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的若干思考

    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0-03-19 05:06: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道路过程中,针对俄国等东方国家保存农村公社的国情,运用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出这些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即“跨越论”的思想,这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探索适合本民族的社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对此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思想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并对其“跨越论”思想沿革进行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跨越论 卡夫丁峡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b)-0163-01

    1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跨越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为了批驳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关于私有制自古有之并将长期存在的唯心史观,马克思将视线和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东方社会,通过对东方社会和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研究,试图解决社会形态更迭过程中私有制的历史地位,即私有制在历史上是如何从公有制演化而来的问题,从而证明和捍卫其恪守的私有制的暂时性和最终必然重新被公有制所取代的唯物史观。

    2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思想的内涵

    2.1 如何理解“跨越论”

    跨越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例如古代日耳曼人跨越了奴隶社会阶段。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如此等等。但是,社会形态演替进程中的这类跨越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首先,所有这类跨越,都是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社会形态演替进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

    其次,这类跨越的产生,总是以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社会形态演进的不平衡性为条件的。

    再次,社会形态演替进程中的跨越,只能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民族或国家。

    最后,在以上三个条件相统一的基础上,跨越产生的最关键的条件是先进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成果向落后地区、民族和国家的转移。

    2.2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思想沿革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第一次探讨了落后国家的社会跨越问题。当时德国还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夜。马克思当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德国能不能“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平,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1]这实质上是问:德国的革命能不能跨越资本主义?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1)理论的能动作用。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2)革命对象的反动程度决定革命的水平。(3)资产阶级已经不能领导革命。(4)德国无产阶级本身表现了人的全面丧失,这个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它必然会在未来的革命中处于领导地位。马克思指出,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而在德国这些彻底需要的产生,看来既没有任何前提,也没有必要的基础。他进一步指出,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1861年,彼得大帝农奴制改革之后,资本主义在俄国迅速发展,原有的农村公社日益遭到破坏。正是针对米海洛夫斯基文章中对《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附注中关于赫尔岑的简短评语的错误理解,马克思写了他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

    马克思在信中首先驳斥了《祖国纪事》强加给自己的观点,指出:“如果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2]马克思认为一个民族,如果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发展道路也就不同。这为东方国家发展的独特道路做了理论上的概括。

    1881年,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及草稿可以说是在此基础上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某些较落后国家并不一定要教条地经历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通过“典型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当然,这种生产关系能动性的发挥不是没有经济基础、物质条件和原则的,这个基础与条件就是发展新的更高生产力需要具备的相应的基础和物质条件,即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具有大规模组织“合作劳动”的条件。这个原则就是这种跨越式的生产关系变革仅仅是新社会制度经济体系的出发点。

    1882年1月,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马克思态度鲜明地宣称:“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制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制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2]按照马克思的这一设想,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有其充分的依据:第一,这是可能的。第二,这是必要的。马克思深刻地看到,资本主义正经历着危机,“这种危机只能随着资本主义的消灭、现代社会的回复到‘古代’类型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生产的最高形式而结束。”[2]第三,它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在马克思看来,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要尽力排除各种来自公社外部的企图扼杀农村公社的危险,促使公社内部的公有原则是战胜私有制因素,“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2]俄国公社的新生,还有赖于俄国革命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相互补充和相互呼应。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的“跨越论”。恩格斯指出:“毫无疑问,公社,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劳动组合,都包含了某些萌芽,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起来,拯救俄国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3]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一文中又强调指出,这一论断“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0,326,437,44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02~503.

    相关热词搜索:恩格斯马克思跨越若干思考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