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课堂教学的主体性与美感性 主体性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的主体性与美感性 主体性课堂教学研究

    时间:2019-02-18 05:31:4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 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是为了“学”。说到底,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但在现实中,老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取代了学生的主体位置,“学”几乎等同于“听讲”、“ 记忆”、“ 抄写”、“答题”;老师的 “教”往往简约成“讲解”、“灌注”、“考试”“评分”。老师主导作用的过度夸大 、强化,形成了老师决定、掌握,甚至是主宰着全班学生的“学”。划一的内容,统一的答案,定势的思维,忽略或排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有的活动。我们该清醒地意识到,许多孩子从 “爱学”变成,“厌学”,有的中途辍学,甚至离家出走,许多触目惊心的悲剧,正是在这狭窄、封闭、捆住手脚的教育空间里发生的。“教”与 “学”中本末倒置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最后只能是拔苗助长。
      
      一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这就像雏鹰的翅膀是在飞翔的活动中练硬的。“爱动”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我们的教学理应顺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因此,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确立一个需要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活动。每天走进教室,就会觉得迎面扑来勃勃生机,眼前是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学生,是一群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但又绝不是“小大人”。他们具有大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比大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满活力与主动性。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这块磁石就在我们老师备课笔记的旁边闪烁着光亮,是拿起,不是放下,教学的效果就大不一样。我们的教学往往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丢弃了那块宝贵的磁石――美。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不能产生愉悦的情绪,不能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没有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呢!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的是决定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期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学生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
      
      二、让学生充分地活动
      
      让活动进入学科课程,是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活动的提前条件,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从“学生”到“学生”的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授”、“被接纳”的习惯地位的羁绊。这种角色的消极状态,也会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或描画表演,或主持裁决,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活动中学生担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趋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结果。教学过程随着学生的活动推进,再利用角色效应进行,课堂教学比起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就丰富多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既然如此,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就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突破教材难点,具有鲜明的科学特点,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从而强化基础。应该看到,人的诸多能力,事实上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得到提高的。很难想象一个关在屋子里死读书与外界很少交往的人,能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机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他们似乎发现了自己,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一种更高的追求,希望自己能表现得更完美的渴望,随着活动与日俱增。这时,作为他们的老师,也会猛然发现,活动使学生变得聪明、能干,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如此循循善诱,必然水到渠成。
      
      三、让学生真正感受美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学生,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若仅仅是通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解释以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练习,这类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要使学生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同时,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那是很艰难的。而美感性的教学,运用艺术的直观,学生所得就丰富多了。当老师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老师描述着:“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副图画”。随即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动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加以强化:“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那真是‘荡舟游漓江’,让我们眯着眼看看这图画般的美景,想象漓江的水怎么静得不觉得它的流动”。学生轻轻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子,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动觉感受的是优美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悄然展开。稍后,老师悄声地问:“你们听到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潺潺的呢”?学生在此柔美的情境中,不想高声语,只是轻轻的摇了摇头,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身临其境。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正由于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尝着语感,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完成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是美的享受。
      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高效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学生的发展不能没有美。
      (作者联通:332400江西省修水县港口镇第一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主体性课堂教学感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