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论东西小说的影视缘

    论东西小说的影视缘

    时间:2020-04-16 05:22:3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触电”似乎已成为一个小说家为文坛认可、为大众接受的标志与途径。东西在小说和影视两界“双栖”,其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取得成功影视剧的改编扩大了小说的影响并丰富了他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 东西 小说 影视 改编 艺术手法

    当今文坛,“触电”似乎已成为一个小说家为文坛认可、为大众接受的标志与途径。就一个作家在社会上的影响而言,小说与根据其内容改编的影视作品,二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根据著名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因原著的影响而吸引更多的观众,扩充影视观众的群落;原著因影视的改编而加强影响,小说读者群迅速扩大,人们对其小说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故不少作家在小说与影视两界“双栖”,轮番作业和收获于两块相邻的土地。

    著名青年作家东西的小说,在《没有语言的生活>趿首届鲁迅文学大奖之后,不仅引起小说界的重视,而且引起了影视界的关注。然而,东西的小说作品文体探索意识极强,风格诡异,改编为影视剧,具有相当的难度,但是,如能将其小说内核大众化、通俗化,那么,这样的电视剧又将别具一格。同时,在影视观众欣赏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电影以卖座率比高低,电视剧以收视率论英雄,影视作品要讲角度,讲技巧,讲深度,否则就卖不动。影视作品竞争越来越激烈,构思精巧、富有内涵和风格突出的小说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影视改编的选择对象。正是基于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原因,使得影视界对将东西的小说转化为影视剧跃跃欲试。于是,东西的小说便得到影视界的青睐,与影视界结下不解之缘。

    首先是《没有语言的生活》被搬上银幕,著名蒋钦民将这部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为《天上的恋人》。这部在东西家乡广西天峨大石山区拍摄的电影,由著名演员刘烨、董洁、陶虹主演,该片在2003年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作为唯一一部入围的华语影片,《天上的恋人》被定为电影节首映片子。硕大的红气球在蓝天白云间飘荡,爱情的花朵在重峦叠嶂的山村开放……据报道,影片放映之时,影场座无虚席;放映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这部影片深受日本观众的赞赏,被誉为“景美丽的爱情故事”,并荣获“最佳艺术贡献奖”,受到评委的高度评价:“本片具有很好的感情世界和人文主义情怀”,其影像如“一幅中国画画卷”唯美高贵。

    《天上的恋人》将东西推进了影视圈,亦为东西一下增添了不少“人气”。东西的编剧才华,随后在《永远有多远》的改编得到证实。东西应邀将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中篇小说改编为二十集同名电视连续剧。铁凝曾说,她对“东西的东西”放心。

    而真正使东西在影视圈中站稳脚跟,在影视观众中扬名的,大约要算长篇小说《耳光响亮》的改编。《耳光响亮》被改编为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响亮》和电影《姐姐词典》。片子的拍摄,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次在广西大规模斥巨资拍摄广西著名作家的作品;第一次组织了包括国内著名影视导演明星在内的强大主创阵容,在广西全景拍摄第一次在国内采用高清的高科技技术套拍影视剧。剧本的精心改编、著名导演蒋钦民的再度默契合作和著名演员蒋勤勤等人的出色表演,使同期套拍的电影和电视剧取得很大的成功。蒋勤勤因出色扮演剧中人牛红梅而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片子一经播出和放映,誉满京华,很快就红遍大江南北。

    同样取得巨大成功的是根据短篇小说《我们的父亲》改编的二十集同名电视连续剧。从小说到电视连续剧,内容大大扩充。该剧讲述的是一位勤劳、善良的乡下父亲,晚年却往复城乡,忙碌于儿女之间,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解决三个在城里生活的儿女的家庭生活问题。然而,他的好心介入却使儿女们的生活更加混乱,父亲为儿女一次次无私的付出,产生的结果却事与愿违。电视剧《我们的父亲》始终贯穿着对父辈亲情的思念和追悔,表现子辈们对自我的反思和批判,既是一曲亲情的颂歌,又是一把解剖人们心灵的利刃。这部连续剧与《响亮卜样,以令人深思的内容和朴实的艺术手法深深地打动了电视观众。

    除此之外,东西的影视作品还有由中篇小说《美丽金边的衣裳》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放爱一条生路》、由《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和由《猜到尽头》改编的电影《猜猜猜》等等。一时之间,东西的小说成了影视界紧盯不放并努力开采的矿场。

    按照东西的自己的说法,他是不知不觉地被“触电”,影视剧的写作只是偶尔为之。从小说到影视剧,是一种艺术再创作。这种再创作,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改编作为再创造,当然有可能出现新意和得到新的收获,但与此同时也完全可能要做出某种选择,并付出某些代价。从东西小说现已改编的几个影视作品,我们都不难看出这种客观事实的存在。

    客观而论,《天上的恋人》无论是在内容还是风格上,与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极端的苦难被淡化,贫困与美丽同在,苦难与爱情相依。多了几分画面的美感,少了一份生活的沉重;多了一种诗意的情境,少了一种生存的严峻。小溯我们的父亲》的本意,是在于表达作家对当今这个时代的理解:一个没有父权的时代,没有了绝对的权力。而在电视剧中,由于电视剧自身的特点和迎合观众的心理、打动观众情感的需要,小说的立意和主题作了一定的收缩,大众化地改为父子亲情的叙事,反映对时代理解的“思考小说”变成了一部“家庭伦理剧”。虽然对于小说艺术本身而言,或许可说是一种“伤损”,而从电视剧制作争取收视率的角度来看,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应该算是一种成功。

    我们必须承认,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影视剧,都很穷尽原著的丰富意蕴,也相当难以达到原著所表达的思想深度,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典名著的改编,往往是吃力而不讨好,这种现象不乏其例。相对而言,作家自己改编自己的作品,情况要好得多,更好考虑取舍去留,能够更准确和集中地体现自己小说原著的思想核心和精华部分。

    从《耳光响亮》到《响亮》,东西在改编的过程中切实忍痛割爱,抛开了小说中不少的内容,将剧情集中在牛红梅的遭遇这一主线之上,将对家庭生活的全面关注,转向主要对个人遭遇的描述,从家庭叙事到个人叙事角度的改变,应该说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成功选择。个人叙事突出了牛红梅作为主要人物的中心地位,使得演员蒋勤勤尽可能地发挥她的演技与创造力,将一个具有善良与“野蛮”双重并存性格的“蛊惑女”、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七十年代普通家庭出身的原生态“姐姐”,款款地推到观众的面前。牛红梅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观众的脑海和心头上。同期套拍的电影《姐姐词典》,则在连续剧故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电影手法和电影话语,精致地剪接而成。“初恋”、“鞭炮”、“宝宝”、……等关于“姐姐”的二十二个词语,不仅让我们温习和体会中国

    语言的博大精深和词义多解,而且也巧妙地概括了人物生命中的重要段落。二十二个词语的连缀,是一种人生的“词典”形式,也作为电影的蒙太奇结构形式,新颖独到。这些字面上与人生美好青春相关联的词语,内容中却充满了伤心和疼痛,甚至绝望。电影震撼人心的力量也就由此而生。牛红梅无疑是中国银幕和银屏上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女性的形象----无知、善良、野性和顽强聚于一身,青春亮丽和悲痛绝望集于一体文本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影视形象性格的塑造与展现,都显得真实朴素,大胆的写真几乎让人看不到那种人工刻意雕琢和打磨的痕迹。牛红梅绝非名花贵卉,而是生机蓬勃的野草。这个原生态“姐姐”的形象就这样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却之不得,挥之不去。

    在我看来,《耳光响亮》影视剧改编的成功,主要来之于故事的朴素、场景与细节的逼真和人物的写实。除此之外,导演蒋钦民还指出,作品赢得众多观众的原因还在于其题材本身,作品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左右出生的那一代人的故事,而这一代人,现在四五十岁,正是社会的主体,而同时,他们的后辈即当今的年轻人也对自己父辈的经历充满了兴趣,有着好奇而强烈的了解欲望,故而作品的受众范围也就自然十分广泛。一种原料,多种做法,“一菜多吃”。《耳光响亮》的影视成功改编,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足够的启示。

    不少人都有这样一种担忧:一个优秀的小说家若过多地热衷于影视剧的写作,恐怕会使他丢失对于小说文体的敏感,从而使自己的小说水平降低。关注东西小说创作的人们同样从这一问题的角度关注东西。这种担忧,说来不是完全没有一点道理。小说与影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鲁迅、茅盾、巴金和沈从文等一代小说大师们的文学使命,是创作出经典小说,提升小说的水准,而把将他们经典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事情留给了别人。

    只是时代已经不同。当今时代,商品化的文化市场正让作家们陷入一种文学理想与现实生存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为了生存而去写迎合市场的文字,另一方面,似乎又难以割舍自己对纯文学的崇高追求。这种理想与现实、追求与行为的矛盾现象,在于东西也不例外。

    正由于这一原因,包括东西在内的不少作家都抱着“作家触电可以自救文学”的观点而进入影视圈。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商品化文化市场的客观变化,谋求较高的收入另一方面,就是需要通过“触电”,使自己的作品得到大众的认可。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承认,近年来由于一些有思考、有才华的小说家的加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影视剧的质量,提升了影视观众的文学接受与欣赏水平。同时,小说家在参与创作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也使得小说与影视剧创作观念、谢作技巧和艺术手法的相互借鉴与相互打通成为一种可能。

    从根本上看,东西文学创作的真正优势在于小说。他奇妙的构思、强烈的文本探索意识、诡异的风格和幽默的语言优势,在影视剧创作和改编中都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反之,东西在影视剧写作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艺术手法,却被他运用于他的小说创作当中,进一步丰富了他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段。如他的长篇小说《后悔录》,就借用了一些影视剧创作方法,比如观察和描写的视觉角度,场景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等等。与东西过去的小说相比,《后悔录》结构更为简洁紧凑,描写的角度和手法更丰富,人物的对话也更准确。这对于东西的小说创作,实际上不无裨益。

    在很大程度上,东西小说的影视改编,使他的小说为更多的人们所重视和熟悉,因此而扩大了他小说的读者群体,促进了他小说的销售量,刺激了出版商对他小说出版的热情。而东西本人对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优势向来都具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小说创作的探索情有独钟,对于小说艺术的追求锲而不舍,这在他近期的小说创作和不少报刊关于他的访谈中都已得到了证实。

    由此而论,作为具有小说明显优势的作家的东西,在进行小说创作的同时,时而在影视圈中走走逛逛,“顺手牵羊”,兼收并蓄,又有何不可?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 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东西影视小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