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左传》中的古代饮食制度文化探究

    《左传》中的古代饮食制度文化探究

    时间:2020-03-19 05:13: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话题,从古代传承下来的饮食文化礼仪早已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我国作为礼仪之邦,在饮食上有着深远的文化传统和中国特色,这些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通过对《左传》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了解那个时代的饮食制度文化。本篇论文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李梦生撰写的《左传译注》为研究材料,节选了隐公元年到哀公二十七年,共255年的历史进行探究分析。论文所选的历史时期处于春秋初期,阶级制度还是有较强的约束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文化的探究,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奴隶社会的饮食制度文化。

    一、饮食内容上的阶级差异

    (一)不同阶级的饮食各不相同

    从饮食的内容来看,我国古代各阶级的日常食品各有限制,而且各阶级不相同。

    《左传·庄公十年》:“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肉食者,或食肉者,指做官有俸禄的人。春秋时,肉类是珍贵的食品,只有在重要庆典时才可以享用,除了天子以及王室贵族以外,一般人家不常食肉,而且食肉有老、少、贵、贱之别。所以“肉食者”后来演变成为贵族阶级的代名词,而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吃肉菜。

    贵族食用的肉类繁多,春秋时有“六畜”、“六禽”、“六兽”之说。“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六禽”包括雁、鹑、鸠、雉、鸽、鴳;“六兽”为麋、鹿、熊、野猪、野兔、麕。这些肉食均由专门负责贵族饮食的食官供给,专给天子、贵族食用。

    春秋时期,从天子到平民都已形成相对稳定的饮食结构。各阶层都有规定的饮食内容,不同等级、不同场合食物种类各不相同。古代的饮食等级的差异性,在食具规格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比如,鼎是饮食器具,在殷周时期更是权力、等级的象征,被统治者用以“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左传·隐公五年》)用鼎制度是先秦饮食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现象,通常以鼎的数目为标准来规定贵族各阶级的饮食规格,这种制度在古代文化饮食中有深远的影响。九鼎为天子所用,而且在周代早期,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九鼎,因而“九鼎”也就成了天子地位的代名词。①国家政治威权的象征用鼎来表现,权力等级的高低用鼎来区分,体现了饮食的差异性。而平民的饮食结构极为简单,仅为饮——食而已,如孟子所云:“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二)贵族的特殊饮食——胙

    天子祭祀后,会把祭祀用的肉赐给参与祭祀的诸侯,而贵族以食胙为荣,彰显其尊贵地位。

    《左传·僖公六年》:“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

    胙,指祭祀用的酒肉。天子祭祀文王和武王,赐给伯舅胙肉,齐桓公准备下阶跪拜接受。胙肉在古代只有同姓诸侯才有权享有,地位显贵的诸侯才会得到君王赏赐的胙肉。当时中原受到戎狄等部落的侵扰,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霸主,历史上被评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受到周天子赏赐,周王赏赐胙肉,以显示对他的赏识和宠爱。

    凡是祭祀的食物都被视为福胙而被祭祀者们享用。国君通过以祭社稷宗庙之肉一一脤、胙赐予同姓之诸侯,与之同福禄,来强化兄弟邦国间的亲密关系,通过与族人宴食、行饮酒之礼,可以强化亲情,融洽家族,亲密兄弟关系。②同时加强君王与诸侯之间的沟通,调整和融洽人际关系。

    (三)平民有献时鲜食物的义务,从食官到平民皆为统治者的饮食服务。贵族或主人是不劳而美食,不劳而美衣,坐享其成的一种特权阶级

    《左传·成公十年》:“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

    馈人指主饮食的官。甸人是古代的官职,主要负责田野之事及公族的死刑。杜预注:“甸人,主为公田者。”奴隶制社会时期,田地为君王一个人所有,并设有专门替君主管理土地的田官,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对这种制度形象的描述。奴隶在公田集体劳作,粮食收割后要上交君王,农民只能留下一小部分来维持生计。

    春秋时食官制度已经构成完整的体系。食官都有专门的职责,专门为统治者的饮食服务。

    甸师是职掌粮食作物种植的职官,提供黍、稻、粱等谷物类烹饪原料;兽人、牛人、羊人、鸡人是掌管田猎和畜牧养殖业的职官,提供禽兽肉类烹饪原料;渔人、鳖人、川衡是职掌渔业水产的职官,提供鱼、鳖、蚌、蛤类烹饪原料;场人、泽虞职掌场圃与泽地的种植和管理,提供瓜果蔬菜类烹饪原料。③这些记载,展示了先秦社会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同时也可以看出统治者奢华的饮食,与平民构成鲜明的对比。

    二、食物上的往来

    (一)对于饥饿或缺粮的人、国家,有食者以食相赠,体现了礼仪、仁义的思想

    《左传·文公十六年》:“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栗而贷之。”

    贷是施予、给予的意思。宋国遇到饥荒,宋公子鲍把食物赠给百姓来渡过荒年。公子鲍是宋昭公的庶弟,后来即位为文公。他喜欢济贫救急,在当时以仁德著称,受到人民的敬仰,体现了贤者以仁为本、仁者爱人的高尚品质。

    (二)赐食及送礼现象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御孙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而由夫人乱之,无乃不可乎?’”

    食物作为礼物,上级给下级为赏赐,下级给上级为进献,送礼物表示恭谨。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送的礼物各不相同。诸侯、太子、小国国君进见执玉帛,卿执羔、大夫送雁、庶人送雉,工商执鸡。他们拿的礼物表明他们的身份等级。女子进见的礼物一般为榛、栗、枣和干肉。女子和男子要送的礼物相等乱了国家的等级制度,所以说是不可取的。

    (三)诸侯之间赠送的礼物有阶级等级的限制

    《左传·成公二年》:“王使委于三吏,礼之如侯伯克敌使大夫告庆之礼,降于卿一等。王以巩伯宴,而私贿之,使相告之曰:‘非礼也,勿籍。’”

    周平王和巩朔宴饮,因为巩朔当时任上军大夫,还不是周王室任命的卿,所用的礼仪依照等级制度应当比卿低一等。宴会接待的礼仪、赠送的礼物要按照法度的规定进行,应根据社会阶层的地位考虑赠送的种类和次序的先后。周平王私下送礼物给巩朔是不合礼法的。阶级地位不同,礼仪的等级也相应不同,不能随意更改,否则便是失礼。

    三、诸侯宴请频繁

    (一)诸侯宴请宾客成为一种平常现象

    《左传》中有大量文章记载诸侯或贵族之间相互宴请,诸侯宴请宾客成为一种平常现象。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在注重饮食制度的春秋时期,宴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已经成为诸侯加强统治的手段之一,其典型作用可以概括为:怀柔殷遗民、维护分封制、维护宗法制度、联系贵族和庶人之间感情的纽带。④宴请可以保证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稳定,增强贵族之间的感情联络,达到和谐融洽的效果,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 使整个社会能够得到稳定和有序的发展。所以宴请也自然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诸侯频繁地宴请活动中影射出了奴隶社会一定的政治行为。

    (二)宴席中有尊卑之分,古人席间十分讲究礼仪,饮食次序分先后,卑者向尊者劝酒是古代的礼节之一

    《左传·庄公十八年》:“春,虢公、晋侯朝王,土飨醴,命之宥。”

    飨在《说文·食部》:“飨,乡人饮酒也”。“乡”和“飨”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为同一字,其本义应为乡人相聚共食。后因为“乡”常被用作乡党、乡里的“乡”,于是另造出从食的“飨”字,以与“乡”区别。本义为乡人相聚共食的飨又可引中为设盛宴招待宾客。《玉篇·食部》:“飨,设盛礼以饭宾客。”

    飨的对象分三类:一是飨耆老、孤子、士庶子(宿卫),二是飨宾客包括诸侯来朝为宾者和诸侯遣臣聘问天子者,三是飨臣工。不同爵秩的诸侯的飨食次数也不同,上公飨礼九献,侯伯飨礼七献,子男飨礼七献。中国古代的饮食礼制集中反映在招待宾客的宴会上。宴会的规模、档次要与客人身份地位相称,招待不同爵秩或不同命数的宾客使用不同形式的宴会,不合规矩的礼仪是失礼行为。通过宴会的礼仪来分别尊卑贵贱,维护统治秩序,使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固定于一个适当的位置上,从而体现出贱者对贵者、幼者对长者的敬意,以维护社会安定,长治久安。

    (三)宴饮时作诗赋以尽兴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河水》为诗篇名,大意说黄河水归入大海。重耳以海喻秦,暗示自己如河如海般侍奉秦。《六月》为《诗·小雅》篇名,写尹吉甫佐周宣王征伐,振兴文、武事业。当时重耳逃亡在外,处境窘迫,到秦国后受到秦穆公的款待和赏识。秦穆公借这首诗说重耳将来定能称霸诸侯,扶住周天子。所以重耳拜谢君王用辅佐天子的话命令他。

    在筵宴中做赋是古人一向的喜好和传统,在一些特定的宴饮活动中,诸侯宴饮时会做赋助兴,赋的内容多取材于《诗经》。宾客通过吟诗的方式表情达意或向主人暗示自己的意图。但所作的诗赋有一定的制约,诗赋所表达的内容不可超越阶级,要符合自身的阶级地位。这些在宴饮过程中吟唱的宴饮诗,是我国文化史上独有的现象,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饮食礼节禁忌

    (一)古人崇尚节俭,提倡节省食用,奢侈浪费会受到人们的一致唾弃

    《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饕餮”传说中是龙的第五儿子。它十分贪吃,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后来词义演变为形容贪婪之人,所以“饕餮”意指贪财贪食或性情贪婪的人。由于缙云氏的儿子崇尚奢侈,浪费食物,聚敛财物,不周济穷人,贪食贪财,被称为“饕餮”,以示对他的讽刺。

    勤俭节约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阶级社会,贵族要教导晚辈爱惜粮食,珍惜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谷物,以培养自身的节俭美德。奢侈浪费的行为会受到民众的一致唾弃。在生产力低下的奴隶社会,粮食的种植是艰辛的过程,有食有衣是平民的理想,所以粮食显得弥足珍贵。

    (二)禁嗜酒,喝酒过多被视为有损礼节的行为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饮桓公酒,乐。公曰:‘以火继之。’辞曰:‘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

    陈国公子为了躲避祸乱逃到齐国,齐桓公请公子到家里宴饮。齐桓公喝得兴致很高,天黑了,仍建议继续饮酒。公子不同意,并解释说,他只占卜了白天喝酒的事情,没有为夜间饮酒的事占卜,不知道吉凶,不敢遵命。酒用来完成礼仪,不能持续过度,这是义。与君主饮酒完成了礼仪,不使君主过度,是仁。饮食礼仪讲究喝酒有度,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君王喝醉酒有失仪态,而辅佐君王的臣子与君王宴饮,不是君王喝酒过度,避免失礼的行为,也是仁臣的义务。

    《说文》:“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酉声。一曰造也,吉凶所起也。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许慎解释酒,不是从酒的物理属性来阐释酒为何物,而说酒“就人性之善恶”,把它说成是一种助长人性的善良和丑恶的饮品。由此看来,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对酒的文化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古人饮酒,主张“微醺”、“温克”。孔子喜欢饮酒,却提出了“唯酒无量,不及乱”、“不为酒困”的主张,要求饮酒者节饮有制,以德自律,成为古人鉴往古、察当时、戒来世的酒德标准。《孟子·离娄上》记载了孟子这样的批评:“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把“醉”和“生”联系起来,极力反对饮酒过度。古人曾经有四戒之说,“嗜酒”、“贪财”、“好色”、“逞气”可以断送人的前途,应该被戒除。

    五、结语

    古代饮食礼制从饮食内容、饮食结构、饮食礼仪以及设筵铺席等饮食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规定了不同阶级和地位具有不同的等级,以分别尊卑贵贱。通过对古代饮食制度文化不同侧面的研究,我们看到了中国饮食文化阶级性、复杂性、多元性的文化特征,同时也体会到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注释

    ① 陈军.《尚书》饮食文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3(2).

    ② 易志文.《诗经》与周代饮食文化[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9).

    ③ 王雪萍.周礼饮食制度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7(5).

    ④ 周粟.略论周代饮食制度的功用[J].大连大学学报,2008(7).

    参考文献

    [1] 陈军.《尚书》饮食文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3(2).

    [2] 易志文.《诗经》与周代饮食文化[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9).

    [3] 王雪萍.周礼饮食制度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7(5).

    [4] 周粟.略论周代饮食制度的功用[J].大连大学学报,2008(7).

    [5]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6] 罗竹凤.现代汉语大词典[Z].现代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7] 张莉.“酒”词语的类型与文化特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5).

    [8] 周粟.略论周代饮食制度的功用[J].大连大学学报,2009(2).

    [9] 余世谦.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J].复旦学报,2002(9).

    [10] 周粟.周代饮食文化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2007(4).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左传探究古代饮食制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