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战争电影如何变得“好看”

    战争电影如何变得“好看”

    时间:2020-03-24 05:19:2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集结号》被认为可能是中国最好看的战争片,而对于通过电影表现战争的技术,地球人已探索了近百年。

    战争也许是舞台艺术最难以表达的内容之一,事实上,战争也几乎是最后一个被搬上银幕的主题,甚至晚于科幻电影。早期的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门技术而不是艺术,它将舞台表演拍摄下来,总体上,它其实就是对一场演出的记录。

    这样的电影,拍摄战争的方式可能只有一种,那就是现场模拟一场战争,然后用摄像机将其记录下来——早期战争电影被当作纪录片的原因也在于此。

    战争电影的诞生

    电影的第一次革命来自美国人大卫·格里菲斯,1915年他拍摄了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这也是一部战争片。在这部电影中,格里菲斯创造性地安排电影的摄影构图和镜头切换,大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摇镜的交叉使用,使电影史上出现了令今人都叹为观止的第一个高峰。格里菲斯让电影开始用镜头讲故事而不是单单记录故事,这把电影从戏剧的奴仆地位中解脱出来。

    《一个国家的诞生》背后诞生的是整个商业电影王国,从这部电影开始,惊险动作片成为可以辨认和定义的电影类型,这种类型可以涵盖战争、冒险、警匪等各种题材,这使得好莱坞成为可能。

    1925年出现的另一部战争片对后世的影响同样深远,苏联导演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掀起了一场蒙太奇艺术风潮,《战舰波将金号》让电影脱离固定的、线性的叙事,开展了纯粹影像艺术的形式探索。蒙太奇(Montage),字面解释为“剪接”之意,然而就本质而言,蒙太奇是指电影创作过程中处理时间和空间的手法。例如拍摄一个女人从高处摔落的镜头,就不再需要搭建一个高台,只需要拍摄女人摔落——旁观者抬头仰望——女人坠地三个镜头,就可以完成这一过程。而现代电影中快速的镜头切换更赋予动作场面强烈的节奏感和娱乐性。

    在“敖德萨阶梯”一幕中,为了突出了沙皇军警屠杀包括老弱妇孺在内的和平居民的血腥暴行,爱森斯坦用了一百五十多个镜头拍摄这段阶梯,每个镜头平均不到三秒,反复在屠杀者与被屠杀者之间进行切换,在此过程中,爱森斯坦还画龙点睛设计了一个婴儿车沿阶梯缓缓滑落的场面,为观众平添了一种忧虑、紧张和恐惧,这一手法后来被无数导演模仿。

    你可能会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当成纪录片,但几乎没有人会把《战舰波将金号》当成纪录片。几乎没有一部现代战争电影,不会同时运用这两件法宝:复杂的剪辑和复杂的场面调度。假如《战舰波将金号》在今天发行,毫无疑问会打上“PG—13”的标记,类型划分中贴上剧情,暴力,战争的标签。在今天的影评家看来,敖德萨阶梯的段落甚至有一种瓦格纳式的雄壮感,甚至可以归入广义上的“暴力美学”。

    《战舰波将金号》继《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后再一次让导演们找到了新的路径,探索怎样将战争片拍得精彩刺激,怎样让爆炸和流血震撼人心。与之相伴的新的电影理论开始萌生,摄像机应该摆放在哪里这一从卢米埃尔开始,后来被电影的舞台剧式拍摄抛弃掉的“古典”问题重新得到了高度的重视,电影与戏剧等传统的表演艺术完全分道扬镳,并且认为电影就是观众对连续性的画面产生的理解或幻觉,“表演”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真实,演员必须摒弃舞台剧外向、夸张,或者解释性的表演风格,他只进行真实的扮演。在市场化生存的好莱坞,这让很多嗓音深沉,举止低调的性格派影星活得很滋润,比如深沉内敛的约翰·韦恩,以“质朴”闻名的亨利·方达,以及叼着雪茄坏笑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如何让火药桶炸得更猛

    整个三四十年代,欧洲电影人在琢磨艺术,拍的很多电影都让人打瞌睡,法国的先锋派最后干脆认为电影最好不讲故事算了,而莫斯科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们整出了一大堆好看的主旋律影片,也包括著名的《夏伯阳》,而好莱坞在大电影公司体制下,这一时期的主要艺术探索包括怎样让火药桶炸得更猛,怎样显得枪拔得更快——吴宇森的精神导师萨姆·派金帕对于这一时期的动作片是个总结性的人物,他发现枪拔得更快看起来很猛,但更慢看起来很酷。

    这显然为60年代以后的战争片复苏做了某种准备,越战开始之后,两位西部片影星约翰·韦恩与雷·克洛格联合执导并主演的《绿色贝雷帽》(The Green Berets),被誉为最火爆的越战影片,当摄像机从知识分子的床头转移到乱石穿空的杀戮阵地,需要面对的是工程浩大的场面调度和与之配套的滤色镜头、高速摄影机和更庞大的升降架,由于西部动作片的传统滋养,从70年代开始,在战争场面的刻画以及视觉效果上,已经没有谁再可以和好莱坞一争短长了。

    人们往往动容于《野战排》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却不太留意它怎样呈现了这一切:当飞机连续地向地面投掷炸弹,大地一片火海,许多人在挣扎、流血,而音乐却用了美国作曲家巴伯的一首为弦乐队而写的“柔板”,速度缓慢,长线条的旋律节奏宽广,观影者在眼前一片灾难的时候,不仅仅是被血肉横飞的场面震惊,更让思绪随着音乐起伏,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进行思索,由此产生对战争的痛恨,对生命的珍惜。

    让我们来看看谁拍过真正好看的战争片,这一榜单包括斯皮尔伯格,奥利弗·斯通,詹姆斯·卡梅隆,《太极旗飘扬》的导演姜帝圭……也包括注定不会被影评家喜欢的拉塞尔·马尔卡希,以及迈克尔·贝。后两位都是MTV导演出身,马尔卡希被认为率先发明了一种非常清楚的视觉风格,利用许多部可以移动的摄像机和升降架以及非常多的快速剪辑制造视觉奇观。和马尔卡希一样,迈克尔·贝对那些很酷的事物非常有感觉,他知道怎样把直升机拍得更酷,为了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应该让战斗机从大桥上面还是下面飞过去,利用电影特技,在《石破天惊》中他让抛下炸弹的战斗机对着镜头盘旋升空,在《珍珠港》里又对一颗炮弹从出镗到命中进行“跟踪拍摄”,迈克尔贝的电影成就只适合用画面来呈现。放在50年前,后两者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他们让人们走出电影院就开始批评电影主题的庸俗,但几分钟以前,人们在放映厅里满头冷汗。

    (本人承王书亚先生不吝指教,四川大学袁一民老师对本文亦有帮助)

    相关热词搜索:变得好看战争电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