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出路] 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有

    [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出路] 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有

    时间:2020-02-04 18:25:1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现阶段,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养老问题方面,找出成因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出路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我国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人口问题含义及形成原因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结构等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不协调而产生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各种问题的总称。人的两重性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产生人口问题的根本原因。由于人生存在环境之中,同时兼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特征,所以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方式等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还受自身发展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状态下的人口数量、分布和增长与人口的再生产类型有很大关系。当人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环境的发展相协调时,人口的增长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人口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不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时,就会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二、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1.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和加速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近30年来,我国的生育率快速下降。但同时也要接受另一事实: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已经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就已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据200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去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预测到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比2000年提高近4.96个百分点,届时每8个人中就有1个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

      2.严峻的人口数量问题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29 533万人。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人口总量将达到14.3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2年前后,达14.7亿左右。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 000万的速度增长。未来十几年,16岁及以上人口的规模总量在9亿以上,2013—2020年将超过11亿,并呈增长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基数大,高峰持续时间长,对人口就业和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给我国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瓶颈之一。

      3.突出的人口质量问题

      中国的早教之父冯德全教授说:“我国人口存在着三多:一是文盲多。大约5个人里面有1个文盲,占两亿多人。二是残疾人多。每20个人里面有一个残疾人,残疾人占了六千万。三是智力低下人多。智力低下人占了一两千万。”这反映出我国人口无论科学文化素质,还是身体素质等都存在很大问题。就科学文化素质而言,中国社科院在2009年9月8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指出,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但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005年,美国该指标为13.63年,日本为12.9年,比我国(8.7年)高出5年左右。中国社科院劳动和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说:“即使是我国近年来迅速提高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1%),也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平相差较远。”而人口素质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条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影响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

      4.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人口出生性别比是指该人口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出生的男婴总数与女婴总数的比值,用每100名出生女婴数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示,它的正常值通常在102~107之间波动。而我国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透露,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 000万~4 000万,这意味着平均5个男性中将有1个找不到配偶,数千万的男子无妻可娶,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光棍”,而且这一现象从2007年开始将逐渐显现出来。男女性别比在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形势不容乐观。婚姻失衡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5.人口机械迁移、流动挑战城乡和谐发展

      在国际上,人口迁移和流动并无实质区别,我国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定义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由于我国独特户籍制度的存在,人口的移动行为是否改变其户籍就成为区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主要标志。除此之外,相关权威学者认为,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的核心区别在于:流动人口只是暂时离开其常住地,而进入暂住地或客居地的人口,最终要返回其常住地;迁移人口则是改变了定居地的人口,通常并不再返回原来的常住地。

      国家统计局进行统计时,把在一个地方居住达半年以上的人口,无论其户口在何地,都算作这个地方的常驻人口。在很多地方,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的时间甚至长达几年。例如,在北京的400万流动人口中,居住北京5年以上的人口高达40%以上。中国的城市化率指标,都是按照城市常住人口数量统计的,而城市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因此,中国的人口流动其实就是人口迁移的一种形式,是户口没有变更的迁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人口迁移现象愈发频繁。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 628万人,城镇人口为56 157万人,我国城市化水平(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42.99%,比2004年末提高1.23个百分点。

      而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经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大军规模十分引人注目,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1 823万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3.8%。而全国的流动人口总量在2005年已高达1.47亿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乡隔绝的二元格局正在被逐渐打破,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化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日益严重、突出的社会问题。

      主要是迁入地就业形势严峻、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治安欠佳,它们对城市化的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迁出地的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三、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出路

      中国人口问题,当前是以控制人口数量为中心,而人口数量又与其它问题相联系。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总体解决。我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口问题论文:《浅谈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

      在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城市的贫富分化问题日趋严重,城市中的一部分人口沦为贫困者。而且这部分人口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城市贫困人口已达5,000万。这既影响城市的安全与稳定,也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所以,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铺平道路。

      一、城市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

      我国城市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下岗、失业是导致贫困的最主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首先,由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必然使得就业的岗位相对减少,部分劳动力找不到就业岗位,沦为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其次、转型时期企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下降,造成下岗职工增多。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统包统配制度,累积了大量的冗员,生产效率低下。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必须合理配置资源和劳动力,所以减员裁员、下岗分流就是必然的手段了。这些下岗职工就成为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如果他们还有抚养赡养的对象,那么其生活就更加贫困了。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的文化层次、素质以及技术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城市中的部分劳动者由于自身文化层次、素质低下,所以他们无法胜任高科技条件下的工作,成为城市的贫困人口。此外,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给城市就业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部分城市劳动力成为失业人口。

      2、昂贵的教育、医疗费用,使部分劳动者陷入贫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小学、中学教育所需的费用不菲,大学的学费也居高难下。而学历在求职和待遇问题上仍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了使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获得较高的学历,家长想尽一切办法、筹集资金、向银行贷款等,最终背下沉重的债务,陷入贫困之中。此外,高昂的医疗费用也是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新的医疗保障制度仍在探索与不断的改革之中,一旦患病,高额的医疗费用使城市中的低收入者或失业者沦落为贫困者。为了节省医疗费用,那么小病就有可能拖成大病,最终陷入彻底贫困。

      3、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境况不佳者最终也沦为城市贫困人口。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使得农村的多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程务工者日益增多,成为城市的农民工群体。由于农民工文化层次低,素质低,他们进城后很难与城市中的劳动力竞争,加上目前城市中本来就存在许多下岗职工,所以这些农民工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而待遇又极低的工种,勉强在城市维持生活,最终也成为城市中的贫困人口。

      4、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我国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市场机制仍然会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有缺陷和漏洞,使有些人利用这些缺陷和漏洞,使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掠夺弱势群体的资源,比如企业压低工人工资、在城市拆迁过程中掠夺财富、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保障金额低、社会保险的种类也偏少等等,这些必然导致那些靠社会保障生存的人的生活、消费水平均远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从而使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人沦为城市贫困人口。

      二、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途径

      1、扩大就业,并为再就业创造条件。政府应通过宏观政策,积极支持部分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机会,使城市贫困者有工作,从而摆脱贫困。同时,要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者改变旧观念,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术,自主择业,政府在这方面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采取相应的政策,加强职业介绍、指导、培训等。此外,应改革原有的用人制度,灵活用工,对于失业和下岗人员,可以引导其以临时工、钟点工等方式就业。而且,还应继续发展中小型企业,因为国有企业已不可能完全解决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希望其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员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发展中小型企业,才能吸收大量富余人员,解决就业压力问题。还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安置农村富余人员,防止农村大量富余人员涌入城市,增加城市就业压力,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就业问题、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它使下岗失业者有了基本生活来源,同时也能改变人们的择业观念,使劳动者愿意到中小企业就业,还能为下岗职工、失业者提供再就业机会。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还是低水平、覆盖面小、漏洞多,所以必须不断进行完善。首先,应该积极调整目前的社会福利政策,针对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应该向低收入者倾斜,使其生活有所保障;其次,扩大社会保障面,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安全网”,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所有的劳动者都覆盖在安全网内,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感。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建立适应各类企业劳动者的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一致、专款专用的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最后,应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使社会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

      3、建立扶贫的检测体系和管理体系。为了能够准确掌握失业率、下岗职工具体动态等情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建立相关的检测体系,及时了解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控,对症下药。然后,再由政府部门建立城市扶贫管理体系,使扶贫工作持之以恒,使扶贫工作制度化和社会化。同时,为了使扶贫工作社会化,政府应鼓励公益性的社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参与这项工作,使全社会都关注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介入城市贫困人口的脱困工作。

      4、建立社会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网络系统。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务工,这不仅影响农村社会安全与稳定,同时也增加城市就业压力,影响城市社会的安全、稳定与发展。所以,应建立城乡之间经济要素双向流动的网络系统,改变目前单向流动的格局,使城乡互助、共同发展,又能够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减少城市贫困人口。当然,这方面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并且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城乡共赢,共同发展。

      5、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素质和技能水平。相关部门应该对贫困者进行必要的再就业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文化水平和技能,使他们能够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贫困者子女如考入高等院校,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助,院校也应尽可能地把奖学金向他们倾斜,使他们在校安心学习,金融机构应尽可能地向这部分学生提供低息教育贷款,使他们完成学业。这些措施必然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容易获得就业机会,摆脱贫困。

      总之,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玉亭.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科学出版社,2005.

      [2]何芸,卫小将.中国城市新贫困问题的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7.

      [3]李臣娟.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我国人口问题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人口问题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有我国环境问题成因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