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当代版画在当代艺术中所凸显的价值

    当代版画在当代艺术中所凸显的价值

    时间:2020-04-02 05:21: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版画是一种利用媒介物的平、凹、凸、漏等原理,采用化学或物理的处理手段,间接或直接在视觉上展示出有别于其它美术特征的艺术。直到现在给版画特征定位还以是否拥有复数性以及是否有“印”的痕迹作为衡量版画的标准,其合理性和权威性以及它最终给版画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是本文的重点。

    作为主题的铺垫,中国版画有三个阶段需要提及,齐凤阁先生归纳为“20世纪30-40年代的版画的主体形态是功利型、建国后17年为审美型、当前版画则是一种多维的复合形态”。①20世纪30-40年代的版画已经成为了中国版画的里程碑,甚至到今天还影响着版画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思想,特别是欣赏者。在很多人的感官中,版画就是苦大仇深的黑白木刻,一提到版画还有那么多的分支,则做惊讶状。所以30-40年代版画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版画犹如一面希望和光明的旗帜,与新中国革命一同发展壮大,却也正是因为如此,“木刻即是正宗”的理论非常风靡。直到今天很多局外人一听说你是做版画的那在他们心中你就必定是刻木头的。建国后十七年的版画是祖国江山一片红,因为新中国刚成立,物质还不丰富,重点自然就放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需要美的,积极向上的作品来激励大家,所以此时的版画作品显现的就是美好而光明的气氛。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版画已经呈现出一丝百家争鸣的气息,既是对传统的承继与超越,在转型中裂变,又由单一趋于多元化了。这种转化首先表现在创作主体观念的裂变与艺术取向的分流上。这一时期,由于环境宽松了,束缚减少了,青年艺术群体涌现,大小美展不断。在这种冲击波之下,与油画、国画相比略显保守、稳定的版画也开始暗潮涌动,向现代转型,传统观念开始慢慢被消解与否定,自我表现的意识开始增强,着重个体生命的体验。艺术转化的外在标志是视觉形态的变革,首先是对传统图式结构的破坏与重组,从黑白布局与刀痕走势都开始注重视觉的冲击力和怪异的特征,而以往的四平八稳和赏心悦目已渐渐地淡化,虽然当时的作品不乏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模仿和照搬,但是新生一般都是从这种破坏中开始,此时的主导力量是极富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院校师生和地方美协的新兴版画创作者,尤其是北大荒、江苏、云南、内蒙古的版画创作群体的崛起。他们以套色木刻和少数民族的题材见长,着力于形的变幻和色彩的出新。但是时过境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版画艺术在中国大地上又开始消沉,甚至有日趋衰落的迹象,由先前的躁动趋于平和,原因之一是市场的冲击。直到现在,版画仍然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中国老百姓对版画的认识仅限于黑白木刻,而且一得知其“想印多少就印多少”的特点,更是不敢问津,一张画数量多了我还买它干嘛,所以这一直是版画艺术创作头痛的问题。二是没有市场,版画队伍慢慢缩小,群众性版画减少。这两大因素造成版画的滑坡,版画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版画在中国几起几落的轨迹,已经非常迫切地提出了版画自身拓展空间的急迫性。客观地说,由于版画自身的局限性,它在各门艺术中所处的位置已不能回复到以前的光辉显赫了,那是特殊社会、文化氛围造成的,应该说它今天所处的位置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任何一位中国当代艺术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都无法否认,今日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风格、样式、题材、体裁、媒介材料、创作方式、展示形式、传播途径、收藏鉴定程序方面都有了更新的突破和尝试,而版画一直沉溺于“标准”束缚的苦闷当中。这么多年,相对于其它画种而言,版画一直显得沉闷且“老气横秋”,其实,版画自身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去挖掘出来,首先应该从版画家自身去重构和调整思想,这是版画艺术推进和超越的根本出路,其二就是要版画艺术家去引导受众,让他们转变一种观看方式,不要只认为版画离不开刀、木板、复数性、印痕这几个根深蒂固的因素,要主动去引导受众重新认识版画,让他们知道原来版画还可以这么做,要让版画真正进入大视觉艺术的概念,要开拓版画艺术“看”的疆域,变幻着“看”的方式和手段。转换版画的观看方式,理解版画真正的造型意识,版画的外延性才有了前提和可能性。版画想要有大的突围,必须是整个系统的突围,相辅相承的。

    一 转换版画的观看方式

    著名艺术家徐冰是个典型的身体力行的人,也算是个成功“突围”的人,他所做的艺术从来没有提到“版画”二字,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你能随时读到“版画”的因素,徐冰将版画艺术向大地艺术拓展,其中一件经典作品就是《鬼打墙》,作品拓印了长城的一段城墙和烽火台,据说拓长城的想法早在《天书》阶段即已萌生,这与徐冰的版画背景有关。其实拓印一个现成品的方式在西方和中国的当代艺术中都不乏先例了,但不同的是没有人想到拓印长城,徐冰想到了。在西方大地艺术一般都是以照片的形式在展览馆展出,但徐冰却实现了将这巨大的人工作品的真实尺寸搬进了展厅。他将版画中“印”的概念注入了这件类似大地艺术的作品之中,使版画开始有了新的观看方式并注入了崭新的元素。同样,在解读徐冰的另一件作品,我们也可以嗅出版画的味道。2004年3月在英国威尔士,从六百多位艺术家中筛选出的十名参展者中,徐冰获得了Arts Mundi世界艺术奖,这件作品《灰尘》是搜集“9•11”事件之后世贸大厦废墟中的微尘,轻轻一吹,经过24小时的沉降,落至地面,取去原先放在地上的模具,地面上显现出英文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rist.T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整个艺术作品中使用模具的方法也是版画中的“漏”的概念,所以拓展版画中的“平、漏、凹、凸”的元素对于转变版画的制作方式和观看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考验着版画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从泛指的大艺术概念出发,如果我们切断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传统指标,来反思我们版画艺术事实的观看方式,就能清理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版画作为功利性太强的艺术门类就会大有改观。抛弃先入为主和书本教条之类的思想桎梏,以具体的“观看”来代替凭空的“想象”。这样可以看到艺术门类之间的某些微妙的联系而不是开始就用“想象”将“美”的东西扼杀在摇篮中了。

    转变观看方式的本质其实就是对版画理念的一种拓展,版画也应该是视觉艺术的一部分。将自我解放提上日程,这样看而不要总是那样看,说着容易但是要改变几百年的根深蒂固的观看方式谈何容易,视觉艺术的模式早已经开始走向开放性的生活环境。这都是在文化观念和美学理想范畴架起了许多交叠的形态,画种之间的疆界已变得模糊了,图像的创作和图像的阅读开始讲求非程式化。虽然面对世界,我们总是说要保持“中国味”、“民族性”、“本土化”,这没有错,但是不应该变成束缚思想飞跃的桎梏。

    二 新媒体版画

    细想一下,经历了版画概念、技能、艺术形式、表现语言等多种不同功能的训练之后,就真的应该介入其它领域。例如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复制”、“印刷”、“平、凹、凸、漏”,这所有的要素如何展示其外延性的意义,变得尤为重要。这里要提及的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新媒体版画”。图像是我们每天无法回避的东西,生成图像的手段太多了,电影、电视、数码、网络、摄影等手段,它们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已经作为一种视觉资源成为图像艺术的重要构成要素,可是 “影像”的文化特征与版画艺术的功能十分接近,“影像艺术”如果可以称之为艺术,“那么它所具有的复制性、真实性、民主性、个人性、虚拟性、互动性等就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②。可见,他们之间的重复性、多样性以及与技术发展的密切联系性都使得两者能在现当代艺术中联手打造新的“战舰”,并且两者都肩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所以两者天生血脉相连。作为复制性艺术的影像,艺术具有一个无可比拟的特性就是它具有庞大的生产能力,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更为广阔的,乃至于绘画艺术做不到的图像,使得参与和欣赏艺术的方式由美术馆、画廊、博物馆的狭小有限的空间转换到了任何一个角落,只需在咖啡馆的一角、商场的电视墙、家里的沙发上,随时随地任何时候,不需要从前的复杂的、高雅的、昂贵的过程,一切变得轻松、惬意、廉价。这就复制性的力量,曾经的版画也是因为这一特征而辉煌一时,所以怎样拓展版画的概念,这就是很好的一个切入点。当一位艺术家不再仅仅用传统的手绘技法来塑造形象,而是采用更广泛的资源来融入自己的作品当中时,他的生命力将更加旺盛,艺术创作的天地将更为广阔。人类的艺术形态都是走向一种整合的艺术形态当中,所以版画的延展势在必行。

    三 版画的拓展及延伸

    中国版画辉煌的历史和曾经极大推动社会变革的业绩不可磨灭,但是当代版画也应该“与时俱进”,反映现代文明和人类生存状态,不要成为我国目前各个画种间最封闭、最保守,形态最“八股”的典型。进步更多的应该还是在技术技巧方面的提升,在时代特征、文化内涵、精神拓展方面、本质上还未变化。第十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在四川举行,我看完之后,有几分失落,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技艺让人驻足之外,没有什么让我耳目一新、记忆深刻的作品,总是“万变不离其宗”。版画艺术在理念上首先应该是艺术,其次才应该是它的画种特征,现在感觉有些喧宾夺主了,平心而论,版画目前仍然是特征最“强烈”的画种,回头想想,谁会在欣赏一件视觉作品的时候,先去验证它的出身而后才想着审美需求呢?

    版画其实在它自己的美学和技术范围内已经显得比较完善了。这里所谈到的版画的外延性应该建立在其自身的秉赋和特征之上的外延,这样才会有意义,才会有溯源,才会有线索。曾经的版画艺术为了保全自己的领地,有意无意地对其它画种的入侵严防死守,殊不知这种思维定势已经将自己处于孤立的状态。艺术最怕没有交流、闭门造车。纵览大视觉艺术范畴,表演艺术、摄影、录像、多媒体、装置艺术、听觉艺术等等时时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判断,颠覆并重塑着我们的生活规则。以患得患失的心态做艺术,艺术本身只会越做越小,这是大忌,要懂得放弃。而版画艺术正需要翻天覆地的革命,从形式到内容,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

    版画艺术的复制性和印刷性自版画出现以来在传统格局中只是扮演着一种从属依附的要素,没有独立的价值,与艺术的延续发扬是没有多少关系的,更不存在冲突和对立。如此这般的保守和自闭,必然使得版画的视觉形式变得很概念很乏味,很“八股”。殊不知,版画如果好好利用这一与生俱来的特征,其前景是不可估量的,其实现当代很多视觉艺术方案都是从版画的概念中寻找到了契机,例如德国艺术家彼•波宏的作品,他非常擅长利用“印刷”的概念来展示自己的东西,最开始是压印废弃车胎痕迹,后来又制作了一个巨大的在大地上制作图像的“印刷滚筒”,成了一件伟大的装置作品。比较纯粹一点的就是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使用丝网复制“明星”玛丽莲•梦露的肖像。虽说这是个纯粹的版画作品,却成为了“波普”艺术的经典之作。说到复数、重复性,这个概念在当代艺术中的延伸就显得隐蔽得多,但并不难理解。那么多的版画艺术家开始用版画最原始最本质的特征去介入当代艺术,难能可贵。其实谁都明白构成当前我国版画艺术的发展瓶颈的不是技术而是创作者的思维状态。艺术观念的开放性和艺术表达的多样化会带来应接不暇的视觉大餐,“复数性”这一技术特性其实使版画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现代艺术传播特征,拥有其它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原本就可以改造视觉影响模式,正如本雅明所说的“各种复制技术强化了艺术品的展演价值,因而艺术品的两极价值在量上的易动竟成了质的改变,甚至影响其本质特性”③。例如有一个艺术个案是在夏天使用的“麻将凉席”上刻满唐诗宋词,让躺在上面的人的肌肤压出很多印痕,并且反复压印,为的是传达一种不相干的文化侵略。姑且称之为“人体版画艺术”,这也是版画概念延伸的一种尝试。

    其实,没有那么多束缚和限制的话,版画的平、凸、凹、漏的概念,以及新科技媒材的延伸,有着大有可为的创造空间。综合及拓展,从“工作室”走向生活的现场,这才是版画的出路。

    首先是版画概念的重构,版画艺术是什么概念?做版画的人都能说出大概,但是一旦版画的概念重组延伸以后,以前老套的概念已经不能够准确的解释它了,应该综合“传统版画”和“现代版画”的概念重新给予确定。淡化它的复数性、印刷工艺、宣传工具的特性,比如先前提到的新媒体版画,应用数码技术和电脑传输系统的进行支持。虽然不一定把它定位成新概念版画,但这种尝试很大限度地扩张了版画的概念,极大地丰富了版画表达的多样性效果。我们在美学角度上重新审度版画艺术,不是要彻底放弃版画的所有原始特征。版画离不开各种类型和各种质地的材料,开始介入版画学习花大量时间熟悉版画的性能,这是必须的,就像要跑步必须学会走路一样。我们现在提的是从一定高度上来谈“质变”的问题,要清楚的是版画不要把它界定框死在某一个范畴里。它仅仅只是一种艺术方式,“版”是一种媒介,版画则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技术方面,二是艺术性,当你完全拥有了技术,那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其艺术性上了,所以在确定了新的版画概念之后,技艺的综合则更要求版画家要将技术的过程转化为艺术的结果。学习版画的人时常提起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时会长吁短叹。支撑着这段时期那么多伟大作品的诞生的不是技术而是激情。这恰恰是现阶段版画停滞不前的原因,版画目前的近亲繁殖如此之盛行,都是学了皮丢了心,除了版画的一张躯壳外别无他物。

    其二,除了概念的重组之外,技术技艺的穿插也须提上日程。前面已经提到版画与其他画种的区别之一就是它是与科学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的画种,直接受益于科技的发展、原材料及设备的更新,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让你的画面效果和质量得以提升。科技的进步使得我们能更加自由地综合版画的平、凹、凸、漏手段及技艺,还没有哪一门学科有如此宽泛的语言体系,这应该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为什么西方的美术院校要把版画作为必修课,原因就在于它特别能锻炼一个艺术家“综合”艺术概念以及动手能力:1.抽象思维训练,它的表达手法很宽,感光、深度不亚于油画,它具有概括的力量,在概括中得到伸张,它与生活拉开了距离的同时更靠近艺术的规律;2.版画的表达过程实验性很强,活性因素很大,创造空间就越大;3.技艺性和程序性很强,程序性培养逻辑思维,技艺性培养原则性,前面提到的徐冰先生就是一个例子,他就集融会贯通、综合利用、纵贯古今的胆略和才气于一身。

    其三就是将版画从平面释放到立体空间的尝试。国内已经有不少的艺术家正在尝试,版画一直以来由于观念的陈旧和设备的限制,都停留在平面的纸张上,永远都是装裱、边框、镜框……其实前面提到的转换版画的观看方式也同样是一个铺垫,是一个视觉的习惯与不习惯的问题。如果一开始大家观看的就是立体空间的版画,同样会不习惯接受平面的版画。其实宽泛的“版”的概念应该延伸至天空、土地、树木,从二维的转换至三维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版画模式本身,而是创作版画的人的个体及思想。

    版画艺术在理念上首先应该是艺术,其次才是它的画种特征,版画创作者应更注重这一点,一种艺术门类在求变的同时,肯定会有一段低谷的,但是如果失去一些既定的规则能迎来更广阔的空间,这也不乏是件好事,任何一门视觉艺术都有它发生和发展的条件,变革不是彻底的抛弃,而是有根有据的,不是无源之水,生活与艺术不能脱节。在闲暇时我们经常谈论什么现代化、高科技,为什么在创作的时候,立刻思维就被上锁呢?时势造英雄,我们称不上英雄,但是作为艺术家,你是创造时代的一分子。

    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艺术,我们生活在这样信息量如此发达的今天,将自己所从事的版画艺术发扬光大也是我们的责任,一个艺术家的责任。

    注释:

    ①齐凤阁:《超越与裂变1979-1999年中国版画的新景观》,《中国当代美术图鉴》版画分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殷双喜:《影像与图像》,《美苑》2001年第2期。

    ③[德]W.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 黄莲

    相关热词搜索:版画凸显当代当代艺术价值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