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民族地区高职师范专业音乐课引入本土音乐的探索

    民族地区高职师范专业音乐课引入本土音乐的探索

    时间:2020-03-27 05:21:5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在民族地区高职师范专业音乐课中引入本土音乐,使学生通过对本土音乐的学习和体验,建立起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 师范专业

    音乐课 本土音乐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49

    一直以来,我国民族地区高职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追求同一性而忽视差异性的弊端,忽视民族教育特点,在学科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缺乏民族特色,脱离民族地区教育实际,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当地教育的实际需求,耽误就业或就业后迟迟不能进入角色。目前,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配套,特别是外、音、体、美、信息技术的专业老师尤其缺乏。广西高职师范专业音乐课教学改革应准确把握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民族特点,思考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处理好教学内容同一性和民族性、地方性的关系。本文以广西高职院校为例对高职师范专业音乐课引入本土音乐进行探讨。

    本土音乐是指以本地音乐曲风或风物为题材的音乐,是民族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期流传在民间,受到当地群众百姓喜爱的一种传统文化。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要少数民族的多民族省区,民族风情浓郁独特,民族音乐文化绚丽多姿。广西高职院校学生来自汉、壮、苗、瑶、侗、布衣、毛南、仫佬族等民族,长期以来,普通学校公共音乐课“以西乐为主导”的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媒体等的导向作用,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淡漠以及民族意识的缺失。广西本土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本土性,对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各类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所以把本土音乐引进课堂是非常必要也是可行的。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通过认真挖掘广西本土音乐的优秀内容,将之有效地融入音乐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乡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开拓艺术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对广西高职师范专业学生认识和了解本土音乐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广西的各族人民都十分热爱音乐,广西的本土音乐更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刘三姐歌谣》,20世纪60年代几进中南海,在全国巡回演出数百场,誉满海内外彩调;《刘三姐》;20世纪90年代技惊四座,堪称一绝的“三跌四出”的绝活桂剧选场《打棍出箱》;2002年春节与中国红星民族乐团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新春音乐会演出的独弦琴独奏《心弦》;还有广西原生态音乐的代表组合那坡“黑衣壮演唱组合”和“龙州天琴弹唱组合”等,都是广西民族音乐的块块瑰宝。为了将本土民族音乐引进课堂,笔者对广西高职师范专业学生认识和了解本土音乐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获取和掌握进行教改的相关信息。调查以广西教院和南地教院2009级和2010级学生为主要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广西高职师范专业学生对民族音乐尤其是本土音乐的认识和了解的现状。

    调查问卷中:“你了解广西的民歌吗?”不了解的占51%,超过了半数,有一些了解的,占49%。“你喜欢广西的民歌吗?”喜欢的仅占9%,79.7%的学生认为一般,不喜欢的占11%。“你会唱你们家乡的民歌吗?写出几首你会唱的家乡民歌。”仅有7人会唱自己家乡的一些民歌,93%的学生不会唱,能写出自己家乡的民歌名为零。“你了解广西的戏曲剧种吗?”只有2.3%的学生有些许了解,不了解的学生竟达到了97.7%。“你喜欢广西的戏曲剧种吗,写出几种广西戏曲剧种”不喜欢占37%,认为一般的占63%,有3.4%能写出个别桂剧、壮剧、邕剧、彩调剧、采茶戏等戏曲剧种。“请写出几位广西籍的歌唱家和戏曲演员的名字”,有一名学生写出张忠安,有18%的学生写出韦唯、郁钧剑、唐佩珠、翁葵、黄春燕、陈春燕、苏艳玲等广西籍歌唱家和演员。“广西有哪些民族乐器?请写出其中的几种”有16人写出铜鼓,8人写出独弦琴,5人写出马骨胡,7人写出芦笙,占17%,有些学生写出二胡,笛子、唢呐、葫芦丝、口琴。“你们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广西本土音乐的?”选择电视的占75%,选择网络的占19%,选择课堂的仅占6%。

    问卷调查表明:一是学生对本土音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大部分的学生不是很感兴趣,更缺乏深入的了解。二是音乐课堂在本土音乐的传承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校园缺乏民族传统文化熏陶的好环境。

    二、在音乐课中引入本土音乐具体措施

    (一)以音乐课堂为渠道渗透广西本土音乐

    1.从民歌入手,通过欣赏广西各地的民歌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本土民族音乐,就必须从学生熟悉的音乐生活环境开始。在传统民族音乐的五大类中,民歌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广西是我国一个民歌资源丰富且有着深厚的民歌文化传统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主体民族壮族有着酷爱歌唱的传统习俗。广西民歌的体裁大多与传统的民俗活动密切相关,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水歌、小调、灯调、风俗歌等,而多声部民歌则是广西民歌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西民歌产生的地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与学生成长的环境一脉相承,是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活的记载,比外来的音乐更具亲和力。广西民歌调式简单,容易上口,语言质朴自然,旋律深情悠长,音乐形象鲜明生动、短小精悍、易于传唱,学生易于接受,是进行本土音乐教学的活生生的教材。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兴趣和热衷,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改编翻唱的广西经典民歌推荐给学生。这些改版过的民歌把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有机地融进传统民歌之中,使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民歌重新焕发出光彩,既有本民族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感,符合青年人的审美情趣,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轮回和黑豹两支摇滚乐队改编的广西民歌《赶圩归来啊哩哩》,充满青春气息和时代节拍;斯琴格日勒翻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豪放洒脱,现代感十足;宁静、沙宝亮的《世上哪有树缠藤》,唯美的布景,婉转的音韵,缠绵深情的对唱将动人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完美无瑕,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教师抓住这一教学的契机,顺势对广西民族音乐文化背景和“刘三姐的传说”、《刘三姐歌谣》的风格特点进行介绍,给学生推荐了一些经典的广西民歌和屡屡在国内外获创作大奖的本地原创音乐,引导学生领悟本土音乐的价值。这些经典合唱、独唱曲目,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也唱响了国际歌坛。如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晨雾中牛铃在响》、《老王》、《挑着好日子山过山》、《山歌牵出月亮来》、《摆呀摆》、《阿爸阿妈》、《山寨尼的呀》、《漓江情》、《壮族大歌》等,还有《赶歌圩》、《瑶族酒歌》、《苗山情》、《生活美如霞》、《壮乡美》、《三月木棉红绯绯》、《山歌年年唱春光》等一大批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为扩大广西民歌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广西本土歌手罗宁娜、苏燕玲、黄春艳、莫晓文、李卫红、陈春燕等纷纷摘取国内重大声乐比赛大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拓展欣赏,使学生对本土音乐思想性的认识大大提升,在乡土音乐的陶冶中,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神奇的艺术魅力。

    2.巧选民间戏曲和曲艺剧目,陶冶学生情操,扩大艺术视野。“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天地一方戏”。广西秀美的山水和丰富的民间文化,为广西戏曲和曲艺奠定了富饶的土壤,把广西民间戏曲和曲艺引进课堂,弘扬了广西的本土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扩大了学生的艺术视野。通过欣赏广西流传百年、富含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和曲艺精彩唱段和经典剧目,让学生了解本地戏曲、曲艺的悠久历史、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的品种,感受其厚重的文化意味和强烈的时代感。

    广西的主要剧种有桂剧、彩调剧、邕剧、壮剧等,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是祖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簇奇葩。上世纪60年代,广西彩调剧《刘三姐》开创了广西戏剧历史性的辉煌。近几年来,广西戏曲在众多大赛取得不俗的成绩,广西创作的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和壮剧《歌王》双双获得戏剧界最高奖项——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音乐话剧《张大嘴和李干部》和戏剧小品《巴儿狗罐头》连续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金奖;在国际小戏艺术节上,桂剧《砸锁》、彩调小戏《追》、邕剧《三姐与秀才》等都得到大奖并引起关注。广西戏剧也涌现了一批优秀人才,演员张树萍、梁素梅、苏国璋先后获得戏剧演员最高成就奖——中国戏曲梅花奖。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说唱艺术,曲种繁多,源远流长,如汉族的文场、渔鼓、零零落、南音、粤曲、春锣,壮族的末伦、堂皇、蜂鼓、天琴,瑶族的玲鼓,侗族的琵琶歌、笛子歌,苗族的果哈,京族的弹唱等。这些曲艺反映人民的生活,表达人民的心声,桂北著名曲种广西文场的创建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广西城乡山寨各种曲艺的演唱盛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其中有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的《漓江行》、《蝴蝶歌飞》,荣获文化部文华新节目奖的《春兰吟》。

    把广西的民间戏曲引进课堂,可以为音乐教学创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进行听、唱、演的活动。比如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查找广西地方戏曲资料,学生经过查找,了解到地方戏曲的基础知识、地方戏的基本腔调,等等。课堂中通过给学生欣赏彩调剧《刘三姐》、《送扇》;桂剧《拾玉镯》、《打棍出箱》;壮剧《百鸟衣》;广西文场《贵妃醉酒》等戏曲和曲艺经典剧目和选段,让学生模唱剧中的精彩唱段,诱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增进对广西剧种和曲种的认识和兴趣,了解本地戏曲、曲艺与其他地方戏曲和曲艺的异同及其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通过直接体验参与音乐表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广西民族乐器进课堂,增进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广西的民族民间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如马骨胡、天琴、铜鼓、蜂鼓、牛腿琴、竹口琴、独弦琴、七弦琴、芦笙等。广西民族音乐家创作出了《壮家踏歌行》(啵咧)、《壮乡春早》(马骨胡)、《京岛渔歌》(独弦琴)、《侗寨狂欢夜》(侗芦笙)《风雨桥畔》(侗笛)、《拉山号子》(瑶芦笙)等优秀民族器乐曲,让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进课堂是有效地增强学生民族意识的绝佳途径,同时对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独弦琴是京族传统的民间弹弦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京语称“旦匏”(danbou),它的音色独特,是世界乐器之中少有的全部使用泛音弹奏的弹弦乐器,用它演奏出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色彩。几千年来,由于宫廷的封闭、民间艺人的保守,只以父子相传的形式密授琴法,使这一乐器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而几乎绝种失传。在介绍独弦琴这件乐器时,首先让学生欣赏独弦琴曲《心弦》,让学生感受独弦琴幽婉动听、颇具南国风味的独特音色,然后再从介绍独弦琴的起源、古老历史、关于它的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入手,激发学生想去探究独弦琴神秘色彩的兴趣和欲望。在介绍独弦琴的形制特点、构造、演变过程时,从中挖掘出许多有关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比如独弦琴只有一根弦的独特形制特点;右手在拨弦弹奏出自然泛音后,靠左手操控摇杆,改变琴弦的张力取得音高所形成独特的演奏方法;从竹制和木制独弦琴,到电声独弦琴,再到“琴身与电声放大输出部分一体化独弦琴”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从中了解广西民族音乐审美思想的发展变化历程。在介绍啵咧、马骨胡等乐器时,将同类乐器唢呐与啵咧、二胡与马骨胡进行比较,通过音色,构造、制作、性能、演奏技巧等的不同对比,让学生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的人文思想和审美情趣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感受乐器的民族韵味,增进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创设校园良好本土音乐环境,以课外活动补充课堂教学

    创设良好本土音乐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略本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本土音乐的热情和关注。一是在学校的走廊、橱窗,粘贴有关本土音乐知识和本土音乐作品的图片。二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和传播本土音乐。三是组织部分学生深入农村,亲自去收集、整理有关本土音乐的资料,加深民族音乐的了解。四是请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进课堂。五是组织学生参加、观摩本地民俗表演活动。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横县茉莉花音乐节,马山、宜州、凤山等地的山歌擂台,京族哈节,壮族铜鼓节,领略多姿多彩的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和音乐文化。六是结合各种文艺活动,如学院艺术节、元旦汇演、合唱比赛,唱民歌大赛,为本土音乐的展示提供平台。

    总之,通过从课堂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营造浓郁的氛围,对学生进行本土音乐的渗透既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拓展了课堂教学,又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和音乐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秀昭等.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2]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刘 菊(1973- ),女,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

    (责编 黎 原)

    相关热词搜索:音乐课高职引入本土师范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