我所闻,但知有熙宁号,他则不审校今为几何年矣。”③
      可接着对比《桃花源记》中的描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两则故事都记载于靖康末、建炎初的时代,应该是“靖康之乱”时局动荡,人们四处漂泊无依而渴望寻得安宁恬静居所的表现。
      
      一
      
      把《桃花源记》与宋代隐逸词联系起来并不突兀,因为“桃源”作为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本就有鲜明的隐逸色彩,生活在其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居民也可称作超于世外的隐者。当宋代词人仕宦挫折,想要归隐时,“桃源”自然就成为一个理想的参照物,如李之仪: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鹧鸪天》)
      此词作于崇宁二年(1103)年李之仪编管太平州时,李之仪因拟范纯仁遗表、作行状,被蔡京利用,逮其入狱,后贬至安徽当涂(即太平州)。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之子,为人正直,同司马光都属保守派,李之仪遭贬说到底仍是新旧党争的表现。此时他已六十三岁,一生忙碌辛苦却落得再度遭贬,从最后两句来看,词人可能认为无法再回到故乡,想以当涂为终老隐居之所。“桃源”在词中就代指轻风徐徐、风光秀美、水天一色的归隐之地。
      再如贺铸的《桃源行》:
      流水长烟何缥缈。诘□□□,□逗渔舟小。夹岸桃花烂□□。□□□□□□。萧闲村落田畴好。避地移家,□□□□□。□□殷勤送归棹。闲边勿为他人道。
      词作虽然已不完整,但可以看出,风景秀丽的乡村田园正是词人理想中的避世“桃源”。“渔舟”、“桃花”也明显带有《桃花源记》的印迹,再如无名氏的一首《朝中措》:
      宦游只欲赋归休。花为解离愁。看取星星潘鬓,花应羞上人头。武陵流水,桃源路远,空误渔舟。把住春光一醉,从教风叶悲秋。
      作者因为年纪老大,厌倦宦途,渴望归隐,然而却因不能找到避世隐居之“桃源”而充满悲愁,表现出欲归而不得的无奈。
      
      二
      
      我们发现,作为一个理想的避世之地的“符号”,相比前人(主要是指唐代),宋人把“桃花源”从仙境拉回到了现实。唐人多以“桃源”为仙境,清王先谦称:“《桃花源》章,自陶靖节之记,至唐,乃仙之。”④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十也载:“陶渊明作《桃源记》云源中人自言:‘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自是之后,诗人多赋《桃源行》,不过称赞仙家之乐。”⑤今人王瑶也认为“唐人作桃源行,以之为永生之神仙”⑥。如王维《桃源行诗》:“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闻神仙遂不还。……春来偏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刘禹锡《桃源行》诗:“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诗:“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再如孟浩然《武陵泛舟》:“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
      至宋人,开始谓桃源中人不过是避世者,桃源也不过是现实中的避世之地,苏轼《和桃花源诗引》说:“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民居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尝思天壤之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⑦李纲《桃源行序》也说:“桃源之事,世传以为神仙,非也。以渊明之记考之,特秦人避世者,子孙相传,自成一区,遂与世绝耳。今闽中深山穷谷,人迹所不至,往往有居居,田园水竹,鸡犬之音相闻,礼俗淳古,虽斑白未尝谙官府者,此与桃源何以异?”⑧宋人作诗也如此叙说,如王安石《桃源行》诗:“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汪藻《桃源行》:“那知平地有青云,只属寻常避世人。”
      正因如此,宋人常把闲居时游赏所见自然优美清幽之地比作桃源,如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定风波》)
      词中写自己于暮春之时到百花洲寻芳,水光与花色相映成趣,恍若进入桃花源中,能够欣赏到如此美景,词人不禁心情愉悦。百花洲在邓州(今属湖北),乃范仲淹营建⑨,范仲淹曾“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⑩。时在庆历五年(1045)至庆历八年(1048),词人在经历了新政变革的失败后,把苦闷寄托于自然的景色之中,词中既表现了摆脱政治纷扰后的快乐,又流露出些许的无奈,“聊逸豫”与“功名得丧归时数”就说明了这一点。
      类似的词作比比皆是,如:“凝望处,似桃源洞口,初泛兰舟。”(晁端礼《沁园春》)“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辛弃疾《水龙吟》)“陌上风光浓处,忘却桃源归路”(李弥逊《十样花》)等。
      
      三
      
      由于“桃花源”地处“武陵”,因此“武陵”也成为它的一个代称,词人们通常借助这一意象特有的美丽幽远情调来表现自己遗世独立的隐居情怀。如: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黄庭坚《水调歌头》)
      直面雨轻风峭。极目水空烟渺。家在武陵溪,无限壑讥峰诮。归好。归好。睡足一江春晓。 (向 《如梦令》)
      六桥春暖浪,涨桃雨、鳜初肥。正短棹轻蓑,牵筒荇带,萦网莼丝。依稀。岸红溯远,漾仙舟,误入武陵溪。何处金刀脍玉,画船傍柳频催。芳堤。渐满斜晖。舟叶乱、浪花飞。听暮榔声合,鸥沉暗渚,鹭起烟矶。忘机。夜深浪静,任烟寒,自载月明归。三十六鳞过却,素笺不寄相思。 (周密《木兰花慢》)
      词中的“武陵溪”大多不是实指,黄庭坚词记述了一次游览经历,在美丽的春日,作者来到一处胜境,此地桃花片片,白云环绕,从“玉石”、“金徽”、“灵芝仙草”来看,颇有求仙问道之意,当是黄庭坚闲居期间借佛道以自慰的一种表现。武陵的溪水,无数的桃花,既显示出环境之美,又衬托出环境之幽,作者神态飘逸的形象也寓于其中。向 词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归去”意识,他把自己隐居之处比作美丽的武陵溪,此处“雨轻风峭”、“水空烟渺”、“壑讥峰诮”,实在是安身的好地方。周密的《木兰花慢》写的是“西湖十景”中的“花港观鱼”,词中作者化身为一个“短棹轻蓑,牵筒荇带”的“渔父”,误入武陵溪内,从而领略到一番别样的美景。“忘机”、“自载月明归”既写出了他的远离世俗,也表现出他的寂寞与凄清。
      为了在现实中更真切地拥有“桃源”,宋人更进一步把自己身边的园林、居住的田园等人工修建之处比作桃源,如张炎《木兰花慢》:
      万花深处隐,安一点、世尘无。步翠麓幽寻,白云自在,流水萦纡。携歌缓游细赏,倩何人、重写辋川图。迟日香生草木,淡风声和琴书。安居。歌引巾车。童放鹤、我知鱼。看静里闲中,醒来醉后,乐意偏殊。桃源带春去远,有园林、如此更何如。回首丹光满谷,恍然却是蓬壶。
      就写的是一处“丹谷园”的园林景致,另一首《摸鱼儿》中,“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写的是“高爱山隐居”之地。辛弃疾《江神子》词有题序曰:“博山道中书王氏壁”,其词写道:“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雪后疏梅,时见两三花。比□桃源溪上路,风景好,不争多”等。
      宋词的“桃源”与“武陵”还有另一层内容,即南朝宋人刘义庆所著的《幽明录》中,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不过这一典故大多与爱情词或艳情词相关,与隐逸词关系不大,二者也偶有合流之处,此处不再展开详述。
      
      ①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华文化研究丛刊第一种,燕京大学哈佛燕京社刊印1945年版,第52页。
      ②(宋)郭彖:《睽车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李梦生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108页。
      ③(宋)蔡 :《铁围山丛谈》,冯惠民、沈锡麟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页。
      ④北京大学中文系等编:《陶渊明资料汇编》(下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9页。
      ⑤(宋)洪迈:《容斋随笔》,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48页。
      ⑥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5页。
      ⑦(宋)苏轼:《苏轼诗集》,(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 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96页。
      ⑧(宋)李纲:《梁溪集》,四库全书本,第11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01页。
      ⑨《本事曲子》载:“范文正公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定风波》五首”,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页。
      ⑩(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275页。
      
      作 者:王慧刚,文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桃源桃花源记隐逸宋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