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宝玉出家新探] 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

    [宝玉出家新探] 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

    时间:2019-02-12 05:44:4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宝玉出家是《红楼梦》的一大关目。关于宝玉出家的文章甚夥,论述的角度各不相同。本文把《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有关宝玉出家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目的是借此一窥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之间的关联和区别。通过比较,发现后四十回对宝玉出家的描写本身自相矛盾,宝玉的思想观念也与前八十回截然相反。
      关键词:《红楼梦》 贾宝玉 出家
      众所周知,《红楼梦》的最后结局有宝玉出家一节。后四十回这样处理,与曹雪芹的原意并不相悖。但是,后四十回中,关于宝玉出家的描写本身自相矛盾,宝玉的思想观念也与前八十回不符。
      一、前八十回中的宝玉并未悟道
      前八十回已经透露出宝玉的消息,不必赘述。①那么,按照曹雪芹的原意,宝玉在出家前是否已经彻悟了呢?论者往往以第二十二回中,宝玉的偈语和《寄生草》为证,说明宝玉早就有了悟透的苗头。宝玉写毕“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偈语后,自己虽解悟,又恐人看了不解,因又填了一支《寄生草》,写在偈后:“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意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恐人看了不解”,意思是怕别人误以为他写此偈语的目的是为了参禅悟道,其实他的用意全在那支《寄生草》上,而《寄生草》表达的主要是宝玉对女子极其真诚而自己却不被她们理解的烦恼和痛苦,同时也是在向黛玉吐露心曲。因此前面的偈语可以说是宝玉以禅喻情,落脚点在情,而不在悟上。
      正因为如此,黛玉才嘲笑宝玉并未彻悟,在偈末又续上“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二句,引得宝钗连声称赞,把宝、黛二人境界的高下比之于神秀和惠能。的确,正如神秀时时拂拭“尘埃”,宝玉的菩提树下和明镜台里还有个拂之不去的林妹妹。宝玉对情的执著终其一生:宝玉一生与情不离不弃,虽然警幻百般劝诫,却始终不悟。前八十回中宝玉参禅论道不过是他精神上苦闷,聊以排遣而已。②
      二、后四十回中的宝玉似悟而实未悟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文学创作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创作意图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问题。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安娜卧轨、沃伦斯基开枪、聂赫留朵夫放弃结婚、美谛克逃跑等许多事例,也都属于此种情况。③因此,我们既要肯定曹雪芹在文学创作中,尤其是在小说结局和人物命运的设计上所表现出来的天才孤诣、胸有成竹,相信脂批对八十回以后内容的提示,又不能完全排除宝玉性格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宝玉初游太虚时,年龄尚小,正是爱说闲愁的时候,贾府虽然已露破败迹象,但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宝玉与钗、黛等虽时有感情上的纠葛摩擦,但大观园里的青春之歌毕竟尚未唱完。所以虽有警幻点化,宝玉也不可能透悟――否则小说刚开了头就要结尾了。小说写到第一一六回宝玉重游太虚的时候,宝玉已经经历了生活中的很多磨难,一方面大观园女儿香消玉殒,尤其是黛玉的死带给他极大的震动和刺痛,一方面他赖以生存(其实寄生二字更贴切)的家族日薄西山,行将就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上的双重打击完全有可能冲破宝玉的心理防线,再加上和尚的当头棒喝,宝玉在重游太虚之后彻悟出家不是没有可能。问题在于,后四十回对宝玉出家的描写是自相矛盾的。
      第一一六回,宝玉重游太虚幻境后便从昏迷中醒来:
      那知宝玉病后虽精神日长,他的念头一发更奇僻了,竟换了一种。不但厌弃功名仕进,竟把那儿女情缘也看淡了好些。
      第一一七回,送玉的和尚来贾府索要银子:
      宝玉便说道:“……弟子请问,师父可是从‘太虚幻境’而来?”那和尚道:“什么幻境,不过是来处来去处去罢了!我是送还你的玉来的。我且问你,那玉是从那里来的?”宝玉一时对答不来。那僧笑道:“你自己的来路还不知,便来问我!”宝玉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只是自己心底里未知;一闻那僧问起玉来,好像当头一棒,便说道:“你也不用银子了,我把那玉还你罢。”那僧笑道:“也该还我了。”
      贾芸、贾蔷赌钱喝酒,想勾引宝玉,书中写道:
      他两个还不知道宝玉自会那和尚以后,他是欲断尘缘。一则在王夫人跟前不敢任性,已与宝钗袭人等皆不大融洽了。那些丫头不知道,还要逗他,宝玉那里看得到眼里。他也并不把家事放在心里,时常王夫人宝钗劝他念书,他便假装攻书,一心想着那个和尚引他到那仙境的机关。
      不近女色,不问家事,不思读书,宝玉似乎真的悟了,可是在第一一八回,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宝钗见宝玉又在读《庄子》,便又对其规劝,结果宝玉便将《庄子》收了,把几部向来最得意的如《参同契》《元命苞》《五灯会元》等书,叫出麝月、秋纹、莺儿等都搬了搁在一边,命麝月、秋纹等收拾一间静室,把那些语录名稿及应制诗之类都找出来搁在静室中,自己却当真静静地用起功来。宝玉对读书应举的态度发生了大转弯。
      尤其应当注意的是第一二○回对宝玉拜别贾政的描写:
      贾政……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
      不少人赞赏这段文字的色彩之美,意境之美,其实它完全是模仿了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宝玉与诸姊妹在赏雪时,宝玉和探春穿的便是大红猩猩毡的斗篷,众姐妹 “十来件大红猩猩衣裳,映着大雪,好不整齐”(第五十一回,平儿语);另外,“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均是红白相衬之意。这一回连同第五十回写大观园女儿赏雪联诗是大观园女儿赞歌中最欢快的乐章、最美妙的画卷、最诗意的挥写。鲁迅先生曾谈过作者让宝玉出家的问题,认为宝玉出家是因为“他看见许多死亡”而产生幻灭,虽亦为“一小器”,“但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只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被了大红猩猩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④。为何令人觉得诧异?因为大红猩猩是一种御寒衣料,以猩猩血染成,永不褪色,极名贵。邢岫烟便因家境贫寒,连避雪之衣都没有,更不会有什么大红猩猩毡之类了。大红猩猩毡固然是大观园诗意生活的见证,更是身份、地位和富贵的象征。它穿在一个光头赤脚的穷和尚身上的确不伦不类,却意味着宝玉对红尘世界中“富贵场”的依恋不舍――与其称他为“文妙真人”,倒真不如叫做“富贵闲人”。他尘缘未了,临行之前先来拜别父亲,似乎还有许多话要讲,可是“未及回言”便被僧道“夹住”催促离去,他是多么依依不舍!这与甄士隐、柳湘莲出家时的决绝形成鲜明对比:
      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第一回)
      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第六十六回)
      宝玉忘不了“富贵场”,却远离了“温柔乡”。第一一八回,宝玉忽然埋头苦读的转变让宝钗有些担忧,她和袭人谈论道:
      “这一番悔悟回来固然很好,但只一件,怕又犯了前头的旧病,和女孩儿们打起交道来,也是不好。”袭人道:“奶奶说的也是。二爷自从信了和尚,才把这些姐妹冷淡了;如今不信和尚,真怕又要犯了前头的旧病呢。”
      其实这二位贤人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宝玉在静室冥心危坐,莺儿来送水果:
      莺儿忽然想起那年给宝玉打络子的时候宝玉说的话来,便道:“真要二爷中了,那可是我们姑奶奶的造化了。二爷还记得那一年在园子里,不是二爷叫我打梅花络子时说的,我们姑奶奶后来带着我不知到那一个有造化的人家儿去呢。如今二爷可是有造化的罢咧。”宝玉听到这里,又觉尘心一动,连忙敛神定息……
      宝玉未出家就变成了一个不近女色、打坐修炼的蹩脚和尚了。
      三、宝玉“却”的是情而非理
      宝玉似悟而实未悟的矛盾是因何发生的?是因为宝钗对他的劝告:
      宝钗道:“……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若你方才所说的,忍于抛弃天伦,还成什么道理?……当此圣世,咱们世受国恩,祖父锦衣玉食;况你自有生以来,自去世的老太太以及老爷太太视如珍宝。你方才所说,自己想一想是与不是。”宝玉听了也不答言,只有仰头微笑。宝钗因又劝道:“你既理屈词穷,我劝你从此把心收一收,好好的用用功。但能搏得一第,便是从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
      宝钗的这一番话,与宝玉初游太虚荣宁二公的嘱托简直如出一辙。她在这里已经变成了荣宁二公的代言人,后四十回作者的传声筒。作者既然要使小说的结局尽量与前八十回接榫,便不得不安排宝玉出家。可是他又不愿小说的结局变成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于是安排了贾家复兴――既然宝玉在黛玉死去、贾家被抄时都没有出家,那么让他在家道复兴时出家便没有道理。于是,他又不得不让宝玉重游太虚,令其“觉悟”,为其最终的出家张目。“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让贾宝玉完成了传宗接代的革命任务;为了光宗耀祖,不背天恩祖德,他让贾宝玉高中乡魁,受封“文妙真人”;出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他让贾宝玉斩断了情丝,这恰与曹雪芹的原意――宝玉“抱情而遁”相悖;为了父父子子的纲常,他让宝玉出家前拜别父亲。除了那个光光的脑壳,宝玉就是一个封建社会孝子贤孙的代表,哪里还有什么叛逆者的味道!贾敬羡慕的是白日飞升,贾政羡慕的是金章紫绶,宝玉则兼而有之,简直是超凡入圣,真堪光贾府之门楣!宝玉的“却尘缘”,却的是情,而非理,这与前八十回的内容是不接榫的。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角,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处理,关涉全书的立意。后四十回的作者深谙此理,设计了宝玉出家的重大关目,保持了全书故事情节上的连贯性。但是,由于其人的思想旨趣与曹雪芹迥然不同,他完全改变了宝玉的形象,使其思想与前八十回相悖。这不能不说是后四十回的一大缺陷。
      
      ① 李正学:《红楼人物百家言・贾宝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1―238页。
      ② 端木蕻良:《红泥煮雪录》,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56―67页。
      ③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④ 鲁迅:《绛洞花主小引》,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180页。
      
      
      作 者:方兆平,山东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现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古典小说等。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宝玉出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