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通过绘本了解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情况B

    通过绘本了解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情况B

    时间:2020-03-24 05:16: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程度反映了现今儿童的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发展的程度,同时通过认知死亡,儿童也能很好地了解生命发展的进程,有利于教师或家长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通过绘本阅读及谈话活动的个案调查了解现今儿童对死亡认知的情况,并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分析并讨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儿童认知死亡。

    关键词:儿童;死亡认知;绘本;个案调查;生命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地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儿童认知死亡可以促进儿童认知事物、了解生命发展的进程、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目前在外国,已经有相关的死亡教育课程,让儿童认识死亡,接触死亡,了解死亡,从而让他们学会珍惜生命,感受生命的力量与美好;同时,如果有不幸的事故或天灾人祸发生时,儿童在对死亡有一定认知的前提下,当死亡真的降临在身边的人身上时,能够更镇定地去面对、与亲人告别,甚至释怀,而不是不知所措,不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

    一、问题的提出

    “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5岁),此阶段儿童还不能理解死亡的最终结果和无法逆转性。儿童知道他们需要吃饭和呼吸,所以他们不能想象出一个人没有这些特征会是什么样子。因此他们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睡眠或一种暂时的状态。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都有这样的认知,即死亡不同于生命。

    第二阶段(5~8岁),此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死亡的真正理解,即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的和普遍的现象。在这个时期,他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死亡是人类的最终结果,也把死亡看成是变幻莫测的、深奥的。在这阶段的儿童倾向于把死亡归因于外在的动因。他们认为生命是由外在的力量给予或拿走的,这种力量能使生命进行或停止。

    第三阶段(9岁以上),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死亡有了成熟的理解。儿童把死亡看成是个人的,他们认为死亡不再是外界可以干扰的事情(事故除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一个自然的内部破坏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包括他们自己。”

    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三个阶段是在30年前提出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儿童接触的事物增多,现在的儿童比起30年前相同岁数的儿童的普遍的认知水平是明显提高了不少。那么,Maria Nagy在1984年的实验得出的发展阶段是不是还符合现阶段的儿童死亡认知的情况呢?本文通过运用绘本,讲与死亡相关的故事,引导儿童思考与死亡相关的问题,并且通过谈话活动了解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程度,同时也通过与家长访谈了解目前家长对儿童认知死亡的看法,从而能更深入地了解儿童认知死亡的程度。该研究希望通过与儿童对话了解儿童对于死亡的认知水平,检验样本中这八个年龄段处于第一阶段(3-5岁)的儿童是否符合Maria Nagy的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一阶段,通过谈话活动了解儿童对死亡认知的了解程度,从而讨论家长该如何对此阶段的儿童进行生命教育。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

    我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即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行为、事件等进行选择的行为。本文选择的样本的八个4岁儿童来自广州市的一所具有20年办学经验的幼儿园。所选取的儿童都比较聪明,反应较迅速,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话;同时性格比较活泼开朗;与他们的家长沟通后了解到他们在家中并没有遇到过亲人去世的情况;同时家长平常几乎也没有给他们主动提起过与死亡相关的内容,仅是儿童问起死亡问题时,家长会回答。

    与此同时,除了给上述儿童进行读绘本活动从而进行死亡教育外,笔者也与他们的家长沟通采访,了解他们是如何面对儿童向他们提出死亡的问题,并了解他们是否会为儿童进行生命教育等。

    (二)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的方法采用的是与儿童进行与死亡教育相关的绘本阅读活动及谈话活动,与其家长的谈话得出。本次研究主要使用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与儿童共同阅读该绘本后,和他们进行谈话活动;同时与家长在活动前后都分别进行谈话交流,希望了解儿童原本对死亡认知的水平及讨论在阅读关于生命教育主题的绘本后,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儿童进行生命教育。进行死亡教育类绘本的阅读活动和谈话活动时间大概共为30分钟;与家长的谈话则时间没有固定,都是以通过了解家长在儿童进行死亡教育绘本阅读前后有没有向家长提问关于死亡的问题,重点记录家长如何回答儿童的问题。每次阅读活动及访谈,笔者都做记录,或者当时不能及时记录的,事后亦都补充了笔记。在记录过程中,笔者也把观察到的儿童或者家长的表情及肢体动作,或者笔者的一些感想也记录下来了。

    三、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使用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与儿童共同进行绘本阅读活动。该绘本的内容贴近生活,而且绘本中情节生动有趣、语言通俗易懂;同时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儿童说出很多他们关于猫的遭遇的想法,也会因为好奇故事发展而不断提问。在与儿童一起阅读绘本的过程中,随着绘本中猫一次又一次地死去的情节,儿童会不断追问“接下来呢?猫去哪个主人家里了?我希望猫去一个公主那儿”,反映了儿童对该绘本的内容非常感兴趣。

    样本中儿童均为四岁,年龄段都处于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中描述的第一阶段,但得出的结果其实并不完全符合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一阶段,甚至通过儿童的回答得知他们对于死亡的认知也有部分符合第二阶段。

    在谈话活动开始的时候,一谈论到死亡,儿童第一反应都认为死亡是件很伤心的事情,也一致认为如果他们的好朋友死了,他们也会像猫的主人一样哭。在阅读绘本后,儿童认为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中猫活了一百万次,也死了一百万次,所以他们会因此告诉笔者,他们认为“小狗、大象、长颈鹿、狮子、暴龙……也像猫一样不会死”。但问到儿童家里养的猫狗会不会死,儿童这时又显得非常犹豫,告诉笔者他们觉得会,又觉得可能不会。由于儿童受到了故事的影响,幻想这世界上也有像绘本中的猫一样活一百万次的动物,而事实上他们也不知道究竟他们口中所说的动物会不会死。

    当笔者把死亡话题转移到了人的身上时,儿童一开始能很坚定地告诉笔者“人不会死”,但是当笔者再次追问“人真的不会死吗?”的时候,他们经过几秒的思考后告诉笔者:“人要是被真枪射到就会死,被小偷杀了也会死。”当笔者再深入问问题,把死亡话题转移到他们自身甚至他们父母身上的时候,他们回答:“如果真的被真枪打倒了,所有人都会死。爸爸很胖,但是被枪打倒了,爸爸妈妈也会死,我也会死。”笔者认为,虽然在对话中儿童表现出很不希望爸爸妈妈死,但现今社会的儿童之所以认为被枪打倒了会死,大概是因为接触到了一些媒体上的信息。例如:当儿童看电视看到战争片的时候,看到人被枪打倒了就死了;或者是看到了电视剧或新闻中有人被小偷杀死了。所以他们认为如果当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父母被真枪打倒了也一样会死。同时他们也能到达Maria Nagy的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二阶段中在此阶段的儿童倾向于把死亡归因于外在的动因。他们会说:“真枪把人打死了,或者是小偷把人杀死了,又或者是有一个坏人拿枪打他,挖开他的肚子,把心拿出来就会死。”他们认为生命的消逝是由于外物、外力所导致的,是外在的原因导致了人的死亡,例如枪、小偷等。但是在谈话的时候,笔者问儿童人死了之后会不会再回来,八个儿童都非常肯定地一致回答:“人死了之后就不会再回来了。”同时他们会告诉笔者:“一个人死了之后是去到有一个放着个牌子的泥土里。”这一点与Maria Nagy的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一阶段中所讲到的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理解死亡的无法逆转性不相符,他们并不认为死亡是一种睡眠或一种暂时的状态,他们都可以肯定死了就是死了,而且是不可逆的,人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儿童能说出人死了之后是去到有一个放着个牌子的泥土里,笔者估计是因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儿童会结合扫墓拜山的时候看到的情景,看到去世的亲人是在墓地里的,同时他们也有留意到墓碑。于是他们就认为人死了之后去到的是放着一个牌子的泥土里。虽然儿童没有达到也能理解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三阶段,即“把死亡看成是个人的,认为死亡不再是外界可以干扰的事情(事故除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死亡是一个自然的内部破坏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包括他们自己”。在谈话中虽然他们只是单纯地认为死亡是因为外界的因素所导致的,但是他们还是能意识到自己也会死,每个人都会死。

    同时当谈及到植物类的死亡时,有儿童告诉笔者“如果不浇水或者直接把树砍掉,树也就是死了”,能理解到植物也是会死的,这一点让笔者非常惊讶,因为Nguyen和Slaughter的研究都发现六岁的儿童知道动物和植物都能死亡,但四岁儿童能理解树木的生命也是有开始与终结是有一定难度的。

    四、关于儿童对死亡认知的讨论

    (一)社会的发展导致儿童对死亡认知的阶段产生了变化

    本文通过绘本阅读及谈话活动发现样本的八个四岁的儿童,年龄段均属于Maria Nagy三十年前所提出的关于儿童对于死亡认知的第一阶段,但他们对于死亡的认知已经达到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二阶段,甚至能理解第三阶段中提及的他们自己本身也是会死的。而Maria Nagy 在1984年的实验中提出的三个关于儿童对死亡认知的阶段离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生产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让现在的儿童能够接触到的事物大大增多,再加上现在的父母比起三十年前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也有所提高,他们对儿童的教育也比三十年前的家长普遍更为重视。而有部分幼儿园也会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让儿童了解、知道并清楚生命的宝贵。所以,现今儿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媒体获取到的知识、接受到的教育等都会促进儿童认知及社会性的发展,从而也使儿童对死亡认知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父母应如何引导儿童认知死亡

    通过绘本阅读及谈话活动后,笔者与一部分参与绘本阅读及谈话活动的儿童家长进行访谈,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儿童在家中问父母关于死亡话题时都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电视上的战争片等相关信息中人死了等情节。当儿童问父母什么是死亡的时候,访谈中的家长绝大多数都会告诉儿童“死了就是不存在了,人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死就是消失不见了”等这类的回答。所以参与绘本阅读及谈话活动的儿童对于死亡都有所认知及了解,不会出现没有听说过什么是死亡这类的情况。

    但是由于有的家长宗教信仰或较为传统保守的缘故,认为死亡是一个很忌讳的话题,有部分家长对儿童谈论死亡话题仍持有谈之色变的态度,认为死亡是件可怕的事情,不告诉儿童是在保护儿童。但家长唯有通过与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才能让儿童更好地发展认知能力,并了解、珍惜生命的美好。所以以下是关于家长该如何帮助儿童认识死亡的建议:

    1.纠正家长对待儿童谈及死亡的态度

    父母之所以回避或者故意向儿童隐瞒死亡话题,是因为成人对死有难受且焦虑不安的感觉,同时父母出于一种保护儿童的心情,不希望他们被可怕的死亡所吓倒。但是父母必须要正视儿童认知死亡的重要性,要清楚知道儿童认知死亡能够促进他们认知水平及社会性的发展。同时,儿童认知死亡有利于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让儿童能更好地珍惜生命,了解生命的美好。所以,家长不应该回避儿童提出的关于死亡的问题,甚至家长也可以主动地对儿童进行死亡认知教育。例如,见到叶子黄了凋零在地上可以告诉儿童这是树叶的死亡,借此机会可以让儿童思考什么是死亡,引起儿童的好奇心,让儿童向家长提问,从而家长便可借此机会进行生命教育。

    2.正确地告诉儿童什么是死亡

    通过与家长的访谈得出,在儿童问什么是死亡的时候,有部分家长会告诉儿童死亡就是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旅游或者是飞上天了等。但是当家长这样告诉儿童的时候,儿童会认为只要有人去旅游或者坐飞机就是死亡,他们会害怕,会叫家人不要去旅游、不要坐飞机等。所以家长应该正确告诉儿童死亡就是不存在了,没有了,人死了之后再也不会在这个世界上了。或许儿童一开始会不理解,但是当儿童的认知水平逐渐发展后,或接触相关的生命消逝的事情时,儿童回想起父母曾告诉他们什么是死亡,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黄晓月.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02-203.

    [2]朱莉琪,方富熹.学前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91-93

    [3]明玉君.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发展及教育策略[J].教育探究,2009(2):9-12.

    编辑 张珍珍

    相关热词搜索:认知死亡情况儿童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