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东西方比较的挑战和机遇

    东西方比较的挑战和机遇

    时间:2020-04-22 05:15:2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东西方比较的挑战和机遇”,特别要着重讲的是比较文学中的东西方比较。我们讲比较文学的时候,为什么说东西方文学的比较有一个挑战呢?这就必须要对比较文学的历史有一点了解,因为在19世纪比较文学最先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起来的时候,是以法国为主的,是在欧洲建立起来的。比较文学的定义不是说“比较”是它的方法,因为比较是很普遍的方法,在任何時候都要做比较。做任何决定、要理解任何东西,都必须在“比较”中才能做到,所以“比较”是很普遍的方法,是人生中必须要做的东西,它也就不是比较文学这个学科的特别方法,而是一个普遍的研究文学、研究社会的方法。那么比较文学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一定是不同语言文化作品的比较,而不是任何两个作品的比较。这两个作品必须是用不同的文字写出来,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传统的作品来做比较。在19世纪比较文学刚刚建设起来的时候,就特别强调做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必须要把握不同的语言,所以要学习外文。除了学习自己本国语言以外,要懂许多外文,这是做比较文学的基础,同一种语言无论怎样比较都不能算比较文学。从比较文学学科的意义上来讲,必须是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学、不同语言的比较,这是它的特点。

    欧洲在19世纪,当然它所关注的是欧洲本身的文化,因为在19世纪、20世纪,可以说都是西方文化很强势的时代,所以西方的学者当然注重西方不同语言的比较。我们知道,所谓“西方”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没有一个地方是叫做“西方”的,我们所说的西方主要是指西欧,现在包括北美,它的文学传统主要是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所以比较都是在这方面来定义的。由于它对文学语言传统的强调,在19世纪,甚至20世纪初期或者中期,比较文学学者基本上都是对欧洲的文学做研究,在欧洲这个范围之内来做比较。可以说在20世纪晚期之前,也就是说在最近几十年之前,基本上比较文学是完全以欧洲或西方为中心的,这个西方为中心不完全是批评的说法,因为从语言的要求来讲,确实也是如此。对西方学者来讲,对于把握西方语言、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做比较,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的,当然要做得好也不很容易,但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在这之上,要求对跨越西方之外的文学、非西方的文学,有很深入的了解,去做比较,当然就非常困难。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比较文学在很长时间内,从19世纪到20世纪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西方为中心,以西方为内容,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是在20世纪当中,在西方也有很多学者开始对完全以西方为中心的比较提出了批评。早在1970年代,法国一位很重要的学者叫RenéEtiemble,中文翻译叫做艾田蒲,他对中国、对东方文化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就写过一篇文章,批评西方以欧洲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欧洲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而号称是比较文学、号称是全世界的所有文学的比较。他对此做出严厉的批评说,现在已经到了20世纪晚期——他是1970年代写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一个真正的全球的眼光,而真正的全球的眼光绝对不能局限在欧洲,因为当时的比较文学,最早的时候提出一个概念叫Decaglottismus,就是十种语言的意思,但这十种语言都是欧洲语言。Etiemble说,在这十种语言都还没有产生文学,甚至大部分还很幼稚的时候,在东方有梵文、中文、日文、阿拉伯文等等语言,都已经产生了很多重要的作品。他说欧洲大部分文学的历史相对而言是很短的,所以比较文学不能局限在欧洲,不能把欧洲当作唯一的研究对象。他在70年代已经对西方以欧洲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在我看来,到目前为止,介绍比较文学写得最好的一本书是ClaudioGuillén的书。他是西班牙人,他的父亲JorgeGuillén是西班牙很有名的大诗人,是西班牙的民族诗人。在佛朗哥当政时,我们知道佛朗哥是法西斯政权,这位大诗人的儿子不喜欢西班牙,所以就离开了西班牙,到美国,后来在哈佛做了教授。我去哈佛的时候,他那时还是老师,我还上过他的课。但后来佛朗哥死了以后,他就又回到西班牙,晚年在巴塞罗那教书。他在巴塞罗那写过一本书,叫做《比较文学的挑战》,1993年翻译成英文在哈佛大学出版,叫做TheChallengeofComparative Literature,在这本书里面他提出一个很好的观念。虽然他自己是西班牙人,但他会多种欧洲语言,他主要研究的还是欧洲文学。然而他在这本书里特别强调,认为将来比较文学的发展应该扩展到欧洲之外,尤其提出“East-Westcomparativestudies”,即“东西方的比较”,认为这会是将来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前途,是最具有挑战性、也最有可能做出成果的一个新领域。虽然他自己并不做东西方比较,他并不懂中文和日文,但是他认为将来的比较文学应该向东西方比较的方向去发展。他写这本书是在1985年,英译本出版是1993年。在80年代中期写这本书的时候,他自己说在比较文学发展的早期,东西方比较这样的观念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因为我们知道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那个时候西方文化是强势的文化,西方的学者大部分大概对非西方的文化和文学都缺乏了解,也没有兴趣。当然,有少数研究中国的汉学家,也有研究其他地区的所谓东方学的学者,但是汉学家不是比较学者,他们基本上都是只研究中国,东方学也只研究日本或者只研究阿拉伯文化,这样的学者很少做比较,很少跟西方文学做比较,于是在西方最有影响的比较学者都是讲西方文化。这样的情形可以说在20世纪,在某种意义上一直到现在,都还存在着。所以Guillén说,西方在比较文学发展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集中研究西方,但是到了20世纪晚期,西方学者们自己也意识到,这是一种局限,应该打破这样的局限,应该有东西方的研究作为将来发展的前景。这就是ClaudioGuillén在他那本书里,讲到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然,比较文学在中国也有很长的历史。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就已经有学者研究比较文学。从前还有老一代的学者已经开始对中国跟德国文学,还有中国跟其他国外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可是这些著作从国际学界上来讲,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以后,在80年代初,中国开始有了比较文学的发展。这是一个新的发展,因为比较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国或者说在东方的国家里面,都没有什么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文革”结束以后,80年代才开始有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最早的就是在北京大学,那应该是在1981年,当时由季羡林副校长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小组,那是在国内“文革”结束以后改革开放时期,最早的一个研究比较文学的小组。由季羡林先生发起,有李赋宁先生,有杨周翰先生,有乐黛云,还有我,一共五个人。成立小组以后,我们办了一个油印的刊物,叫做《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学报》,我不太记得这个名称了。小组想请钱锺书先生做我们的顾问,当时钱先生跟我很熟,我就专门去登门拜访钱先生,请他做我们的顾问。我们知道钱先生的脾气有点怪,不能肯定他愿不愿意担任我们的顾问,所以先让我去跟钱先生讲。后来钱先生特别给我写了封信,信上面说:“我的牛脾气,大约你有些认识。一切‘学会’我都敬谢挂名——唯一例外是‘中国古典文论学会’

    相关热词搜索:东西方机遇挑战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