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论现实题材影视剧的产生与发展

    论现实题材影视剧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0-04-16 05:21:4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现实题材影视剧在产生与发展,着重阐述了现实题材影视剧的发展过程,其内涵、特征,以及在我国发展现实题材影视剧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以期对现实题材影视剧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现实题材电影影视剧

    中图分类号:J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53-02

    一、现实题材影视剧的内涵

    2005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下令:“加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立项比例,亲情伦理剧将成为今年电视剧创作扶持的重点。”自此,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官方主流的引导与推进下,结合日益大众化的市场需求,开始了繁荣涌现、着力发展的全新图景。

    通观我国电视的发展,著名影视学者尹鸿在《中国电视改革备忘》一文中将中国电视改革历程归结为五大方面,即观念上从新闻喉舌媒体扩展为大众服务媒体,体制上从宣传事业分化为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行业从封闭垄断走向制播分离和有限开放,市场从条块分割通向跨区域竞争,经营从单一广告收入延展为多种盈利模式。由此五种转变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电视媒介的转型与传播观念的转变,同时伴随着中国的电视文化从政治宣教文化向大众娱乐文化的转型,消费社会的性质变更也使得娱乐文化逐渐与文化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影视剧作为电视文化产业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显然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

    影视剧作为广播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言而喻具备了广播影视作品的基本特点与性质。在我国体制下的广播影视作品,具有特殊的属性与界定。官方政府对其的界定,无疑成为对我国影视剧的性质较为精准的阐释:“广播影视产品是宣传属性、意识形态属性最强的文化产品,但同时也必须要认识到文化产品、广播影视产品同样存在产业属性,也是文化产品中产业属性最强的一种文化产品。它通过进入市场、产品交换,形成商品价值,产生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发展形成一个特殊的产业。所以广播影视不仅给人们提供文化享受,同时也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具备两个效益和两种属性,对此必须承认。如果在对文化产品、广播影视产品的属性认识上没有突破,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属性、宣传属性方面,那我们就无法在新的世纪、新的阶段进一步把广播影视业发展壮大,也不可能使广播影视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上述论述援引自2003年7月24日,徐光春《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官方的阐述里,广播影视作品在过去重点强调的宣传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之外突出了产业属性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电视媒介文化从高层文化、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过渡,有鉴于此,我国影视剧节目的“生产方式从封闭模式逐渐走向开放模式,其经营方式也由单一的节目交换、交易向搜集信息、受众分析、明确市场、广告促销等多元化营销策略方向发展”。①

    细数近年来我国电视作品广为流传、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便不难发现,现实题材的影视剧作逐渐成为电视剧观众喜闻乐见的类型,以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的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便可窥见一斑,《士兵突击》、《奋斗》、《家有儿女》、《金婚》、《乡村爱情》、《喜耕田的故事》等诸多现实题材作品叫好叫座。根据在由中宣部文艺局、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举行的“2007年度优秀电视剧创作研讨会”上得到的数据,2007年全国共制作生产现实题材电视剧388部,10394集,占电视剧生产总数的70%以上。中央电视台去年播出电视剧收视率前10名中,有5部是现实题材电视剧。调查显示,95%的观众表示喜欢看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

    二、现实题材影视剧在我国的发展

    现实题材影视剧缘何在日益分化的受众、日益挑剔的需求与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反而可以找寻到巴黎春天呢?结合中国电视剧受众文化的演变,通过电视文化和电视剧审美的趋向角度,分析现实题材影视剧的特点,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电视媒介进入中国家庭。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电视不过是政治传声筒的再现,多以室内情景剧直播的方式面对并不众多的受众。电视剧自身的形式尚无法摆脱宣传工具的政治化功能,播出节目也以样板戏和少数电视台创作剧目深受局限。固囿于时代局限性,八十年代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的面世已然指向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现实趋向。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中央地方电视台的建设,电视剧的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时代,中国电视剧从此开始了弱化宣传功能,指向市场需求,同时承载知识分子建言诉求的多重功能的转化,在其表现形式上也逐渐出现了比较明晰的类型化倾向,诸如《过把瘾》的都市言情剧、《红楼梦》经典名著改编、《渴望》家庭伦理剧、《敌营十八年》军事题材剧等剧作类型。剧作类型的划分在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而类型化的趋势则是伴随着中国电视剧市场化运作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类型片最根本的规律是市场规律,就是靠与观众的主动交流,是在与观众的主动交流中展现现代社会的整个美学形态。”②

    贺拉斯有语:“如果你想让观众屏息静听到终场,鼓掌叫好,你就必须根据每个年龄的特征,把随着年龄变化的性格写得妥帖得体。”此言加之电视剧创作依然合理,消费社会里大众文化的覆盖,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社会趋向于“多样化、多极化、多层化”,“人与人之间,更准确地说是阶层与阶层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社会观念、价值标准、文化理想、生活态度,甚至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细分受众,最大限度获取目标观众群,合理编排,确保电视剧目牢牢抓住目标受众,同时,争取在文化建构与叙事意义上努力充实完整,适应当下社会的文化语境,以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丰富的内涵提升剧作的艺术水准,发挥社会意义。

    那么,在诸多类型的电视剧中,哪一种才符合电视文化发展趋势、反映受众心理需求呢?结合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放眼中国观众伴随电视成长的审美需求与接受心理,我们可以稍作探微。电视媒介初现阶段,主流文化仍为电影的大银幕所占据,并且在我国特色社会体制下侧重媒介的政治宣传功能与教化功能,电视内容也是当时文艺政策下的重复再现。中国观众所熟知的审美趋向尚未摆脱英雄榜样崇拜、趣味大众性,紧随意识形态的主流,伦理价值取向上,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特性中所形成的文化特性。八十年代市场机制的开放引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结构分化,受众的审美面临全面的解放与价值的多元解构。国家对电视媒介的定位从根本上决定了媒介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更是为影视剧作的创作指出了可行之路。此外,伴随着英雄叙事的消解,多元价值的交织下的共通领域,自然而然体现为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与伦理道德话题。纵使类型分化的剧目繁多,我们仍然能从繁芜之中发现共性,政治问题被置换为道德问题,善与恶、爱与恨、义与利、是与非、团体与个人等各种话题,通过不尽相同的题材一一提出,倡导与主流文化价值观相适应的伦理观念、价值选择和人生导向。为了保证叙述的亲和与平易,影视剧的创作理所当然指向了现实题材。

    此外,现实题材影视剧自身的特点也增添了佐证。“以家庭为单位的观看模式和主体观众年龄偏大”,“始终把审美的目光注视着当前的变革现实”,一位学者这样总结道,“通俗剧的本质主要在内容表达方式的平易性和情节构造的观赏性上,而不仅仅在于是否好看,是否有巧妙的悬念。所以,他们敢于用通俗的形式来消解并不轻松的题材,使剧作所具有的观赏性(它们的故事框架通常由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所构成,感伤的情节,热闹的场面,爱情与婚姻纠葛中的两性关系等叙事手段的采用,又为其所推进的世俗化冲突,注入了引人入胜的审美活力)强烈地突现出来。”③

    三、我惭现实题材影视剧的特点

    以上几点为现实题材影视剧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内外动力,从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但这并不能意味着它们能一定确保现实题材在影视剧的创作上屡试不爽,必出佳作。总结多年来我国现实题材影视剧的发展,可以发现如下特点,而这些特点面临艺术创作中的具体问题,适度适时原则的体现尤为重要:

    (一)是现实性与真实感的体现

    从受众的接受心理上看,一部贴近生活现实、反映普通民众生活的剧集,对观众来说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它浓聚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观众与剧集一同对生活进行再体验和二度创作,在剧作的价值导向下反思现实生活,因而对于抑恶扬善、批判现世、构建价值体系具有积极作用。不过,它也反过来要求了剧作的精心架构与细致打磨,粗制滥造的剧作不会受到观众的欢迎,反而会招致恶评,华而不实的“生活真实感”如果处处都是纰漏,只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与批评。因此,真实性要求剧作的创作必须要严格遵守“三贴切”标准,深入现实生活,反映时代与社会,以现实性打动观众,赢得好感。

    (二)是类型化与多样性的体现

    受众的分化与市场的需求使得现实题材的剧作内部也会面临类型化的趋势。不管是军事题材、情感剧题材、情景喜剧,还是战争题材、家庭伦理剧、农村题材等,具体题材的创作都要首先遵循影视剧创作的现实性原则,进而结合不同的题材对表现对象的独特性进行拓展开辟,并做出紧跟时代潮流的审美创造,从而在类型化的瓶颈中走出多样性的新路,才能保证避免影视剧作的重复老套,做到推陈出新、不落窠臼。

    (三)是情节性与观赏性的体现

    故事是影视剧作的生命体,现实题材的影视剧要着力挖掘特色情节,选择与众不同的主题与视角,注意情节结构的架设与故事张力的铺垫。尤其是类型化的趋势导致的影视剧创作的盲目“跟风”现象,不仅不是顺应市场需求和规律的尝试,而是影视创作缺乏专业精神、违背市场运作规律的下下策。此外,由于现实题材中如家庭伦理剧和情感剧等内容的平民化叙事,容易导致剧作影像呈现的呆板传统,从而使得观赏性大打折扣,削弱了故事情节的表现力。因此,现实题材影视剧的创作还要在合理叙事的同时,积极探索生动有力的影像表现方式,使用有效的艺术手段,从而产生优秀的观赏效果,满足受众的需求。

    注释:

    豍李琼.浅议影视剧节目的编排与经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

    豎彭文祥,郝蓉.论影视剧的“类型”观念与“类型化”生产机制.现代传播.2007.

    豏刘扬体.电视文化和电视剧审美趋向问题刍议.电视研究.1994.

    参考文献:

    [1]尹鸿.尹鸿自选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胡智锋.拍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三个核心要素.文艺报.2004.

    [3]丁洁.现实题材电视剧也要在艺术上出彩.中国艺术报.2003.

    相关热词搜索:题材影视剧生与现实发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