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田径之美,身体表达

    田径之美,身体表达

    时间:2020-04-12 05:20:2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田径

    作家史铁生写过一篇文章,声称自己是个全能的体育迷。“如果这一天电视里有精彩的体育节目,好了,我早晨一睁眼就觉得像过节一般,一天当中无论干什么心里都想着它,一分一秒都过得愉快。有时我也怕很多重大比赛集中在一天或几天,那样我会把其他要紧的事情都耽误掉。”在那么多的体育项目中,史铁生认为田径是最有魅力的。他能说出所有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是多少、是由谁保持的、保持时间的长短。但他痴迷田径的最大魅力倒不在于纪录。“它比任何舞蹈都好看,任何舞蹈跟他比起来都显得矫揉造作甚至故弄玄虚。你看刘易斯或者摩西跑起来,你会觉得他们是从人的原始中跑来,跑向无休止的人的未来,全身如风似水般滚动的肌肤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

    的确,在所有的体育项目中,田径是最接近人本能的运动,它因它的纯洁性而激动人心。奔跑、跳跃、投掷,都是人类的生活和土地更为亲密时代流传下来的乡村文化的一部分。与球类等规则更为复杂,更讲究团体性的运动项目相比,田径运动要古老得多。早在18世纪,人们还不懂得现代体育的专业性和规律性,大部分民众都全身心地从事艰苦的田间劳动。他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为生活每天劳作着身体,根本不需要也没有时间进行频繁的、有规律的、会白白消耗能量的体育运动。而那些不需要在田间劳动的贵族,则可以骑马在野外走动,想出各种各样新鲜的花样来锻炼身体和享受田园风光。其中优秀的人都表现出了超人的耐力和卓越的骑士才能,他们所进行的活动有一些与现代田径相关的共同特征:一个田间骑士必然是勇敢又坚忍不拔的,他应当敢于冒险、毫不迟疑地跳过各种障碍,他必须具备跑或者跳的能力。

    在传统乡村文化中,体力和耐心是最重要的,这也被认为是现代田径运动的起源。游荡于田野间的有闲阶级们发明了各种开发人体本能的运动,也可以说是游戏,比如来自苏格兰高地的掷铁锤,还有源自古希腊的扔铁饼,还有一些在今日田径赛场上已然失传的项目,站立式跳远、站立式跳高等等。英国是乡村体育文化过渡到现代体育文化的重要生产地。在电影《火的战车》中,可以在奥运会短距离赛跑中拿奖牌的林赛爵士,赛场外喜欢做的与跑步有关的事,是在自家花园里摆放一排木栅栏,每根栅栏的一端放上一杯红酒,他轻盈快速地跨过每条栅栏,不能让红酒洒出一滴。

    真正的现代田径运动大约起源于200年前。它通常和凶猛竞争的观念紧密相连,因此运动最强大的推动力是街头赌博。人体力量、速度的比拼都吸引着参与下注的各阶层民众,但最为著名的赌注大多集中在耐力领域。在18世纪的英国,盛大的长距离赛事深受欢迎。首先是一些贵族从家仆中挑选出身强力壮的选手,让他们从事异常艰苦的长途奔袭,以此来投注打赌。因此在18世纪末期出现了第一批知名的“跑步者”。福特斯·鲍威尔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他为了赢得赌注,从伦敦到约克来回跑了几次,跑程大约700公里。1792年,58岁的他还重跑了这段路程,耗时5天13个小时15分钟。大家变着花样来对长距离项目下注,赌金越来越高。其中最著名的一场是关于英国人巴克利上尉的。巴克利上尉出身高贵,身材高大魁梧,天生力大无穷,一看就是块值得下注的好材料。1809年,他在纽马基特和别人下了一个无论是赌金还是行为本身都足以震惊各界的赌注。纽马基特是世界赛马活动的起源地。巴克利上尉打赌自己可以在这片广阔的荒地上,用不到1000小时走完1000英里。这个新奇的赌注吸引了大批人前往纽马基特围观。最终巴克利上尉完成了他的诺言,并获得1.6万英镑,那时一个农业工人的工资每月只有2英镑左右。

    从田野间的贵族游戏,到街头民间娱乐式的赌注,再慢慢过渡到组织化的比赛,田径运动如今已是最伟大的国际性运动项目,任何地方、任何种族的人都可以参与,平等竞争。根本的原因在于除了人的身体,田径运动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就可以进行。本质上只要有人、有人的身体,你就可以奔跑、跳跃、投掷了。人们想要知道自己能不能比别人跑得更快、能不能把这块砖头或者石头扔得更远、能不能跳得更远,这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到1850年,以跨国长跑项目为基础的运动会诞生了,举办地在英格兰小镇马齐文洛克。据说法国人皮埃尔·顾拜旦就是观摩了这个运动会,并以自己在维多利亚时代各著名学府里所看到的田径运动为基础,创立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被确立为奥运会的第一运动。自从它拥有了一个世界性的版图之后,很多现代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都在田径赛场上产生了。

    反抗

    在英国电影《火的战车》里,男主角哈罗德·亚伯拉罕的原型是一位英国的体坛元老——出身富裕家庭,又进入了剑桥大学,看起来走在进入上流社会的直通车道上,但因为犹太人的身份,颇有些神经质的哈罗德·亚伯拉罕感觉到了无处不在的歧视,这种歧视不因为他的经济地位和学历高低而有所改变,他决定用最表现身体本能的方式来反抗社会对他的偏见,获得尊重和身份认同。哈罗德·亚伯拉罕选择了用短跑来证明自己。他在入校时挑战12声钟响结束前,跑完环校一周的路程。如果说,遭遇种族歧视后想获得平等权利是一次自我不得不面对的选择,那么打破700年来从没有人挑战成功的环校挑战赛的纪录,就是一次以自我争取、赢得尊重,甚至坚忍不拔之志的淋漓尽致的诠释。此后,他一路奔跑,最终在奥运会上夺取短跑金牌。在电影里,哈罗德·亚伯拉罕爱慕的女演员问他:“你为什么选择赛跑?”他回答:“赛跑是一种身份,一种武器,对抗我身为犹太人的身份。我是所谓的半弱势族群。他们带我到水边,但不准我喝水。”

    无论在哪个时代,人类社会中的偏见和压迫都无处不在。对身处偏见中的人来说,身体中具备的原始能力是最犀利、最有说服力的武器。曾经有研究表明,田径是天才的项目,身体中具备天生就跑得更快、跳得更远、力量更强能力的人是天之骄子。但这种天赋能力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完全显现出来,每个走上巅峰的田径选手都有过对自己身体长年累月挖掘的过程。挖掘的过程异常枯燥艰苦,能下定决心这样做的人,多少都具备对现实极强的反抗性。在田径史上,最伟大的反抗者是杰西·欧文斯。这位出生于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黑奴后裔家庭的田径运动明星,身高1.78米,体重70多公斤,有着与生俱来的长腿和善于奔跑跳跃的天赋。但在他的家乡,长腿并非优势。杰西·欧文斯很小的时候,当地迷信的村民就认定他是劳苦奔波的人——腿越长,受的苦就越多。

    欧文斯的确受过不少苦,他遭受的苦难也是那个时代绝大部分黑人家庭共同的生活。上世纪30年代,黑人还是美国社会的底层人种。杰西·欧文斯从7岁就担负了每天采摘100磅棉花的家庭任务。上学后,他与所有黑人学生只能住在校外;外出时,他们被隔离在“黑人食宿区”;即使受到所谓“白人旅馆”的接待,也只能从后门进出,还被剥夺了乘坐电梯的权利。除此之外,由于种族的不公待遇,欧文斯没能拿到全部奖学金,他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兼职。他回忆说:“一切都让人颓废,我和身边的人都找不到方向,只有跑起来的时候,我才能体会到速度与力量,我不喜欢默默地忍受白眼,或者静静地等待命运。”

    他只有艰苦地向自己的身体索取,挖掘自己奔跑和跳跃的天赋,作为反抗与生俱来的身份的武器。他曾说过:“大部分人的生活就像一个大衣柜,里面装有一件体面的外套,但更多是些互不搭配的脏旧衣服。而我,毕生的训练只为了那10秒。”1935年5月25日,欧文斯的名字首次被载入史册,当时美国在密执安州召开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前一周,欧文斯意外地从楼梯上摔了下来,背部受重伤,整个一周都无法训练,甚至要靠别人搀扶才能坐上开往赛场的汽车。为了减轻疼痛,他尝试每天泡半个小时热水澡,但也无济于事。即便在这种身体状况下,他仍然在45分钟内创造了田径史上最多的世界纪录:15时15分,100码(约91.4米)比赛成绩为9.4秒;15时25分,跳远比赛的成绩8.13米;15时34分,220码(约182.88米)比赛成绩为20.3秒;16时整,220码(201.17米)栏的比赛成绩为22.6秒。

    给杰西·欧文斯令人瞠目的身体天赋染上更浓烈反抗色彩的是柏林奥运会。那是一届希特勒主政时的奥运会。在1936年8月1日开幕式的会场上,纳粹旗帜到处飘扬,德国选手以纳粹礼取代传统奥林匹克敬礼,此次奥运会的主题也成为“雅利安人至上”的种族观念。因此,德国代表团声势最为浩大,参赛运动员高达406人,希望以奖牌数量来证明日耳曼民族是优秀人种。但最终杰西·欧文斯获得了4枚田径金牌,其中包括最重要的男子百米金牌。柏林奥运会是世界上第一次有电视转播的重大赛事,欧文斯在赛场上的表现因此传遍全球,他成为田径史上难以逾越的里程碑。至今,柏林奥林匹克大运动场外的马路仍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或许也是对他毕生为10秒而战的艰苦训练最好的回报。他说:“我很高兴能够向一向充斥着种族歧视的国家表明:没有哪一个种族比其他的种族更优良,上帝平等地创造了我们所有的人。”

    极限

    1954年5月6日,牛津大学对抗赛1英里(约1.61公里)跑比赛结束,播报员向全场报告结果:“第九项赛事,1英里跑,第一名,班尼斯特,经赛会批准,他所用的时间成为新的纪录,英国的新纪录,欧洲的新纪录,联邦共和国的新纪录,以及世界的新纪录,3分……”现场的掌声将播报员的声音淹没,班尼斯特的成绩是3分59秒4,他打破了4分钟的“魔咒”,成为第一个4分钟之内跑完1英里的人。

    打破纪录既是田径赛场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田径运动的一个使命。不管是观众还是选手,一个共同的默契就是见证人类不断成功冲击身体极限。但每次纪录的打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上,在田径各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中,有半数以上的项目的世界纪录是上个世纪创造的。最古老的田径项目纪录甚至还停留在1983年,至今已沉睡了30多年。而每次纪录的突破,看起来只是数字上些微的变化,背后却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关于技术、失败、意志交织在一起的故事,既惊心动魄,又难以诉说。对外人来说,每个田径项目运动员的世界都是封闭且孤独的,所以罗杰·班尼斯特的故事才显得尤为可贵,他是少有的有能力全然了解自己打破纪录的过程,并将其清楚讲述出来的人。

    1英里,相当于一个标准田径场的四圈多几步。1英里跑是现在国际赛场上不存在的一个项目,但是曾在欧洲非常流行的项目,属于大不列颠帝国的古典体育文化遗产。罗杰·班尼斯特就读的牛津大学在1英里跑这个项目上有着深厚的学院传统。他正式进入这个项目前,1英里跑的纪录是由瑞典运动员歌德·海尔斯创造的,4分1秒4,10年内无人超越。因此有运动专家断言,认为4分钟是人类1英里跑的生理极限。但罗杰·班尼斯特想挑战这种说法:既然人类可以用4分1秒4的成绩跑完全程,为什么就不能跑进4分钟内呢?他决定身体力行来回答这个疑问。

    罗杰·班尼斯特是牛津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也是个跑步运动爱好者,从12岁开始就非常擅长跑步,还是长途自行车选手。他对1英里的挑战,是一次非常具有实验性的行为——既有一个运动员对挑战极限的天然野心,还包含了一个医学学者对人体的好奇心。作为医学系的学生,他了解自己的身体,也擅长分析各项身体指标和生理数据。班尼斯特的训练基本上是由自己主导,他测量自己的耗氧量,发现采用固定的单圈时间耗氧量比变化的单圈时间耗氧量低,于是他将注意力集中到稳定跑完1/4英里上,通过高强度的间歇练习:跑10圈,每圈之间休息2分钟,班尼斯特将他跑1/4英里的时间从63秒降低到59秒;他有两名优秀的领跑员克里斯·布拉舍和克里斯·查塔维帮助他控制步伐,使其在第四圈时也能保持同样的运动节奏;当时很多运动员往往只注重速度,甚至被秒表“奴役”,忽视了纯粹的肌肉力量,而罗杰·班尼斯特通过爬山、远足等方式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耐力和肌肉力量,他还在自传《最初4分钟》(The First Four Minutes)中描述了自己与朋友们高速跑下山坡的经历,这不仅能够改善腿部肌肉,还帮他打破了心理障碍。除了通过生理训练控制比赛节奏、增强肌肉力量外,班尼斯特还将跑道和天气视作重要因素。创造纪录那一天,伦敦刮起大风,他犹豫很久,直到风逐渐停下来才最终决定去试试看。

    罗杰·班尼斯特的最终用时是“3分59秒4”。他的成功“实验”打破了人们对1英里速度的心理障碍,仅46天后,澳大利亚选手约翰·兰迪以3分57秒9的成绩跑完1英里,打破了罗杰·班尼斯特的纪录。第二年,跑进4分钟的共有37人,第三年,突破的人数超过300人。到现在,一共有超过1300个人打破了4分钟1英里的屏障,目前的世界纪录是摩洛哥人希沙姆·各洛伊在1999年创造的3分43秒。

    打破纪录是田径赛场上最独特的骄傲时刻,罗杰·班尼斯特非常清醒地、有意识地推开了人类一扇认知自我身体的意识之门。2004年是罗杰·班尼斯特突破4分大关50周年,BBC制作了特别采访节目。主持人问道,1英里跑的历史杰作是否是其一生的最闪亮财富,班尼斯特坚定地说:“不是,永远不是。”他更为骄傲的是此后自己的神经学科研成果。退出赛道后,班尼斯特奔赴战场为英国军队研发特种药物,编写教材,出任牛津大学学院院长。但如果回到当初为何在跑道上冲击1英里4分钟的初心,他在自传《最初4分钟》里说,自己喜欢跑步的感觉,“在将近10年时间里,每周都要跑25公里”。这种能按照自己的规律自由运动的美妙感觉,才是田径运动者能够持续不断冲击人体极限的真正原因。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2015年34期)

    相关热词搜索:田径之美表达身体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