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自然・酒・爱欲书写]自然书写

    [自然・酒・爱欲书写]自然书写

    时间:2019-02-12 05:39:5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自然 酒 爱欲书写 生命意识   摘 要:自然、酒和爱欲书写三个主题,凸显了郁达夫的生命意识,构成了他与其他现代作家不同的标识性标记,展现了郁达夫对生存状态、人生价值、生命本体等问题的思考。从成因上看,郁达夫的生命意识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西方生命哲学影响的结果。
      
      生命意识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哲学感悟。现代作家中,郁达夫无疑是独特的。他构建的“唯美”的艺术表现道路,为人们构筑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审美世界。他重视个体性价值取向,高度关注“自我”主题。生命意识构成了郁达夫文学创作的支点。分析郁达夫的生命意识,或许能真正地探讨出其创作原动力、风格和审美品格。
      
      一、自然:生命价值的精神救赎
      
      “自然”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取自然鸢飞鱼跃的自由和谐,强调行善积德,以德配天。道家则把自然看成与世俗伦理不同的精神象征,强调适性逍遥。
      正因为如此,自然成了中国文人生命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赋予自然以一切价值本源的地位。
      在郁达夫这儿,自然是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生命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种种磨难,构成郁达夫心灵的伤痛,而自然作为超越现实的理想化的存在就成为他宣泄情感的巨大诱惑。在小说《沉沦》中,他刻意描写“我”在大自然中的心理感受,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才能感受到自然本性的抚慰。在《钓台的春昼》中,他大肆描写景色野旷寂静的美,尽情展现自己爱自然之心。郁达夫更把自然看做精神救赎的药方。他认为自然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性减淡,使人格净化”①。他以此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小说《迟桂花》中,“我”对同学的妹妹产生了“一念邪心”,在痛苦和压抑中,“我”跑到杭州郊区的自然山水中去,通过释放自己的心灵痛苦,通过心灵的忏悔,使自己的欲望之火熄灭,使“我”的人格净化。《蜃楼》中的陈逸群一投入大自然,为爱欲情愁搅乱的心灵,马上化作了“本来无物的菩提妙境”。可见,在郁达夫看来,自然是人宣泄情绪的地方,有精神疗效之能。郁达夫希望通过自然美景的咏怀而感悟人生,产生宗教般的心灵解脱,实现了自然对生命的精神救赎。
      在文学作品中,郁达夫构建诸多自然意象,比如“水”意象。――我们的古人早就认为水是生命的起源。“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地》)而《山海经・海外西经》和《太平御览》也都有记载女子入水受孕的神话故事,可见,在远古人类的集体意识中,水具有孕育生命的神奇力量。所以,郁达夫书写“水”意象,凸显了人与自然生命的一体化,他在书写自然之际其实渗透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郁达夫作品中的自然有着丰富的内涵,既能抚慰心灵排遣苦闷,又能怡情养性反抗黑暗现实。所以,“杏花春雨”和“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色作为抒情的能指对象,成为了郁达夫抒发精神自由诗性情怀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维度。
      
      二、酒:生命情绪的诗性绽放
      
      自古文人爱酒。嵇康、刘伶、陶渊明……中国传统文人已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对于他们而言,酒是表达和体验生命的重要手段,他们希冀在诗酒交融中,冲破世俗的樊笼,恢复生命的本真状态,实现心灵层面的自由。
      西方有“酒神精神”之说。作为古希腊神话中的神�,酒神(Dionysus)狄奥尼索斯的祭祀仪式让人们呈现精神上的超越。尼采的“酒神精神”之说,其本质即是重视生命的精神自由。尼采认为酒神代表着丰盈的生命力。他认为酒神能“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脱我们:不管现象如何变化,事物基础之中生命仍是坚不可摧和充满欢乐的”②。在尼采看来,在酒精引导的迷狂中,世俗社会的理性桎梏烟消云散,凸显的则是人个体生命的觉醒。
      中国哲学虽然没有“酒神精神”之说,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依然能找到“酒神精神”的影子。中国的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的诞生为标志,庄子的浪漫哲学充盈着酒神精神。庄子受殷人“酒神文化”的濡染,他主张“齐万物”,反对以名利等社会化的存在压抑生命的本真状态,强调追求心灵的自由。可见,酒神精神体现着对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把中国式的酒神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表达出旷达自适、崇尚心灵自由的人生志趣。
      郁达夫崇尚名士风流,十分好酒,从郁达夫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如他在《村居日记》中有大量饮酒的记录:“一月二日:晚上在老东明饮酒吃夜饭……四日:又到酒馆去喝酒……六日:在法大马路一家酒馆喝得微醉……”③他在一篇文章中也说道:“……每天读小说之暇,大半就在咖啡馆里找女孩子喝酒……”④而在旧体诗《三月一日对酒兴歌》中,郁达夫高吟:“愁怀端赖�生开,厚地高天酒一杯”,表达了以酒摆脱愁绪的生命情绪。郁达夫在散文《钓台的春昼》中的诗句“曾因酒醉鞭名马”更显示出他的狂放之情。正因为郁达夫身上有一股酒神精神,所以,他才会重视人的生存本相,才会重视展现自由的生命观。“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是贯穿郁达夫文学创作的两大主题,他对酒的嗜好,对应的是“生的苦闷”,可见,他嗜酒并非醉酒人生,而是为了发泄愤懑,体验“生的苦闷”。“生”是个体生命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对于生的苦闷的深刻体验,正印证了郁达夫对个体生命意识最强烈的觉醒。
      郁达夫以嗜酒等生活方式的表象,追寻阮籍们的影子,实际上体现的正是追求心灵自由的生命意识,是生命的诗性绽放。郁达夫对酒的迷恋,其实质是他让生命的能量在酒神的激活下彻底释放,从而感受勃发的生命力,冲破世俗社会的种种遮蔽,达到品尝诗意人生的境界。郁达夫身上的醉,凸现的是心灵自由的生命精神。
      
      三、爱欲书写: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言说
      
      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爱”有四种:“第一种是性欲(sex),或我们所谓的肉欲(lust),原欲(hbido)。第二种是爱欲(eros),即导向生殖或创造爱的驱力,即希腊人所说的指向更高存在形式和关系的内在动力。第三种是友爱(philia),或朋友之爱。第四种是拉丁文说的博爱(agape),即献身于他人幸福的爱。”⑤显然,郁达夫的文本沉醉于前两种“爱”,即花街柳巷,秦楼楚馆,色欲的描写。他认为:“对我们的生命最危险而同时最重要的是性本能。”⑥爱欲在郁达夫的小说中占有明显的地位。如:《沉沦》中对窥浴和男女野合的描写,《秋柳》《寒宵》中的宿娼狎妓,《南迁》中对W和M做爱的想象,《茫茫夜》《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畸恋、同性恋……郁达夫的欲望叙事可谓惊世骇俗,他力图在文学作品中探讨性欲本能、生命的本真,探讨灵与欲冲突的深层内核。
      弗洛伊德认为爱欲是促进个体生命生存的力量。在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作为感性的重要载体,“爱欲”被摆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强调爱欲可将长期处于禁锢的本能欲望激发出来,是对人性压抑的反抗。郁达夫的爱欲书写是呼唤人性回归,是对人性压抑的反抗,是生命意识的觉醒。我们知道,旧中国是人性遭到严重禁锢的社会,“存天理,灭人欲”是其扼杀人性的理论性标识。因此,有学者把中国文化称为“非性文化”⑦。这种非性文化的实质,就是以理性教条扼杀感性生命。对此,郁达夫是有深刻认识的:“纲常名教的那一层硬壳,是决不容许你个人的个性,有略一抬头的机会的。”⑧非性文化以生命力度的消减为代价,生命形态缺乏生机。因此,郁达夫的原欲本能的书写成为宣扬自然人性的一个重要的支点,成为对人自然生命进行肯定的重要方式。
      如他在小说《过去》中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欲的合理性,又对扼杀人性的社会进行了控诉。在小说中,李白时和老三的爱情成了“过去”式,小说充满生命意识的悲剧意蕴。
      郁达夫在小说描写性爱压抑,甚至塑造变态的自虐者形象,如《茫茫夜》中于质夫自虐行为。于质夫因为“生的苦闷”而导致“性的苦闷”,郁达夫并非着意于描写变态行为,而是以此说明病态社会下的人性的压抑。郁达夫的爱欲书写也表达了对灵与肉的冲突的思考。在小说《沉沦》描写,郁达夫先描写“我”偷窥少女洗澡,然后是强烈的自责。“我”第一次宿娼失去童贞后,十分自责,甚至在自伤自悼中投海自尽。《秋柳》《迟桂花》等作品中都有如此描写。郁达夫以严谨的态度,对生命的自然本性作深层次的思考。他把爱欲看做人的自然本性,却又承受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这使得郁达夫的心灵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一方面,忠实于自我,描写本能的冲动;一方面,在传统意识观照下自觉自身的“罪恶”,以忏悔寻求救赎。灵与肉的冲突指向的是人的深层价值的挖掘,其目标是以主体性为表征的“人的发现”。这使他的爱欲书写呈现两个特点:既呈现出生命现象的一面,又呈现出社会现象的一面。“性的苦闷”这一主题,在郁达夫的小说文本中构成了巨大的张力,更引发出读者的深思。
      可见,郁达夫的爱欲书写是对古典文学中赏玩式的性描写的解构,它带来了人的个性的觉醒,成为“人”存在的一个标尺。所以,郁达夫的爱欲书写借“欲”的敞开,对人性压抑作了深刻批判,达到了对旧文化的批判和新文化的铸造,张扬了生命的本能力量。
      
      四、余论:郁达夫生命意识生成原因分析
      
      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语境下,郁达夫身上既有传统文化因子的痕迹,又有西方哲学的影子。
      就传统文化而言,名士风流气质是影响他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郁达夫有着一股浓厚的名士风流气质,他说:“生在乱世,本来是不大快乐的,但是我每自伤悼,恨我自家即使要生在乱世,何以不生在晋的时候……但我想我若生在那时候,至少也可以听听阮籍的哭声。”⑨魏晋名士风流成了他追寻的目标。而他作为一个杭州人,南宋遗风作为杭州文化的原型,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使他的名士风流气质更为显豁。因此,郁达夫纵情于山水、饮酒、妇人等,是生命情绪勃发与生命意识高扬的具体表现。
      除此以外,江南文化的诗性审美品格对郁达夫的生命观也有深刻影响。它使得郁达夫生命观有心灵自由的审美品质,促使他的文学创作始终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注重个体生命的自足,尊重个体生命的自由。因此,以“两浙”为主体的江南文化也决定了郁达夫对生命体验和感悟做深度而又独特的诉求。
      同时,20世纪初流行于中国的生命哲学思潮也成了郁达夫生命意识形成的重要资源。李大钊说:“吾人不得自画于消极之宿命说(Determinus),以尼精神之奋进。须本自由意志之理,进而努力,发展向上,以易其境,俾得适于所志,则Henri Bergson之‘创造进化’(Creative Evolution)尚矣。”⑩由此可见,“五四”时期,尼采和柏格森生命哲学在中国影响深远。
      尼采的超人哲学和酒神精神是对生命的超越和肯定,生命构成了尼采哲学的主题。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在对西方智识至上主义和科技文明的弊端作出深刻反省以后所产生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柏氏的生命哲学强调生命之流的创造进化和生命意志的绝对自由。生命哲学成为批判封建思想和崇尚个体人性的利器。受之影响,郁达夫确立了强烈追求自由及个性解放的人生目标和文学观念。
      另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郁达夫的影响也甚为深远。他非常信奉弗氏的“生与死”的理论,他依据弗氏理论,着意于“生的苦闷”和“性苦闷”的描写,向“非性文化”的封建旧道德宣战,以此凸现个性解放的现代性人生价值追求。
      而在生命情调和艺术表现上,郁达夫明显受到卢梭的自然主义和日本的私小说的影响,十分崇尚自我表现。郁达夫在接受西方现代思潮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西方的颓废情绪。在他早年的作品中,他开辟了现代性的生命境界,但也十分倾心于艺术上对“唯美”色调的追求,带上了王尔德的影子。
      综上所述,郁达夫的生命意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思潮的双重因子,在此观照下,他建构了独特的生命意境和文学现象,它对旧道德的解构,对现代人形象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竺建新,文学硕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① 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引自《郁达夫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89页。
      ②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8页。
      ③ 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9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37页,第46页。
      ④ 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过去集〉代序》,《郁达夫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1页。
      ⑤ [美]罗洛・梅:《爱与意志》,国际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⑥ 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5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162页。
      ⑦ 曹顺庆等:《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1页。
      ⑧ 郁达夫:《郁达夫文论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656页。
      ⑨ 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4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页。
      ⑩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8页。

    相关热词搜索:爱欲书写自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