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龙开胜访谈录] 龙开胜

    [龙开胜访谈录] 龙开胜

    时间:2019-02-28 05:42:1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1、近年来,您在全国、全军的书法展赛中均有出色的表现,获奖、入展几十次。请问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谈不上成功,对书法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它根本就没有什么高度和彼岸可登,况且我的书风还很不稳定,一直处在吸收和调整期,自己感到还是肤浅的、不成熟的。学书的体会倒有些,但不是什么秘诀,其实搞书法的人都明白,无秘诀可言。一是对书法的那份执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刚从军校毕业,由于自己还算勤勉,又有写字的特长,很多单位都争着要我,但我抵住了诱惑,只要求到一个相对宽松一点的学员队当队长,原因是有时间练字,白天学员上课不用管,晚上学员睡觉早,我都可以腾出时间练字。在这八年多当队长期间,我完成了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三年大专三年本科的学业。风雨无阻地骑了六年自行车,人一旦有了这份爱好和执著,真是势不可挡。二是须勤奋,书法这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想要投机取巧取得成绩是不可能的,张旭光老师、孙晓云老师也都谈到三天不练字就感到手生。所以这还真是个技术活,每天还需花一整块的时间练练笔,我写到凌晨二三点是常事,废纸无数,秃笔无数。三是要找准好自己的方向。2004年之前自己对书法的审美也是一片模糊,东学学,西弄弄,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方向,自从上海画家陈逸飞去世后一个礼拜,中央电视台播出东方之子陈逸飞生前的一段采访,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雅俗共赏,对我触动很大,我立即反思和梳理了自己的艺术思路,调整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对我以后的书法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四是方法要正确,不要走弯路,这是所有学书者都会面临的困惑,到底哪些需注意呢?选择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字帖进行深入的临习和领会其中的经典。有的认为要意临,有的认为要实临。其实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岂不更好?先学碑还是先学帖,先学楷还是先学行?有谁研究出先学哪个更有效果?至今没有,每个人的欣赏习惯、生理机能、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等都是不一样的,不可能套个模子按一个套路就把字学会的,自己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到底是不是写字的这块料,要有较高欣赏眼力,知道哪个字是好的,哪个字差的,眼高手低,这还好办。问题就怕眼低手低还自我感觉良好。这就不好办了。我在书协培训中心上课,有的学员不管笔好不好使,纸好不好用,墨稀不稀、稠不稠,全然不顾,拿起笔就抡,抡得满头大汗,满地废纸,看似工夫下得不少,实则养成了不少坏习气和毛病,效果可想而知,有一个学员拿一支秃笔临兰亭序,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别扭吗?水墨相生,笔畅纸顺,那写起来心情舒畅,惬意盎然,不想写好都不行。五是还要有点悟性。对书法的感悟能力与功力是一个书家成才的必要条件,明代徐渭说“夫不学而天成者尚矣,其次则始于学,终于天成。”人之禀赋于书法关系甚大,可惜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总认为这个太简单了,谁还没在小学学过描红、颜筋柳骨什么的。天赋对于体育方面的重要性人们都愿意承认,让刘翔去打乒乓球,让邓亚萍去跳高,那肯定是乱弹琴了。有诗说得好“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船不如舟。”所以因材施用对于完成各项事业是多么的重要,这个禀赋也并不是神秘的东西,只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模仿能力和感悟力。有了这个东西再加上勤奋,搞出点成绩是迟早的事了。
      2、您崇尚“二王”一路书风,您觉得“二王”书风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它给您的创作带来哪些好处?
      “二王”书风的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道美健秀、雍容华贵、皇家气派、庙堂之气,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儒家的中庸思想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这种中和审美意构,要改变比登天还难。就像一个人的饮食习惯,不管你是南方人到北方,还是到南方生活很长时间的北方人,他还是改变不了他儿时在老家形成的口味,可谓禀性难移。所以几千年来二王书风的审美影响已经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审美印象,要改变难乎其难,尽管有人想改变这种审美习惯,但目前还没有一种审美模式能取代二王的地位。二王书法给创作带来的好处就是掌握精到的笔法、优美的结体、富有弹性和哲理的线条,使其创作进入一种唯美的境界,享受其中的快乐和愉悦。
      3、您最近也写了一些碑的东西,你认为碑和帖各有什么特点?碑帖结合对习书有什么益处?
      “碑”的称谓最早起于汉。据清代《说文》学家王筠的考证,最早的碑有三种用途,即,宫中之碑,竖立于宫前以测日影;祠庙之碑。立于宗庙中以栓牲畜;墓冢之碑,天子、诸侯和大夫下葬时用于牵引棺木入墓穴。由于这些实用的目的,最早的三种碑上都是没有文字图案的。其中最后一种原来用木头制成,后改用石头,而它却正是后代所谓碑的真正祖先。最后一种碑既然是为下葬所设,后来就在碑石上书写以及镌刻死者的功德,以使之流传于后世,于是发展成后来有文字的碑。“帖”最早指书写在帛或纸上的墨迹原作。由于写得优秀的墨迹难以广传,于是把它们刻在木头、石头上,可以多次拓制,广为流传,这样,就把刻于木石上的这些原来的墨迹作品及其拓本统称“帖”。所以我认为碑和帖不能割裂开来,碑无非用刀子经过了一次加工,使其笔画更方整凌厉,但无法看到墨色变化及线条的行走轨迹,而帖可以表现书写者的情绪变化及墨色和线质,但无法表现碑的厚重与爽利。如果把碑和帖结合起来,使其更具精神又有帖的味道,岂不更好?我正在摸索当中,看是不是有好的结合点,有人反对碑帖结合,碑是碑,帖是帖,我想任何东西都有它的融合点,五十六个民族都融合了,何况就是个汉字呢。我结合得不好,让你见笑。
      4、已故画家陈逸飞说:“艺术太雅,孤芳自赏,不行;太俗,品味太低,也不行。只有当雅俗有机结合时,艺术才能显现其顽强的生命力。”您怎样理解这段话?作为部队专业从事书法创作的书家,您的人生信念是什么?
      我在2007年的书法报上登过一篇《雅俗共赏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审美共识》提到过这一点,2008年《中国书法》杂志发表的《中庸与书法》谈到书法的中和之美的审美境界。任何一门艺术都不是孤立的,它都会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当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艺术才繁荣。没听说过艺术高度繁荣,而社会却民不聊生,尸横遍野。所以艺术不能脱离社会和人民大众。邵秉仁先生在《保护、弘扬和传承中国书法艺术》一文中说的一段话正表明了书法艺术生命力之所在:“雅”是书家人文精神的流露,是书家个性修养的综合体现。那种境界深远、富有品味、蕴涵情趣、自然大方、通俗易懂的才是真正的大雅。千百年来,人们从未放弃过对书法真善美的追求。尽管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但共性的标准从未改变,那就是要求艺术作品一定要清新刚健、自然朴实、雅俗共赏。当代书家要从古今成功艺术家的作品中,总结历史,明辨是非,端正自己的创作方向,自觉地将书法艺术融入人民大众的主流审美价值范围。书法要贴近人民群众。为更多的群众所接受。书法家们不能低估大众的审美,书法艺术不能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那些书法史上的大书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其作品都是雅俗共赏的,书法艺术只有被广大人民接受,才能被历史接受,才具有历时不磨的艺术生命力。
      我作为一名部队书法工作者,深感光荣和自豪,感谢这个时代给书法提供了这么好的舞台,感谢部队领导的培养,使我从事一个让我无比喜爱和毕生奋斗的事业。我将穷其一生为不断地摸索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做出自己的努力。
      
      (转自《书法导报》)

    相关热词搜索:访谈录龙开胜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